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uí
hóng
tíng

朝代:宋作者:米芾浏览量:3
duàn
yún
piàn
dòng
tíng
fān
jīn
gān
hǎo
zuò
xīn
shī
yín
jǐng
chuí
hóng
qiū
mǎn
dōng
nán

译文

天边飘着一片零散的云,洞庭湖上驶过一艘孤帆,鲈鱼鲜嫩如玉,柑橘金黄饱满,好似美玉与黄金绽放光彩。正好借此美景创作新诗,吟诵这秋日风光,垂虹亭的秋色,已将整个东南大地浸染。

逐句剖析

"断云一片洞庭帆":天边飘着一片零散的云,洞庭湖上驶过一艘孤帆,

# 洞庭:注者或谓太湖別名,非乃山名,指江苏苏州西南太湖中二小岛,洞庭东山(今与陆连)、洞庭西山。《文选》李善注:“太湖在秣陵东,湖中有包山,山中有石室,俗谓洞庭。”,断云一片:指船。一片,帆船。片,一作叶。

"玉破鲈鱼金破柑":鲈鱼鲜嫩如玉,柑橘金黄饱满,好似美玉与黄金绽放光彩。

# 玉破鲈鱼金破柑:形容洁白如玉的鲈鱼和霜后金黄的柑橘。破,剖开;切开,形容切开的柑橘灿若黄金。金破柑:一作霜破柑。

"好作新诗吟景物":正好借此美景创作新诗,吟诵这秋日风光,

# 吟景物:涉闻本作寄桑苧;桑苧又作桑苎。桑苎,桑兰,桑树与苎麻,指志趣相投的友人,此处代指故乡。唐代陆羽号桑苎翁。他隐居吴兴,嗜茶,这里举陆以为同调。

"垂虹秋色满东南":垂虹亭的秋色,已将整个东南大地浸染。

# 东:四库本作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垂虹亭》为宋代米芾所作七言绝句,结构有序,意境开阔。开篇先从大处落墨,以“太湖秋色”起兴,将湖面与天际相接的浩渺景象,生动展现在读者眼前,尽显大自然的雄浑壮阔。第二句转而描绘吴中当地风物,将“玉脍”与“金柑”相对写出,用“玉”的温润、“金”的鲜亮,分别描摹鲈鱼脍的晶莹、柑橘的光泽,巧妙道出江南物产丰富的特点,遣词用字颇为精巧。诗的后两句以“寄”字相连,从眼前垂虹秋色写起,自然而然地转到心中绵长的思乡之情,借眼前美景更添乡愁之浓。诗人将个人情思融入自然景色里,思乡之意深沉却不压抑。整首诗笔法刚健,写景既大气又不失细腻,景与情相互交融,读来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书画家

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等,世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襄阳(今属湖北)。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米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与薛绍彭并称“米薛”。其书画自成一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与山水,独具风格特点;书法用功极深,长于临摹古人作品,近乎以假乱真。书法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兼擅篆、隶、楷、草等书体,运笔特色鲜明,“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飘逸间不失稳重,对唐以来的书法多有革新。著有《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山林集》(已佚,有后人辑本《宝晋英光集》)等,存世书作有《苕溪诗》《蜀素帖》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文献记载,北宋元丰五年(1082),米芾身处南方,这一年他先至湖北黄州拜见苏轼,后又在南京(今河南商丘)会见王安石,之后从苏州乘舟泛至吴江并登临垂虹亭,此诗或创作于这一时期的游历过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绘了洞庭湖上的迷人景致,展现出一幅层次丰富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既富有自然美感又饱含深情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由衷喜爱,同时表达出他浓郁的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断云”与“洞庭帆”都是远景,是眺望的角度。而“鲈鱼”与“柑”都是近处的景物,视角收回到眼前。起兴:“好作新诗吟景物”又作“好作新诗寄桑苎”就点明了作者写诗的原因,起兴而作,同时也说明作者思念家乡的情绪。对比:次句从细处着笔,写太湖一带的特色鲈鱼和柑橘,句中“玉”字与“金”字,既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又见出其质之美比喻:刻本或作“金破柑”,则全句构成二比喻,句中藏对,亦饶兴味。但作“霜”字,使无生命的霜有生气,亦佳。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诗人便将目光投向远方。“断云一片”四字,寥寥几笔,勾勒出天空的疏朗模样。那片云不厚不薄,恰到好处地飘在湛蓝天空中,把天空分割得疏密有致。紧接着“洞庭帆”三字,描绘出江面上点点帆影,随着水波轻轻晃动。诗人没直接写洞庭湖多么广阔,而是通过这些远处若隐若现的帆船,让我们自己想象出湖面的浩渺无垠。一云一帆,一高一低,一远一近,从一开始就营造出悠远、空濛的氛围。​到了第二句,诗人的目光从远处收回,聚焦在眼前的美食上。“玉破鲈鱼”,用“玉”来形容鲈鱼的肉,正贴合江南鲈鱼色白如银的特点。一个“破”字,让人仿佛能看到厨刀切进鱼身,雪白的鱼肉裂开,汁水流出,尽显鲈鱼的鲜嫩,也让人感受到这鱼是刚捕捞上来的新鲜劲儿。“金破柑”则用“金”描绘柑橘金黄饱满的色泽,好像轻轻一压,汁水就会流出来。这两个“破”字,生动写出了食材的状态,还带来了动态的感觉。从远处的云和帆,到眼前的鲈脍柑果,一远一近,一淡一艳,不仅有视觉上的强烈对比,还勾起了我们对美味的期待,也体现出诗人对这些平常烟火之美的喜爱。​第三句“好作新诗吟景物”看似说得直白,其实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桑苎”说的是唐代茶圣陆羽,这里或许指的是诗人的故乡,或者是他向往的隐居之地,也为后面的“寄”字做了铺垫。这个“寄”,不只是寄信那么简单,更是寄托情感。诗人看到垂虹亭边的美景、美食,忍不住想写诗。这诗一方面是要把眼前的景色写下来,另一方面也是想把自己的感受传递给远方的人或事。这样一来,诗里的景就不再只是单纯的景色。最后一句“垂虹秋色满东南”,诗人又把视角拉开。“垂虹秋色”把前面提到的云、帆、鲈、柑等景象都汇聚在一起,统一在秋天的氛围里。“满东南”的“满”字,一下子让垂虹亭的秋色不再局限于这一个小地方,而是扩展到了整个东南大地。这个“满”字,既写出了秋天景色的丰富,湖光、云影、物产,样样都美;也写出了诗人情感的蔓延。诗人站在垂虹亭上,把眼前的美景和心中的思念,都融入这秋色里,让这份情思随着秋风传向远方,实现了个人情感和天地境界的交融。

4. 作品点评

全诗笔力雄浑遒劲,意境宏阔深远,独具艺术匠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写垂虹亭所见之太湖秋色:形同断云的帆影,质如美玉的鲈鱼,色似黄金的柑橘。唯画家之眼、家之笔,才能将景物特征与形色发掘得如此透彻。据米芾此诗墨迹,“金”初作“霜”,后将“霜”字划去而改“金”字,可诗人用心是以“金”“玉”为句中自对。诗中下得更切的是“破”字与“满”字。“破”者,使人联想到鲈鱼是已切成薄片的鲈鱼脍,柑橘是已掰开的柑橘瓣,不禁因之味蕾大开;而一个“满”字,确将画面空间及读者的心理空间补足,使“垂虹秋色”一句成为名句,使全诗成为名篇。

现代北京大学教授褚斌杰《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中》

# 用“桑苎”代指家乡,十分新颖,使人联想到“绿树村边合”的质朴乡村,恰与具有绚烂色彩的第句形成对比。末句中仅用一个“满”字,就写出了秋色的弥漫,正是“烟云映”的米家“山水笔法”。

现代河北大学教授顾之京《宋诗鉴赏辞典》

# 这首诗也突出地体现了米芾画家而兼诗人的特征。诗人以垂虹亭作为一个聚光点,把太湖的秋色得格外明丽广阔,同时,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一叶白帆飘在太湖上,在阔的背景下展示太湖的美丽风光。“玉破鲈鱼金破柑”,则是通过简化的手突出鲈鱼和柑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东西,“玉”“金”,既形成鲜明的色彩比,同时,也表现出其美质。后两句情中含景,景中渗情,把深厚的乡思对太湖秋色的挚爱,融合起来表现,用笔巧妙。

现代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晶《宋诗精华》

# “垂虹”句中的“垂虹”实际上是指桥,但诗人化实为虚,写得境界阔远。

现代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志熙《宋诗一百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炎《壶中天·绕枝倦鹊》

下一篇:宋·许棐《山花子·挼柳揉花旋染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