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ìn
yuán
chūn
·
·
bǐng
dēng
duō
jǐng
lóu
zhāi
yùn

朝代:宋作者:李曾伯浏览量:3
tiān
xià
guān
jiāng
liǎng
shān
xióng
zhōu
duì
qíng
yān
cuì
tāo
fān
xuě
sài
cǎo
pāi
pāi
fēng
zhōu
chūn
chūn
lái
cháo
shēng
cháo
luò
xié
yáng
rén
lóu
kān
lián
chù
chàng
yīng
xióng
bái
kōng
diāo
qiú
huái
tóu
shàng
qián
liú
shuí
wéi
zhōng
yuán
zhàn
shōu
wèn
zhǐ
jīn
rén
ān
shí
qiě
róng
lǎo
hái
fǎng
访
qiū
ōu
mián
shā
qiáo
chàng
wǎn
guǎn
rén
jiān
bàn
diǎn
chóu
wēi
lán
wài
miǎo
cāng
guī
xiū

译文

登上多景楼,迎入眼帘的是奇特壮观的景色,金山和下焦山仿佛是被江水托浮着向前移动,地势雄伟,为一州之雄。晴天下的山色翠绿如烟,怒涛翻滚如雪,边塞草木深深,船和波浪相互撞击。春天过去又到来,潮水涨起又落下,又能有几次靠在多景楼边的人呢。值得怜悯之处,英雄最后白发满头,连貂皮袍子都破了。淮水上游,百姓还处在金人的铁蹄之下,谁能驱除胡虏,北定中原呢。回想古今人物,当今天下恐怕就更没有谢安石那样的人物了,暂且容我,不如就此归隐去访求浮丘道人吧。鸥鸟和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渔夫和樵夫在傍晚唱歌,不去管人间半点愁绪。高楼的拦杆外,青色的河流苍茫无际,去吧,还是回去算了。

逐句剖析

"天下奇观":登上多景楼,迎入眼帘的是奇特壮观的景色,

"江浮两山":金山和下焦山仿佛是被江水托浮着向前移动,

# 两山:金山、焦山,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江中。

"地雄一州":地势雄伟,为一州之雄。

# 一州:这里指扬州,古代九州之一,包括长江下游一带。

"对晴烟抹翠":晴天下的山色翠绿如烟,

# 晴烟抹翠:晴天,含着水气的翠绿的山色如抹。

"怒涛翻雪":怒涛翻滚如雪,

# 翻:一作“如”。

"离离塞草":边塞草木深深,

# 塞草:边塞的草。宋金以淮河为界,江北即靠近边界。,离离:草深的样子。

"拍拍风舟":船和波浪相互撞击。

# 拍拍:形容船和波浪相撞击。

"春去春来":春天过去又到来,

"潮生潮落":潮水涨起又落下,

"几度斜阳人倚楼":又能有几次靠在多景楼边的人呢。

"堪怜处":值得怜悯之处,

# 堪怜:可怜。

"怅英雄白发":英雄最后白发满头,

"空敝貂裘":连貂皮袍子都破了。

# 敝貂裘:貂皮袍子都破了。以上三句说,可怜英雄老去,事业无成。

"淮头":淮水上游,

# 淮头:淮水的上游。

"虏尚虔刘":百姓还处在金人的铁蹄之下,

# 虔刘:劫掠。

"谁为把中原一战收":谁能驱除胡虏,北定中原呢。

"问只今人物":回想古今人物,

"岂无安石":当今天下恐怕就更没有谢安石那样的人物了,

# 安石:谢安石,即谢安。

"且容老子":暂且容我,

# 老子:古人自称;老夫的意思。

"还访浮丘":不如就此归隐去访求浮丘道人吧。

# 浮丘:浮丘公,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鸥鹭眠沙":鸥鸟和鹭鸟在沙滩上栖息,

"渔樵唱晚":渔夫和樵夫在傍晚唱歌,

"不管人间半点愁":不去管人间半点愁绪。

"危栏外":高楼的拦杆外,

# 危栏:高楼的拦杆。

"渺沧波无极":青色的河流苍茫无际,

# 无极:无尽。,沧波:青苍色的水波。沧,通苍。,渺:水长的意思。

"去去归休":去吧,还是回去算了。

# 去去归休:走吧,回去算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是宋代词人李曾伯创作的一首词。上阕,词人借景生情,将内心的复杂心绪巧妙融入所见之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下阕则直接抒发感慨,在情感宣泄的同时,又以景语点缀,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蕴藉。整首词围绕登多景楼时的所见所感展开,字里行间尽显词人怀才不遇的迷茫与无奈。然而,全词虽充满感慨悲凉之意,却无丝毫消沉萎靡之气。写作手法上,上阕写景与抒情结合,下阕议论与抒情交融,借景、叙事、议论来表达复杂情感。词人在词中同时呈现出消极避世的退隐念头与渴望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情感激烈碰撞,生动展现出其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李曾伯(1198~1268),南宋文学家。字长孺,号可斋,怀州(今河南沁阳)人,侨居嘉兴(今属浙江)。宝祐中赐同进士出身,进观文殿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后为贾似道所嫉落职。李曾伯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词,虽多贺寿应酬之作,但风格豪壮,境界开阔,自称“愿学稼轩翁”,风貌似辛弃疾,但议论过多,不免流于粗豪。其文多为应世之作,集中多奏、疏等。著有《可斋杂稿》34卷、《可斋续稿》8卷、《续稿后》12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宋淳熙六年(1246年),时年四十八岁的词人正执掌两淮元帅之职,手握部分兵权。吴潜与词人曾伯处于同一时代,且吴潜年长于曾伯,官至左丞相之位。此前,吴潜创作了《沁园春·多景楼》,曾伯这首词便是应和吴潜词韵而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感怀词。描绘了多景楼的壮丽景色,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感。词的上阕主要描写多景楼的景色,通过对江水、山峰、晴烟、怒涛、塞草、风舟等景物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宏大而又生动的画面,同时借景抒情,感叹时光匆匆,英雄已老。下阕从眼前之景转向对国家大事的忧虑,对中原沦陷表达愤懑之情,质问谁能收复中原,随后又以一种看似洒脱的口吻提到归隐之事,但实际上是在壮志难酬的情况下的一种无奈之举,反映出词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上片“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词人通过描写多景楼周围的景色,如晴日烟翠、怒涛塞草、春去潮落、斜阳倚楼等,营造出一种雄浑而又略带苍凉的氛围,抒发了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直抒胸臆:“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蔽貂裘”,直接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就的惆怅与悲哀。“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直接表达了对中原沦陷的痛心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渴望。

3. 分段赏析

上片触景抒怀,情融景中。起笔“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三句,巧妙融合实景与想象,一个“奇”字,瞬间勾勒出奇妙的视觉画面。紧接着“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画面更为鲜活灵动。极目望去,江面开阔,雾气在晴日下氤氲,对岸青山若隐若现,“抹”字精准勾勒出山色朦胧之美。笔锋一转,波涛汹涌之声入耳,浪涛层层叠叠,如白雪翻涌,“怒”“翻”二字,将江涛的磅礴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再看江边,水草丰茂,江舟迎着风浪奋勇前行。词人登临此楼,江水、远山、烟波、怒涛、塞草、行船尽收眼底,这幅生机勃发、气势恢宏的图景,不禁唤起志士心中的豪情壮志。然而,残酷的现实无情击碎了词人的壮志雄心,悲怆之情油然而生。“春去春来,潮生潮落”,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流逝,而自己却只能“几度斜阳人倚楼”,徒留无奈与怅惘。“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英雄迟暮,功业未就,愤懑与不甘溢于言表。如此层层递进、跌宕起伏的情感铺陈,极具感染力。下片直书感喟,情中带景。词人以谢安自比,渴望领军出征、抵御外敌,无奈未获朝廷重用,抱负难以施展。在理想破灭之下,他萌生归隐之念:“且容老子,还访浮丘。”决意效仿古人,遁世隐居。随后,词人细致描绘出归隐后的生活图景:“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鸥鸟白鹭静卧沙滩,渔夫樵子暮归吟唱,一派悠然闲适、超然物外的景象。词末“危栏外,渺沧波无极,去去归休”,词人凭栏远眺,望着苍茫无尽的江面,深感时局难挽、壮志难酬,最终毅然决然地选择归隐之路,“去去归休”四字,尽显其归隐的坚定与无奈。

4. 作品点评

以词绘景,是这首作品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质。词人仅用简练笔触,便勾勒出一幅清新雅致、俊逸洒脱的山水画卷。作品意境雄浑开阔,在景物描绘与情感抒发的交融中,形成气韵贯通、刚劲有力的表达效果。从内容层面来看,词作呈现出鲜明的矛盾张力:既有渴望投身家国事业、建立功勋的宏大志向,又透露出消极避世、退隐江湖的无奈心绪。这种矛盾与挣扎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情境与社会现实,真实反映出词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内心纠葛与人生抉择。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该词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无奈,但通篇并无消沉之感,而是慷慨悲凉。

近代学者陈松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诗酒》

下一篇:宋·苏辙《种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