"家国兴亡自有时":国家兴亡衰败自有其时运,
# 自有时:自有其时运。,家国:家与国。亦指国家。
"吴人何苦怨西施":吴人又何苦埋怨是西施使他们国家灭亡的呢。
# 怨:一作进。,何苦:用反问语气表示不值得(可用否定式)。
"西施若解倾吴国":如果西施知道怎样颠覆吴国,
# 倾:倾覆,灭亡。,解:懂,明白,理解。
"越国亡来又是谁":那么后来让越国灭亡的又是谁呢?
# 亡:灭亡。
唐代文学家
罗隐(833~909),唐代文学家。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西南)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光启中,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罗隐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其散文小品,笔锋犀利。诗风浅易流畅,亦颇有讽刺现实之作,长于提炼口头语,“今朝有酒今朝醉”(《自遣》)、“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等诗句流传后世。著有诗集《甲乙集》和文集《谗书》《两同书》等。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西施》是罗隐创作的历史反思题材的七言绝句,通过假设性反诘(“若解倾吴国/亡来又是谁”)与逻辑归谬法,结合口语化诘问和吴越兴亡的史实对比,表达了破除“红颜祸水”性别偏见的理性认知,揭露统治者借女性转嫁政治失败的本质,最终以“家国兴亡自有时”的史观,将王朝覆灭的终极责任归于权力集团的昏聩腐朽。全诗以七绝短章完成对封建性别化历史叙事的系统解构。
2. 写作手法
反问:全诗通过两次反问(“何苦怨西施”“又是谁”)强化批判力度。尤其是“何苦”一词,表面劝解实则暗含讥讽,矛头直指吴国统治阶层。反问句的运用使议论锋芒内敛却更具穿透性。
3. 分段赏析
第一句“家国兴亡自有时”如晨钟破晓,以“时”字解构宿命论迷雾——这个浓缩着政治经济综合变量的概念,实为晚唐诗人对历史决定论的超前认知。当注家误读为天命观时,罗隐早已穿透表象,直指权力集团结构性崩溃的本质。第二句“吴人何苦怨西施”更似在历史审判庭掷出反诘:那些将绣帷香衾视作战争武器的史官,何异于用脂粉掩盖剑锋血锈的帮凶?第三句“西施若解倾吴国”的假设性命题,实为精心设计的归谬陷阱。诗人将吴越兴亡并置,如同在历史天平两端放置镜像:若西施纤腰真能摧垮青铜甲胄,那吞灭十二诸侯的越国崩塌,难道要归咎于不存在的“东施”?这种难以实现的因果倒置论证,以诗性智慧完成对男权叙事的打击。第四句“越国亡来又是谁。”看似温婉的“又是谁”三字,恰似裹着丝绒的铡刀,在笑语间斩断千年红颜祸水论的根基。
4. 作品点评
《西施》立意深刻、含蓄蕴藉,以深邃的思考,打破“红颜祸水”的传统认知,借议论抒发对历史评判的深刻见解,从而达成情与理的交融。
# 唐人诗句中用俗语者,惟杜荀鹤、罗隐为多……罗隐诗,如曰“西施若解亡人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曰“今宵有酒今宵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今人多引此语,往往不知谁作。
宋王楙《野客丛书》
上一篇:唐·戎昱《八月十五日》
下一篇:唐·储嗣宗《孤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