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燕飞觞":高雅的宴会上酒杯飞扬,
# 飞觞:举杯或行觞。
"清谈挥座":清谈中挥动着麈尾,
# 座:坐一作麈
"使君高会群贤":州郡长官邀集众多贤才相聚一堂。
# 高会:盛大宴会。
"密云双凤":桌上摆着密云、双凤等名茶,
"初破缕金团":刚刚擘开金丝缠裹的茶饼。
"窗外炉烟自动":窗外炉烟袅袅升腾,
# 自:一作似。
"开瓶试、":有人打开瓶塞,
"一品香泉":试取这天下一品的香泉来烹茶。
"轻涛起":泉水在瓶中轻涛翻涌,
"香生玉麈":茶沫如乳般鲜香四溢,
# 玉麈:一作玉乳,一作玉尘。
"雪溅紫瓯圆":雪白的泡沫溅满紫色的茶瓯。
"娇鬟":美丽的侍女。
# 娇鬟:美丽的环状发髻。
"宜美盼":眉眼灵动,
"双擎翠袖":双袖高擎着茶具,
"稳步金莲":迈着轻盈的步伐如红莲摇曳而来。
# 金:一作红。
"坐中客翻愁":座中宾客反倒发愁,
"酒醒歌阑":担心酒尽歌罢,欢宴将散。
"点上纱笼画烛":于是点起纱笼画烛,
"花骢弄、":花骢马在月影中踏蹄徘徊,似有不耐。
"月影当轩":此时月光已照临轩前,
"频相顾":众人频频相顾,
"余欢未尽":余兴未尽,
"欲去且留连":想要离去却又依依不舍。
北宋书画家
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等,世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襄阳(今属湖北)。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米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与薛绍彭并称“米薛”。其书画自成一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与山水,独具风格特点;书法用功极深,长于临摹古人作品,近乎以假乱真。书法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兼擅篆、隶、楷、草等书体,运笔特色鲜明,“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飘逸间不失稳重,对唐以来的书法多有革新。著有《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山林集》(已佚,有后人辑本《宝晋英光集》)等,存世书作有《苕溪诗》《蜀素帖》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满庭芳·咏茶》是北宋米芾创作的一首宋词,这是一首咏物词,融合了叙事与哲理的双重表达。题材上,此词以宋代茶文化为核心,围绕“茶事”展开,全词以宋代茶文化为核心,上阕聚焦点茶技艺与雅集场景,以“密云双凤”茶饼、“香生玉麈”茶器、“雪溅紫瓯”茶汤等意象,凝练展现文人雅士对茶艺的极致追求;下阕转写人情哲思,以“娇鬟翠袖”衬宴饮温情,借“酒醒歌阑”道主客惺惺相惜,末句“稽首皈依尘外”以禅意收束,将茶事升华为对精神净土的向往。词作以茶为媒,在茶香器韵间构建双重意境:实写点茶技艺之精(茶筅击拂雪沫翻涌)、雅集场景之盛(清谈挥麈觥筹交错),虚写士大夫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禅悟“尘外”)。既礼赞宋代雅文化中茶器之美、茶道之雅,又暗含对世俗功名的疏离,以“当下即永恒”的哲思,传递士大夫阶层返璞归真、珍视聚散的生命态度。全词仅八句,却以凝练笔触融茶事、人情、哲理于一炉
2. 分段赏析
《满庭芳・咏茶》上片开篇三句以“雅燕飞觞,清谈挥坐,使君高会群贤”勾勒出一场群贤毕至的高雅宴集。“雅燕”点明清雅的宴会特质,“飞觞”描绘举杯饮酒的动态,“挥麈清谈”援引魏晋名士执麈尾助谈兴的风习(如《晋书・王衍传》载王衍“终日清谈,每捉玉柄麈尾”),既暗合宋代文人对魏晋风度的追慕,亦烘托出主人周熟仁(“使君”)的风雅志趣与宴集规格之高。此三句从宴饮氛围切入,以人物风神与宴集盛况为铺垫,自然过渡到对茶事的铺陈。“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正式入题,“密云”(密云龙茶)与“双凤”(双凤团茶)均为宋代名贵茶饼,且属贡品(皇帝常分赐大臣,即“赐茶”),“破”字既写擘开茶饼的动作,亦暗含开启雅宴核心环节的意趣。继而“窗外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转写煮水场景,“一品香泉”化用“扬子江南零水为天下第一泉”的典故,凸显对水质的考究。“轻涛起,香生玉麈,雪溅紫瓯圆”则细腻刻画烹茶过程:泉水入瓶,经风炉加热至“蟹眼”小沸(宋代点茶术语),投入研碎的茶末,顿时茶汤翻涌如轻涛,乳白泡沫(“玉乳”“雪花乳”)飞溅于紫瓯,将点茶时“候汤—投茶—击拂”的程序以动态化、视觉化的笔触呈现,尽显宋代茶事的精致考究。下片“娇鬟,宜美盼,双擎翠袖,稳步红莲”聚焦侍女奉茶场景,“红莲”以代指女子步态,“双擎”“稳步”勾勒出捧茶时的端庄柔美,与上片茶事的雅致形成呼应。“坐中客翻愁,酒醒歌阑”以宾客心理转折推进叙事:面对名茶、美人、清谈,反忧“酒醒歌阑”后的离散,以“愁”写“恋”,暗衬宴集之欢愉难得。“点上纱笼画烛,花骢弄、月影当轩”以时间推移暗示夜深,“花骢弄影”以马的不耐反衬人的流连;结句“频相顾,余欢未尽,欲去且留连”则以宾客相视、欲去还留的动作细节,收束于主客尽欢的不舍之情,既呼应上片“使君高会”的盛情,亦将雅集的情致从茶事延伸至人情,余韵悠长。
3. 作品点评
此词既细腻传神地写出了煮茶的程序,又写出了雅宴清谈中侍女的娇美,坐客的流连,表现了高会难逢,主人情重的意蕴,充满清雅,高旷的情致。
上一篇:宋·武衍《雁奴》
下一篇:宋·苏轼《少年游·润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