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ēng

朝代:唐作者:薛涛浏览量:1
liè
huì
wēi
fēng
yuǎn
piāo
xián
​​yì​​
shēng
lín
shāo
míng
sōng
jìng
qīng

译文

微风轻拂过蕙草,将幽幽香气送往远方。风掠过万物如拨琴弦,发出一声清越的鸣响。高高的树梢在风的激荡下淅沥作响,松林里的小径在呼呼寒风侵袭下凄凉又冷清。

逐句剖析

"猎蕙微风远":微风轻拂过蕙草,将幽幽香气送往远方。

# 猎蕙:低矮的草木。

"飘弦唳一声":风掠过万物如拨琴弦,发出一声清越的鸣响。

# 唳:这里指弦发出类似鸟鸣的叫声。

"林梢鸣淅沥":高高的树梢在风的激荡下淅沥作响,

# 淅沥:风或雨吹打过树叶的声音。

"松径夜凄清":松林里的小径在呼呼寒风侵袭下凄凉又冷清。

# 凄清:凄凉而幽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风》是唐代女诗人薛涛创作的五言绝句,是一首写景抒怀题材的诗。此诗以风力大小和所经路线为线索,以不同感官感受为维度展开描写。诗中先写微风拂过蕙草,香气远飘,风过如弦鸣般发出清唳之声;再写风吹林梢发出淅沥响动,风停后松间小路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凄清。全诗通过嗅觉感知蕙草香气、听觉捕捉风过声响、视觉描绘林径夜色,将风的动态与环境氛围相结合,既展现了自然景物的清幽之态,也暗含对宁静氛围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晚唐女冠诗人

薛涛(768?~832),唐代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幼随父入蜀,父卒后流寓蜀中,为乐妓。能诗,时称女校书。韦皋镇蜀时,召令侍酒赋诗。曾居成都浣花溪,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悠闲吟咏。其诗歌题材丰富,用语晓畅通俗,诗风雅正、含蓄,境界开阔明朗,兼具女性特质和男性风骨。明人辑有《薛涛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贞元十七年(802年),吐蕃再度兴兵犯边,朝廷诏令韦皋率领两万精锐征讨。自八月至十二月,唐军累计击溃吐蕃军十六万之众,并对维州形成合围之势。吐蕃赞普急遣将领莽热统率十万大军驰援,企图解维州之困。唐军一万余将士占据险要地形设下伏兵,原计划以千人部队上前诱敌。此时,有位诗人独自请缨前往敌营实施诱敌之计,途中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创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怀诗。诗中以风为线索,描绘了微风拂蕙、风过弦鸣、林梢淅沥、松径夜清的景象,通过嗅觉、听觉、视觉的多维感受,营造出边地战场战后的凄清氛围,既展现了唐军征战后的肃杀环境,又借自然之景暗含对将士戍边的敬意,于景物描写中透露出对边境和平的深切期盼,以凝练笔触将边塞风情与诗人情思融合,尽显唐诗含蓄的抒情特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以“松径夜凄清”的幽静冷寂之景,借“松”的孤高、“夜”的空茫、“凄清”的氛围,将视觉与触觉感受交融,直接外化内心无人理解的孤独愁苦,以景的清冷衬情的寂寥,实现情景合一的抒情效果。用典:化用宋玉《风赋》“猎蕙草”典故,借蕙草通神的神圣性自喻才德高洁,以“微风远送香气”隐喻才学需借机遇传递,赋予典故新的女性自喻内涵,暗含才学难遇知音的怅惘。

3. 分段赏析

“猎蕙微风远,飘弦唳一声”,上半句的“猎蕙”二字颇具深意,其源头可追溯至宋玉《风赋》中的“猎蕙草”。在古人的认知里,蕙草有着极高的地位,它是祭祀太一神时所用的神圣之物,古人坚信兰蕙的香气能够通达神灵,蕴含着诸多深厚的精神内涵。而“猎蕙”除了与祭祀相关的神圣意味,更有着“自持”的寓意,这种“自持”与“送香”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因果联系,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若“自持”是为了送出香气,那么“微风”便是实现送香的重要媒介,而送香的最终目的,实则是为了寻找能够懂得这份香气的知音。薛涛作为一位自含芬芳的诗人,以“蕙”自喻再合适不过,她借助微风这一独特且唯一的信息载体传递香气,来寻觅识香之人。下半句则描绘了风儿拂过之时,如同琴弦被拨动般发出美妙的乐音,一个“飘”字用得极为精妙,它形象而逼真地勾勒出那不可见却又优美动人的“唳”声,宛如天籁之音,浑然天成。“林梢明淅沥,松径夜凄清”,上半句中,风儿轻轻掠过林梢,吹动树叶发出淅淅沥沥的声响,一个“明”字仿佛赋予了一棵棵树木鲜活的生命活力,让这林间之景更显生动。下半句则刻画了微风过后,松间的小路在夜色的映衬下,更显得寂静清幽,诗人通过对这松间幽静、清冷夜色的细致描摹,将自己内心深处孤独的愁苦之情悄然抒发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古人曾以“无雌声”之语来评价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的诗作,《风》就是。

西安通信学院副教授黄芸珠《略论薛涛诗风“男性化”的成因及其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蒹葭》

下一篇:唐·白居易《花下自劝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