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é
liàn
huā
·
·
hǎi
dài
lóu
wán
yuè
zuò

朝代:宋作者:米芾浏览量:3
qiān
lián
qīng
jué
hǎi
dài
lóu
gāo
xià
kàn
qín
huái
wěi
shuǐ
jìn
tiān
tiān
shuǐ
guǎng
广
hán
gōng
què
rén
jiān
shì
ǎi
ǎi
chūn
shēng
hǎi
shì
áo
dài
sān
shān
qǐng
suí
lún
zhì
bǎo
yuè
yuán
shí
duō
guāng
qiān
jīn
guì

译文

千万年的涟漪仍荡漾在这片清净隔绝的地方。海岱楼很高,往下俯瞰秦淮河的尾端。水天一色,仿佛水浸泡着天,天与水合为一体。像是从月亮上的广寒宫来看下面的人间一样。雾色蔼蔼中出现一个海市蜃楼。巨鳌托举着三座大山浮出水面,立刻随着月亮一同出来。月亮圆的像宝珠一样的时候有很多异样的气息。现在的月亮就仿佛一颗夜明珠价值千金。

逐句剖析

"千古涟漪清绝地":千万年的涟漪仍荡漾在这片清净隔绝的地方。

# 绝:隔绝。,涟漪:实指涟水全境,涟水为水乡,境内有中涟、西涟、东涟诸水。,千古:千万里。

"海岱楼高":海岱楼很高,

# 海岱楼:在江苏涟水。词人于哲宗绍圣四年(1097)知涟水军二年。

"下瞰秦淮尾":往下俯瞰秦淮河的尾端。

# 秦淮:河名。流经南京﹐是南京市名胜之一。相传秦始皇南巡至龙藏浦﹐发现有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垄为渎入于江﹐以泄王气﹐故名秦淮。,下瞰:从高处往下看,俯视。

"水浸碧天天似水":水天一色,仿佛水浸泡着天,天与水合为一体。

# 浸:浸泡。

"广寒宫阙人间世":像是从月亮上的广寒宫来看下面的人间一样。

# 广寒宫:月中仙宫。中国古代传说中嫦娥居住的地方。

"霭霭春和生海市":雾色蔼蔼中出现一个海市蜃楼。

# 海市:即海市蜃楼。,生:一作“一”。,霭霭:云雾密集的样子。

"鳌戴三山":巨鳌托举着三座大山浮出水面,

# 鳌戴三山:巨鳌在水底顶着三座山。系我国古代神话。三山:指海中仙山方丈、瀛洲、蓬莱。传说三山下有“巨鳌举首而戴之”,三山因此不再漂浮移动。

"顷刻随轮至":立刻随着月亮一同出来。

# 轮:代指月亮。

"宝月圆时多异气":月亮圆的像宝珠一样的时候有很多异样的气息。

# 异气:祥瑞之象,或大气中的蜃景影像。

"夜光一颗千金贵":现在的月亮就仿佛一颗夜明珠价值千金。

# 夜光:月光。屈原《天问》:“夜色何德,死则又育?”王逸注:“夜光,月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是北宋书法家米芾所写的一首词。此词上阕中,词人由眼前水中的天光倒影,思绪飘向那缥缈的广寒宫阙;下阕里,又从如梦似幻的仙游之境回归到登楼时所见的真实景致。整首词立足当下之地描绘景致,借景抒发内心的万千情思,其色彩绚烂多姿,情感绵长悠远,堪称是将浪漫瑰丽的想象与高超精湛的绘画技巧完美融合于词章之中的豪放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书画家

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等,世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襄阳(今属湖北)。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米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与薛绍彭并称“米薛”。其书画自成一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与山水,独具风格特点;书法用功极深,长于临摹古人作品,近乎以假乱真。书法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兼擅篆、隶、楷、草等书体,运笔特色鲜明,“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飘逸间不失稳重,对唐以来的书法多有革新。著有《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山林集》(已佚,有后人辑本《宝晋英光集》)等,存世书作有《苕溪诗》《蜀素帖》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米芾赴任涟水军(即如今的江苏涟水)一职。任职期间,他于登临涟水著名的海岱楼时,赏月遣兴,挥毫写就了这首词作。米芾在涟水军任职长达两年之久,在目前留存于世的他所作十七首词中,明确标注创作于海岱楼的,至少有三首,而此词便是其中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此词乃是一首描绘登楼赏月意境的词。这位词人以海岱楼的地理方位为引,由水中映出的澄澈天宇,思绪驰向月中广寒仙宫,笔触从缥缈仙游之境落回登楼实景。全词围绕月展开,通过写月营造出尘意境,借景抒发内心的万千情思。

2. 写作手法

虚实相生:“水浸碧天天似水”写实景,转而联想到“广寒宫阙人间世”(虚写),由水中倒影引出月宫幻境;下片“霭霭春和一海市”虚写海雾幻象,实为铺垫月出前的氛围。打破现实与想象的界限,以虚笔为月出蓄势,增强画面神秘感。铺垫:上片以“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层层铺垫,引出“人间世”的哲思;下片以“蔼蔼春和生海市”海市幻象铺垫,最终聚焦“鳌戴三山”“夜光珠”喻月,完成从实景到虚境的升华。铺垫环环相扣,逐步聚焦核心意象(月),使结尾的赞美更具爆发力。夸张:“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通过“下瞰”这一动作,夸张地表现了海岱楼的高耸入云,以及词人站在楼上俯瞰秦淮河尾端的开阔视野。

3. 分段赏析

上片,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开篇便以地理坐标为引,将观者目光引向海岱楼所在的涟水胜境。“千古涟漪清绝地”七字,似丹青高手泼墨挥毫,以“千古”为时间经纬,将涟水全境的山水清嘉、形胜风骨尽收笔底,历史纵深与自然造化在此间交融。笔锋陡转间,海岱楼自天地间拔节而起。词人未直言楼高几何,却借“下瞰秦淮尾”的俯瞰之姿,以夸张笔法勾勒出楼宇的巍峨——此楼竟能凌虚而立,将千里之外的秦淮水尾尽收眼底,仿佛天地万物皆在脚下臣服,楼高之势直破云霄。“水浸碧天天似水”二句,恰似神来之笔,将视角从楼宇引向浩渺水天。词人以“浸”字为媒,使碧空与碧水在粼粼波光中浑然一体,虚实相生处,水天界限泯然无存。由此,神话意象破空而来——那如水般澄澈的天幕,竟幻化成月中广寒仙宫的琉璃穹顶。此处“广寒宫阙”并非实境写生,而是词人借神话之镜,为人间烟火镀上一层清辉,在“人间世”的具象描摹中,悄然埋下超然物外的精神伏笔。上片字字句句皆凝于“人间世”三字,纵有仙宫幻影,亦不过是为人间盛景添一抹虚白。下片转笔写月,却以“海市”幻景作障眼法。此“海市”非实景写生,实为词人以虚写实的笔墨游戏——以海天氤氲之气晕染出朦胧意境,将观者视线引向更为浩瀚的宇宙维度。待层层烟幕散尽,方见神来之笔:“鳌戴三山,顷刻随轮至”,此句化用神话典故,将月出过程幻化为一场奇幻剧目。三山本为蓬莱仙岛,此刻却化作月轮的陪衬:月轮未现时,三山隐于墨色苍茫;银辉乍泄之际,三山轮廓渐次分明,恍若乘着月华之舟破浪而来。此乃“以宾衬主”之妙法,三山明晦之变实为月华流转之影,看似写山,实则处处写月,神话与现实交织间,尽显词人移形换景的笔力。“顷刻”二字尤见神韵,既写月出之迅疾如电,又暗含天地翻覆的磅礴气势。待到终章点睛之笔:“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方揭全词主旨。词人以“夜光珠”作喻,却超越珠玉之形,转而捕捉圆月独有的精神气质——“异气”二字直指天机,既指其清辉流转、色相万千的视觉奇观,更暗含其超越凡尘的孤高品格。此月因“异”而“贵”,恰如稀世珍宝,其价值不仅在于光华夺目,更在于承载着词人对永恒之美的终极追寻。全词至此,方显米芾“以画入词”的独特匠心:将水墨氤氲的意境、神话想象的瑰丽与文人雅士的哲思熔铸一炉,在虚实相生间,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4. 作品点评

米芾这首词气势恢宏,满是奔逸绝尘、超脱尘俗的豪情。全词几乎句句都透着这般独特气质。像“海岱楼高迎落晖,平楚目极秦淮尾”,人站在海岱楼头,按常理根本望不到秦淮尽头,可米芾凭借博大想象,让千里之遥近若咫尺,神思纵情驰骋,大有直上云霄的飞扬之态。“水浸碧天”“广寒宫阙”等词句,描绘之景宁静又壮阔,天地仿佛融为一体,恰似他笔下那迷离奇幻的山水画卷。“鳌戴三山安海浪,龙盘九鼎镇皇都”两句,笔调一转,既沉稳又灵动,超凡脱俗,瞬间跨越千里山河。此外,米芾爱洁成癖,在这首词里也有鲜明体现。词作选材用词纯净无杂,尽显玲珑圣洁;其间景象变幻无穷,或静或动,皆超凡高妙,让人仿佛置身于不沾人间烟火的广寒仙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词的境界是那么的超迈,意象是那么的玲珑,真令人佩服其凌云健笔。

不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项目部主任庞坚《词与画 :唐宋词三百首》

# 全篇神思飞驰,大有凌空飞天之势,是一首具有特色的豪放词,诚如《宋史·米芾传》所称,“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

现代程观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初晴》

下一篇:宋·梅尧臣《来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