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鸦啼破烟林暝":暮鸦啼叫打破烟林的昏暗。
"把旅梦、":将旅人的梦境,
"俄惊醒":突然惊醒。
"猛拍征鞍登小岭":猛然拍打征鞍登上小岭,
"峰回路转":只见峰回路转,
"月明人静":月白风清,四周寂静,
"幻出清凉境":仿佛幻化成一片清凉之境。
"马蹄踏碎琼瑶影":马蹄踏碎如琼瑶般的月影。
"任露压巾纱未忺整":任凭露水压得头巾纱帽凌乱不整。
"贪看前山云隐隐":一心贪看前山云雾隐隐。
"翠微深处":在那翠微深处,
"有人家否":是否有人家居住,
"试击柴扃问":于是试着轻叩柴门询问。
南宋文学家
李曾伯(1198~1268),南宋文学家。字长孺,号可斋,怀州(今河南沁阳)人,侨居嘉兴(今属浙江)。宝祐中赐同进士出身,进观文殿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后为贾似道所嫉落职。李曾伯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词,虽多贺寿应酬之作,但风格豪壮,境界开阔,自称“愿学稼轩翁”,风貌似辛弃疾,但议论过多,不免流于粗豪。其文多为应世之作,集中多奏、疏等。著有《可斋杂稿》34卷、《可斋续稿》8卷、《续稿后》12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夜行题材的词。描绘了作者癸未年间夜行山林,途中遇雨逢旧店的惊喜,以及试击柴门的小插曲,展现出佳境迭现、妙趣横生的夜行经历,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2. 写作手法
化用:李曾伯在“马蹄踏碎琼瑶影”中化用苏轼《西江月》中“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破琼瑶”一句。直接沿用“琼瑶”这一意象,原句中“琼瑶”形容月光下的溪水,在李曾伯的词中则用来形容月色,将月色比作美玉。通过“踏碎”这一动作,把原本溪水的意象转化到月色上,保留了原句的典雅韵味,又赋予其新的情境,巧妙地营造出独特的夜行氛围。白描:“栖鸦啼破烟林暝,把旅梦、俄惊醒。猛拍征鞍登小岭”,词人以直白简洁的语言,不加雕琢地描绘出归鸦啼叫打破暮色宁静,惊醒旅途美梦,词人急忙策马登上小岭的画面,清晰展现夜行初始的情景与急切心境。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始于黄昏时分的行路倦怠。白日里长途跋涉的疲惫,使词人在马背上陷入浅眠,却被“栖鸦啼破烟林暝”的声响猛然惊醒。“栖鸦”点明归鸟投林的黄昏时刻,“烟林暝”以水墨般的笔触渲染暮色四合的朦胧感,而“啼破”二字如石破天惊,既写鸦声的锐利穿透暮色,亦暗喻旅梦被惊扰的刹那心悸。此时,天色迅速转暗,词人因“旅梦俄惊”而产生的紧迫感,催生出“猛拍征鞍登小岭”的急切动作——“猛拍”是策马催行的下意识反应,尽显急于赶路的焦虑;“登小岭”则暗含物理空间的攀升,既是对暮色的主动回应,亦为后续的场景转换埋下伏笔。“小岭”在此并非单纯指地理高度,更象征着行旅中的关键节点。当词人登上岭头,画面陡然切换:“峰回路转,月明人静,幻出清凉境。”先前的暮色幽暝被皎洁月光驱散,蜿蜒山路在峰峦间曲折延伸,天地间骤然陷入寂静。“峰回路转”写山势的迂回,“月明人静”绘氛围的澄明,而“幻出”二字尤具妙味,仿佛月光下的世界是从暮色中幻化而出的幻境——前一刻还在与时间赛跑,此刻却被这“清凉境”所征服:月华如水,洗尽旅途的疲惫;万籁俱寂,唯有内心的澄明与自然共鸣。这一“转”一“幻”,形成叙事节奏的鲜明对比,将暮色中的焦灼与月境中的静谧巧妙衔接,以白描手法完成了从“尘世喧嚣”到“心灵栖居”的心境跨越。下片聚焦于月夜行旅的细节意趣,以更富诗意的笔触展开漫游。“马蹄踏碎琼瑶影”化用苏轼《西江月》“莫教踏破琼瑶”的意境,却赋予全新的解读:东坡以“踏破琼瑶”为憾,曾伯却以“踏碎”为趣——月光如琼瑶铺地,马蹄轻踏其上,似将月光踩碎成闪烁的银鳞,动静相生中尽显行旅的轻快。此句不仅化无形月色为可触意象,更通过“踏碎”的动作,传递出词人对自然美景的亲昵与玩赏之心。“任露压巾纱未忺整”进一步刻画沉醉之态:夜深露重,雾气浸润头巾,词人却“未忺整”,任由清凉触感蔓延。“任”字堪称神来之笔,一个不经意的放任姿态,将词人融入自然的忘我心境和盘托出——相较于外在仪表的整洁,此刻更愿享受露水沾衣的清凉惬意。这种对细节的捕捉,既符合夜行的真实情境,亦凸显出青春特有的率性与洒脱。“贪看前山云隐隐”则将视角投向远方:月下前山被薄雾笼罩,云影缥缈,似有若无。“贪看”二字直白而生动,刻画出词人对未知景致的好奇与痴迷——轻云缭绕的山峦如神秘的邀约,催人行进,欲一探究竟。行至“翠微深处”,忽见林木掩映中的人家,词人遂以“试击柴扃问”作结。“试击”不同于急切的叩门,而是一种兴之所至的试探:既非刻意寻求宿处,亦非因惧夜而求助,merely是旅途中偶遇人间烟火的即兴互动。这种漫不经心的姿态,与辛弃疾“旧时茅店社林边”的惊喜截然不同——稼轩笔下是“忽见”旧识的温暖慰藉,曾伯此处则是“试击”新知的天真好奇;前者是旅程的终点,后者却是意趣的延续,宛如青春岁月中对世界的轻轻叩问,不求答案,唯醉心于探索的过程。
上一篇:宋·赵永嘉《宝盖山》
下一篇:宋·释心月《示圆阇梨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