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门前数仞墙":先生门前高墙数仞,
# 数仞墙:喻道德文章高深莫测。,夫子:咸通三年(862),郑从说以中书舍人知贡举,故称其为“夫子”。
"每经过处忆游梁":每经过旧时游历之地,便想起与您一同游梁。
# 游梁:西汉梁孝王贤而好客,邹阳、枚乘、庄忌、司马相如等皆游于梁。
"路从青琐无因见":虽知您身近皇宫青琐之门,却苦于无由相见,
# 青琐:皇宫门上镂刻连环花纹图案,涂上青色,称青琐。代指皇宫、朝廷。
"恩在丹心不可忘":您昔日的知遇之恩,我始终铭记于心,不敢相忘。
"未必便为谗口隔":想来您我并非因小人谗言而疏隔,
# 谗口:谗言。
"只应贪草谏书忙":只可能是您忙于撰写谏书,无暇他顾吧。
# 草谏书:草拟进谏的书疏。,应:一作因。
"别来愁悴知多少":别后不知您愁闷憔悴几何,
"两度槐花马上黄":离别至今,已是两度槐花飘落、马踏秋色的时节。
唐代文学家
罗隐(833~909),唐代文学家。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西南)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光启中,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罗隐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其散文小品,笔锋犀利。诗风浅易流畅,亦颇有讽刺现实之作,长于提炼口头语,“今朝有酒今朝醉”(《自遣》)、“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等诗句流传后世。著有诗集《甲乙集》和文集《谗书》《两同书》等。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1. 分段赏析
“夫子门前数仞墙”,以“夫子”尊称郑补阙,用《论语》中“数仞墙”的典故,喻其道德学问高深如高墙,暗含对友人品格才学的敬仰,开篇即奠定敬重之情。“每经过处忆游梁”,“游梁”化用战国士人游梁求仕的典故,写每次经过郑补阙门前,都会回忆起往昔一同游历的时光,借历史意象勾起对旧日交游的怀念,流露怅惘之情。“路从青琐无因见”,“青琐”代指宫门,言郑补阙身为谏官居于宫中,自己因身份或仕途阻隔无法相见,“无因见”直抒相见无由的无奈,暗含官场距离感。“恩在丹心不可忘”,转而写郑补阙曾予己的恩情铭记于心,“丹心”既指友人赤诚之心,亦指这份情谊的珍贵,以直白语言强调感恩之情,情感真挚。“未必便为谗口隔”,针对可能的流言蜚语,以“未必”为友人辩解,推测二人疏离或许并非因谗言中伤,体现对友人的信任,也隐含对官场谗佞的不满。“只应贪草谏书忙”,“贪草谏书”指忙于撰写谏言,紧扣“补阙”谏官职责,将友人的忙碌归因为忠于职守,既解释相见难的原因,又以“贪”字略带调侃地赞美其敬业。“别来愁悴知多少”,直接询问别后友人是否忧愁憔悴,以问句强化关切之情,将个人思念融入对友人近况的担忧,情感转为细腻。“两度槐花马上黄”,以“槐花黄”代指科举时节(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之说),“两度”点明离别已两年,借马背上所见的槐花由绿转黄,以景物变化暗示时光流逝,倍增离愁别绪,含蓄收束全篇。
上一篇:唐·罗邺《叹流水二首》
下一篇:唐·罗隐《偶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