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折不自守":蒹葭面对摧残不能够保全自我,
# 自守:保卫自己,坚守自我。守:一作与。,摧折:摧残折断。
"秋风吹若何":又被瑟瑟秋风吹着该怎么办。
# 若何:怎么办。
"暂时花戴雪":只是在极短的时间里盛开花朵,
# 花戴雪:暗指花开。芦苇花为灰白之色,花开如同顶着白雪。戴:一作载。
"几处叶沉波":很快叶子就会沉入水中。
# 几处:一作“堕水。”
"体弱春风早":在形体柔弱的时候春风拂过都嫌来得早,
# 风:一作甲,一作苗。
"丛长夜露多":在生长成密丛时夜里的寒露又多了。
# 丛长:一丛丛修长的茎叶。
"江湖后摇落":即使衰败后花叶摇落,
# 江湖后摇落:此处江湖引申为退隐。贾岛《过唐校书书斋》诗江湖心自切,未可挂头巾。
"亦恐岁蹉跎":还担心岁月虚度。
# 亦恐岁蹉跎:屈原《离骚》:“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亦:一作“只”。蹉跎:时间白白流逝。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自身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无奈,又有对时光易逝、岁月蹉跎的忧虑和感慨。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生命脆弱和世事无常的深刻思考。
2. 分段赏析
首联:“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开篇以“摧折”直写蒹葭在秋风中的凋零之态,“不自守”赋予其拟人化的无奈,暗喻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无力感。秋风作为无形力量,象征时代的动荡与人生的挫折。通过“若何”的疑问语气,既哀叹蒹葭的脆弱,又隐含对自身漂泊无依的悲悯。此联奠定全诗沉郁基调,奠定“物我同悲”的抒情框架。颔联:“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花戴雪”以芦花洁白如雪的短暂绚烂,反衬“叶沉波”的衰败凋零,形成视觉与情感的双重张力。雪白与灰暗的色彩对比,强化了生命盛衰的戏剧性。“暂时”暗示美好易逝,“几处”点出凋零的普遍性,暗含诗人对盛景难驻、人生无常的哲思。此联以微观视角映射宏观命运,深化了咏物抒怀的主题。颈联:“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体弱”与“春风早”形成反差,写蒹葭虽柔弱却能早春抽芽的生命韧性;“丛长”与“夜露多”则揭示其因繁茂而更易受寒露侵袭的困境,暗喻诗人虽怀才却困顿于时局。以“春风早”象征短暂机遇,“夜露多”隐喻人生磨难,体现杜甫对个体与时代关系的深刻洞察。此联兼具《楚辞》的婉转情思与《诗经》的比兴传统。尾联:“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江湖”呼应《楚辞》的漂泊意象,将蒹葭的凋零置于广阔时空,暗指诗人流寓秦州、同谷的羁旅之痛。“后摇落”表面写蒹葭凋零较晚,实则以“岁蹉跎”直抒对年华虚度的焦虑。尾联由物及己,将蒹葭的命运与贤人失志(如李白遭流放)相勾连,既哀叹自身抱负未展,又隐含对时局的忧愤。此联以“岁蹉跎”收束,余韵悠长,深化了全诗的悲剧意蕴。
3. 作品点评
杜甫《蒹葭》以秋日蒹葭为载体,借“摧折”“叶沉波”等意象诉说乱世飘零之苦,又以“体弱春风早”暗喻生命顽强,尾联“江湖后摇落”更将个体命运与时光蹉跎交织,在比兴传统中融入对生命价值的深切叩问,以微物见大义,以时序写兴衰,尽显诗圣以诗证史的济世情怀与艺术匠心。
# 赵云:末句是费解。盖言今在秦州所见之蒹葭已摇落矣,尚余时月之光景。江湖之上,其物在后摇落,亦恐当岁之暮,有可伤之意。
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
# 三联言其体柔弱而当春先发,故曰“春苗早”。惟其丛长故得露亦多。末意言在江湖之上比之他木虽后期而凋落,然亦不能岁寒自耐,必蹉跎。
元董养性《杜工部诗选注》
# 言蒹葭当秋风吹之,则摧折不能自守。虽暂时花戴雪,然处处叶沉波矣。次言春来其苗生长而多雨露。在江湖虽后摇落,亦恐岁暮摧折,不能自守。喻小人虽得志一时,终不免沦胥以亡耳。
明单复《读杜诗愚得》
# 谓向官近侍,已被罢斥,如蒹葭摧折,不能自守矣。秋风又吹我若何哉?暂被宠遇,已不能行其志,如一面开花,叶已沉波。乃弱苗早困春寒,条长秋欹夜露,比己之平生跋前而疐后也。今在江湖,纵未便摇落,业已蹉跎,嗟年岁之不吾与矣,秋风忍复吹之耶?此叹所遭之穷也。又:前章(《蒹葭》)“不自守”,言遭时之穷;此章(《苦竹》)“亦自守”,见保身之哲。读二诗,知公去就之间善于审处也。
明王嗣奭《杜臆》
# 钟云:“亦自守”,赞苦竹也;“不自守”,怜蒹葭也,各移不动,各有意(“摧折”句下)。“吹若何”,危语妙甚(“秋风”句下)。“载”字奇,写景极真,极彻(“暂时”句下)。谭云:蒹葭有知,应悲此言(“亦恐”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此见薄植者宜慎末路也。“秋风吹”是秋,“春苗早”是春,“夜露多”是夏,“岁蹉跎”是冬。备四时言之,读来不觉。“后”字谓居摇落之后方可接下“亦”字。恐岁晚折摧,终无所用,先后正难分优劣也。
清张溍《读书堂杜工部诗文集注解》
# 此诗当在夔州作。夔州诗有云:“年年小摇落,不与故园同。”此云“江湖后摇落”,亦即此意。曰“小”,曰“后”,皆因地暖而言。故曰为冬亦不难,曰寒暄早早分。惟此地摇落稍后,故感蒹葭而成咏。意言此物无后凋之节,虽暂时自植,岁晚终难自保耳。编排者向误著秦州诗中,遂不达此诗人之旨。“载雪”字,极体物之妙。首语若呼而警之,言汝素操不能自守,终若秋风何哉?“叶沉波”,言已被风吹;“花载雪”,言终难自守;盖尔体本弱,尔丛且长,其能免于摧折者鲜矣。然则摇落虽稍后时,蹉跎亦将逼岁,能无为尔惧哉?运笔精妙,寓兴深微,咏物之圣手也。
清黄生《杜诗说》
# 起联总冒格。言汝性易摧折,不耐秋风,以体弱而丛长故。今不过暂时作花,而叶之沉波者已多矣,然则摇落虽稍后,而时日无几,其能自守耶?此亦因目前所见而作。稳字险用。
清黄生《唐诗矩》
# 蒹葭,伤贤人之失志者。暂时花发,叶已沉波,申上秋风摧折。春苗、夜露,溯其前。江湖摇落,要其后也。北方风气早寒,故蒹葭望秋先零。南方地气多暖,故在江湖者后落。秋风摧折如彼,而远托江湖者,亦复蹉跎于岁晚乎。末二句,隐然有自伤意。顾注:此咏秋日蒹葭,而兼及四时。苗早言春,露多言夏,后落又涉冬矣。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亦是比体,只在“不自守”句生情,见摇落意。
清查慎行《杜诗集说》
# 咏蒹葭小物耳,而四时之气已备。起四句正言秋风不自守,于题已毕。五、六忽追溯春夏以前一笔,接以冬时必摇落,顿跌其词,以为不知自守者之戒。运笔精微,托寄深远矣。
清吴瞻泰《杜诗提要》
# 《秋雨叹》云:“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即此诗之旨。一、二,归咎于风,中伤者急也。三、四,申摧折。五、六,原天恩之无私,作一纵。七、八收转,见终必不振,总由吹者之太刻耳。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此作颇难明,对看下边《苦竹》诗自明。此言“体弱”,下说“软弱”;此言“丛长”,下说“丛卑”;此言“不自守”,下说“亦自守”。分明互见。开口言他“不自守”,可知借物说人。“苗早”“露多”,亦含比兴。寻常摧折不自守,更使秋风吹若何?所以暂时花载雪,已看几处叶沉波。然当其未摧折也,体弱春苗常早,丛长夜露已多,但恐江湖早将摇落耳。江湖即使后摇落,窃亦恐尔岁蹉跎,言保守终无多日也。与《萤火》后半篇词意髣髴。前顿挫,后沉郁。五、六推原补景,七、八更进一层。《蒹葭》《苦竹》,总借“岁寒松柏”意相形。杜诗不肯明说耳,学者细求之自识。
清洪舫《杜诗评律》
下一篇:唐·薛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