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有所立":它高高挺立,有自己的坚守,
"俨然即之温":看似庄重严肃,靠近了却觉温和。
"他疑攻玉异":别人疑惑它和能琢玉的石头不同,
"交谊断金存":(可我与它的)情谊却像能断金一样坚固长存。
南宋文学家
李曾伯(1198~1268),南宋文学家。字长孺,号可斋,怀州(今河南沁阳)人,侨居嘉兴(今属浙江)。宝祐中赐同进士出身,进观文殿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后为贾似道所嫉落职。李曾伯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词,虽多贺寿应酬之作,但风格豪壮,境界开阔,自称“愿学稼轩翁”,风貌似辛弃疾,但议论过多,不免流于粗豪。其文多为应世之作,集中多奏、疏等。著有《可斋杂稿》34卷、《可斋续稿》8卷、《续稿后》12卷。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卓尔有所立”中,“卓尔”描绘出石头高耸独立、不依附他物的姿态,既写石的形态,又暗合《论语》中“君子务本”的独立品格,暗含对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赞美。“俨然即之温”则进一步刻画石的特质:初看时“俨然”(庄重严肃),如君子之端方;靠近后却觉“温”(温润亲和),似君子之谦和。这里化用《论语》中“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对孔子的描述,将石的物理特性与君子的人格特质相勾连,以石喻人,不着痕迹。两句合看,诗人通过对石“外刚内柔”的描摹,实则是在定义理想中的人格:既有独立不群的操守,又有亲和温润的气度。后两句,“他疑攻玉异”化用《诗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典故。常人视石为“攻玉”的工具,而诗人却以“友”待之,用“他疑”二字点出这种视角的独特性:不将石当作功利性的器物,而是视为精神上的知己,暗含对世俗实用主义交往的反思。“交谊断金存”则引用《易经》“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将人与石的关系升华为“交谊”,这份情谊如同金石般坚固,超越了物质层面的利用,是基于精神共鸣的真挚联结。这两句以“疑”起笔,以“断金”收束,既解释了“友石”的缘由,又点出全诗主旨:真正的情谊不在于实用价值,而在于精神上的契合与坚守。
上一篇:宋·曹冠《水调歌头·游三洞》
下一篇:宋·赵崇嶓《读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