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diào
tóu
·
·
zhōng
qiū

朝代:宋作者:米芾浏览量:3
zhēn
shēng
sòng
fēng
pán
shuài
gāo
qiū
lái
duì
jǐng
xué
sòng
jiě
bēi
chóu
shōu
shí
liáng
xīng
kuàng
fēn
zūn
zhōng
líng
bèi
jué
shèng
yōu
yǒu
duō
qíng
chù
míng
yuè
guà
nán
lóu
chàng
jīn
huái
怀
héng
yùn
yōu
yōu
qīng
shí
liáng
jiè
dào
jīn
ōu
ài
tiān
fēng
biàn
lán
gān
shí
èr
zhòu
ruò
píng
zuì
kùn
zhī
xǐng
zhěn
jiāng
liú

译文

晚风送来急促的砧声,蟋蟀发出深秋的哀鸣。我面对着这样的景象,是不会学宋玉去纾解悲愁的。把凄凉的心意收拾起来,给每个酒樽里都倒上美酒,内心更加觉得抵不过这样的幽静。还有那充满情韵的地方,是挂在南楼的碧天明镜。抒发郁闷情怀,吹起悠扬玉笛,笛声的韵律悠悠扬扬。在这美好的夜晚,就把这块地方借给我让我痛饮。看着这一天可爱的风景,我倚着曲曲折折的栏杆,宇宙在我眼里也只是小小的浮萍。喝醉困乏了就靠着枕头临江而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醒来。

逐句剖析

"砧声送风急":晚风送来急促的砧声,

# 砧声:也作“碪声”,捣衣声。元好问《短日》:短日碪声急,重云雁影深。

"蟠蟀思高秋":蟋蟀发出深秋的哀鸣。

# 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蟠蟀:蟋蟀的一种,宋代顾逢曾作《观鬭蟠蟀有感》。

"我来对景":我面对着这样的景象,

"不学宋玉解悲愁":是不会学宋玉去纾解悲愁的。

# 宋玉解悲愁:即宋玉悲秋。宋玉,楚辞作家。战国楚人。时代稍后于屈原。所作《九辩》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意即:见落叶而悲秋。

"收拾凄凉兴况":把凄凉的心意收拾起来,

# 兴况:情趣,意趣。

"分付尊中醽醁":给每个酒樽里都倒上美酒,

# 醽醁:古代的一种美酒。《抱朴子·知止》:“密宴继集,醽醁不撤。”,分付:分别付予,这里指给酒樽分别倒酒。

"倍觉不胜幽":内心更加觉得抵不过这样的幽静。

"自有多情处":还有那充满情韵的地方,

"明月挂南楼":是挂在南楼的碧天明镜。

"怅襟怀":抒发郁闷情怀,

"横玉笛":吹起悠扬玉笛,

"韵悠悠":笛声的韵律悠悠扬扬。

"清时良夜":在这美好的夜晚,

# 清时:清平之时,也指太平盛世。

"借我此地倒金瓯":就把这块地方借给我让我痛饮。

# 金瓯:酒杯的美称。瓯,杯子。

"可爱一天风物":看着这一天可爱的风景,

"遍倚阑干十二":我倚着曲曲折折的栏杆,

# 阑干十二:曲曲折折的栏杆。阑干,即栏杆。十二,形容曲折之多。

"宇宙若萍浮":宇宙在我眼里也只是小小的浮萍。

"醉困不知醒":喝醉困乏了就靠着枕头临江而睡,

"欹枕卧江流":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醒来。

# 欹:斜倚着,斜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调歌头·中秋》是宋代米芾写的一首词,表达赏月心境,展现他的胸怀。上片写秋夜风声带来的凉意,略带萧瑟,但他并不觉得悲伤,反而摆好酒杯,准备迎接明月带来的美好。下片写他在月下吹笛,举杯对月畅饮,完全沉醉在夜色中,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最后他开怀痛饮,枕着江流安然入睡,达到忘我的境界。整首词带着仙气,意境超然,表现出他远离世俗的高远志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书画家

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等,世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襄阳(今属湖北)。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米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与薛绍彭并称“米薛”。其书画自成一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与山水,独具风格特点;书法用功极深,长于临摹古人作品,近乎以假乱真。书法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兼擅篆、隶、楷、草等书体,运笔特色鲜明,“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飘逸间不失稳重,对唐以来的书法多有革新。著有《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山林集》(已佚,有后人辑本《宝晋英光集》)等,存世书作有《苕溪诗》《蜀素帖》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挥麈后录》记载,米芾为人幽默洒脱,不愿迎合世俗,到晚年愈发率性自在,行事不受规矩约束,气质洒脱自然。他的文章正如其人,语言清新秀丽,意境飘逸出众。米芾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常有往来。苏轼的中秋词《水调歌头》轰动一时,米芾随后也创作了一首,另辟蹊径,同样是优秀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中秋词。描绘了中秋夜砧声送风、蟋蟀鸣秋的萧瑟景象,词人以酒消愁、醉卧江流的超逸情态,通过“不学宋玉解悲愁”的旷达与“宇宙若萍浮”的哲思,体现了对仕途困顿的疏离和对自然永恒的向往,表达了超脱尘世纷扰、追求物我合一的隐逸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不学宋玉解悲愁”一句,反用宋玉《九辩》悲秋传统:宋玉以秋景写萧瑟心境,米芾却以“砧声”“蟋蟀”等秋声入词,却以“收拾凄凉兴况”收束,转而借酒释怀,倍显超然旷达。比喻:“宇宙若萍浮”一句,将浩瀚宇宙比作浮萍,以浮萍之渺小喻天地之广袤,既显人生如寄的漂泊感,又暗含物我两忘的超然。“砧声送风急”,借砧声之急迫喻秋风之骤起,听觉通感间将无形秋意化为可触可感的画面,与“蟋蟀思高秋”形成视听交织的秋思图,为后文“明月挂南楼”的澄明之境作巧妙铺垫。虚实结合:“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实写秋夜捣衣声与虫鸣,渲染凄清氛围,而“明月挂南楼”则虚写月华倾泻的澄澈之境,以实引虚,将秋愁转化为超然物外的旷达。下片“宇宙若萍浮”以虚笔写天地渺小,与“遍倚阑干十二”的实景倚栏动作呼应,虚实交织间既显宇宙浩瀚,又透出人生漂泊的怅惘,最终以“欹枕卧江流”的虚境收束,留下醉卧江天的悠远余韵。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两句“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砧声”和“蟋蟀”都是秋天极具代表性的景物。古时候,人们有在秋夜捣衣,然后寄给远方征人的习俗。砧上捣衣的声音,意味着天气开始转凉;墙边蟋蟀的鸣叫,也常常勾起人们的秋思。第一句为了强调“砧声”,强化秋天的氛围,采用了倒装的写法,意思是词人先听到急促的砧声,随后才感觉好像是砧声送来了秋风。同样,也是先听见蟋蟀的鸣叫,才惊觉时节已经进入了深秋。这两句主要描写了作者的直观感受。紧接着的“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秋”,宋玉在《九辨》中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名句,从那以后,“见落叶而悲秋”就成了文人常见的心态。米芾却和宋玉截然不同,没有为秋景伤感,展现出他旷达豪放的胸怀。他这一句刚劲有力,让文章的气势都为之一振。毕竟砧声和蟋蟀的叫声,总会给人带来凄凉的秋意,但倔强的词人不想被这种情绪左右。所以,他说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意思是让酒杯里的美酒,把凄凉的感觉都收起来,这样再看这些景物,就会觉得格外幽雅。然而,“凄凉兴况”哪有那么容易就被收拾掉,喝完酒之后,词人反而觉得心里更加幽静,甚至有些难以承受。前面说“不学宋玉解悲愁”,强打精神,是情绪的上扬;这里说“倍觉不胜幽”,则是情绪的跌落。这样一扬一跌,作者听到秋声后,内心感情的起伏变化,就完全展现出来了。上片的结尾“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就在这时,一轮明月升起来了。到了中秋,月亮格外明亮,它用皎洁的光辉,把整个世界变成了银色,也把作者从低沉压抑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词的笔调又振奋起来。直到这里,词人才引出中秋月,点明主题。“多情”二字,是词人在情绪几经波折后说出来的,特别真实自然,让人觉得明月确实饱含深情。作者反复描述中秋节的秋意,从反面为月亮的出现做铺垫,再用“自有”二字转折,让明月在千呼万唤中登场,写法十分巧妙。词的下片,主要表达了词人向往隐居生活的想法。开头“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三句,写词人想用悠扬动听的笛声,抒发心中的忧愁。接着“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两句,承接前面忧伤的情绪,于是想到要趁着这美好的夜晚,借酒消愁。下面“可爱一天风物”三句,写词人面对迷人的景色,并没有开心地欣赏,而是倚着栏杆,陷入了沉思。最后他领悟到,世界就像浮萍一样。“宇宙若萍浮”,宇宙如此浩瀚,作者却把它看作浮萍,这不仅体现出他心境的飘逸洒脱,更是他达到物我合一境界时,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读起来让人充满向往。景色如此美妙,词人的兴致也越来越高,不知不觉就喝得酩酊大醉。词的结尾“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两句,是词人悟出“宇宙若萍浮”的人生哲理后,做出的行动。他想像李白那样“但愿长醉不愿醒”,“明朝散发弄扁舟”,远离污浊的尘世,隐居在江湖之中,以此来表达心中的不满,这也是米芾晚年学禅的思想根源。词以这种意犹未尽的方式结束,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

4. 作品点评

写景部分同样不求实写,“清时良夜”“可爱一天风物”都是概括性的表达。结尾“欹枕卧江流”更是想象中的画面,整首词营造的意境就像天空的色彩、镜子里的影像,笔触灵动飘逸却自有一番清朗景致和无穷趣味,展现出米芾独有的艺术风格。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让词作既有空灵韵味,又饱含真挚情感,恰似水墨画中的留白,给人无限遐想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新《锦江思》

下一篇:宋·陆游《乙卯重五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