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diào
tóu
·
·
jiǔ
duì
xié

朝代:宋作者:杨炎正浏览量:3
jiǔ
duì
xié
wèn
西
fēng
yān
zhī
shì
dōu
zuò
yán
rǎn
róng
fàng
yǎn
jiāng
qiān
qǐng
zhōng
yǒu
chóu
wàn
chù
luò
zhēng
hóng
鸿
tiān
zài
lán
gān
jiǎo
rén
zuì
xǐng
zhōng
qiān
wàn
jiāng
nán
běi
zhè
西
dōng
shēng
shàng
xiǎng
sān
jìng
huā
cóng
shuí
shì
zhōng
zhōu
háo
jié
jiè
zhōu
zuò
diào
wēng
guó
qiě
huí
shǒu
cōng
cōng

译文

手持酒杯面对西斜的落日,默默无语问向西风。胭脂为何,把荷花染得这么红。放眼望去这千顷大江,里面有万斛的离别哀愁,没有地方让远飞的鸿鸟歇足。唯有阑干的一角可见一线天光,人依靠在一旁半醉半醒中。千万里行程,走遍江南江北,浙西浙东。人生如暂寄世间,我还想闲步在三径篱边的菊丛。试问谁是中原豪杰,借我舟楫浮泛五湖,当一个钓鱼翁。回望这沦陷的故国,这田园归意莫要太匆匆。

逐句剖析

"把酒对斜日":手持酒杯面对西斜的落日,

"无语问西风":默默无语问向西风。

"胭脂何事":胭脂为何,

"都做颜色染芙蓉":把荷花染得这么红。

# 芙蓉:是荷花,这里指秋荷。梁昭明太子《芙蓉赋》说它“初荣夏芬,晚花秋曜”。

"放眼暮江千顷":放眼望去这千顷大江,

"中有离愁万斛":里面有万斛的离别哀愁,

# 万斛:比喻愁多。斛,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后改为五斗一斛。

"无处落征鸿":没有地方让远飞的鸿鸟歇足。

"天在阑干角":唯有阑干的一角可见一线天光,

# 天在阑干角:意谓自已在似醉似醒中倚栏眺望,栏杆一角露出一线天光。

"人倚醉醒中":人依靠在一旁半醉半醒中。

"千万里":千万里行程,

"江南北":走遍江南江北,

"浙西东":浙西浙东。

"吾生如寄":人生如暂寄世间,

# 如寄:喻生命短促。

"尚想三径菊花丛":我还想闲步在三径篱边的菊丛。

# 三径菊花:称隐士居所。赵岐《三辅决录·逃名》:汉时,蒋诩辞官归乡里,闭门不出,院舍前竹下辟三径(小路),只与求仲、羊仲往来。后遂以“三径” 称隐士居所。陶潜《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此化用其意,表示归居田园。

"谁是中州豪杰":试问谁是中原豪杰,

# 中州:黄河中、下游地区。

"借我五湖舟楫":借我舟楫浮泛五湖,

# 五湖:太湖一带。此表示隐遁湖海。

"去作钓鱼翁":当一个钓鱼翁。

"故国且回首":回望这沦陷的故国,

# 故国:指中原。

"此意莫匆匆":这田园归意莫要太匆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是南宋词人杨炎正的一首词。上阕以“把酒问西风”起兴,通过“暮江千顷”“离愁万斛”等意象,暗寓宦海浮沉的郁结;下阕由“三径菊花”的归隐之思,转而倾吐“中州豪杰”的报国热忱,终以“此意莫匆匆”的自我告诫收束。全词在“欲隐难舍”的矛盾心绪中层层递进,以秋日苍茫之景勾连家国身世之叹,既承稼轩词之沉郁,又具“清俊不秾”的风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杨炎正(1145~1217?),南宋词人。字济翁,号西樵,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宁宗庆元二年进士,初仕宁远(今属湖南)主簿,嘉定三年改大理司直,后知象州、藤州、琼州。杨炎正工词,早年入辛弃疾幕,相从甚久,交谊亦深,词风也颇相近。其词作长于炼字炼句,写景语句清丽工巧,也有“婉曲而近沉著,新颖而不穿凿”之作。词作如《水调歌头·登多景楼》《蝶恋花·别范南伯》。其词集名《西樵语业》。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杨炎正作为杨万里族弟,与辛弃疾缔结深厚抗金同盟。二人常于镇江登临北固山多景楼,以《水调歌头》同调唱和:杨词“可怜报国无路”直抒胸臆,辛词“今老矣,搔白首”遥相呼应,共同勾勒出南宋志士“击楫中流”的壮志与“旌旗未卷头先白”的悲慨。这对莫逆之交虽空负文韬武略,却困于朝廷偏安政策,最终将“万斛离愁”凝练成“分付与沙鸥”的苍凉笔意,在江月秋声里完成对时代悲剧的诗性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深秋感怀词,也是一曲志士悲歌。这首词描绘了“把酒问西风”的独酌场景,既有暮江千顷、征鸿无依的萧瑟秋景,更暗写了南宋文人“报国无门-归隐不甘”的双重困境,全词以“万斛离愁”为情感内核,将个人宦海浮沉升华为对偏安政局的沉痛批判,在豪放与沉郁的交织中,完成对时代悲剧的诗性记录。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上片以“斜日”“暮江”等秋景渲染愁绪,下片以“千万里”漂泊轨迹勾连家国之痛,景语皆情语。​​虚实结合:“醉醒中”:实写醉酒状态,虚指对现实的清醒认知,揭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愤。白描:“人倚醉醒中”:以倚栏动作勾勒落拓形象,堪比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失意志士剪影。比喻:“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以“醉醒中”的状态比喻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醉醒中”并非单纯指醉酒或清醒,而是借生理状态隐喻心理状态,暗示词人因壮志未酬而陷入“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精神困境。化用:“中有离愁万斛”化用庾信“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以“万斛”言愁之多,使抽象愁绪具体化,贴切自然。

3. 分段赏析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开篇以“斜日”与“西风”构成双重时间意象,既实写秋日黄昏的萧瑟(斜日西沉),又暗喻年华流逝、壮志蹉跎的焦灼感。西风被拟人化为可诘问的对象,而“无语”二字更显词人内心郁结——对南宋朝廷偏安政策的愤懑,此刻只能化作无声的叩问。“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以反诘句式质问西风:为何耗尽胭脂染红秋荷?“芙蓉”在此特指秋荷(梁昭明太子《芙蓉赋》),红艳表象下暗藏盛极而衰的隐喻。此句借物象反差,暗示南宋表面繁华下的颓势,形成乐景衬哀情的张力。“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化用庾信“万斛愁”典故,将抽象愁绪具象化为千顷江波中的实体存在。“无处落征鸿”一语双关:既写鸿雁无栖身之所的实景,又暗喻词人如飘零孤鸿般无处安放的报国理想。“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组地理方位词急促排比,浓缩半生漂泊轨迹。“千万里”的浩荡空间与“如寄”的短暂人生形成强烈对比,凸显身世浮沉的苍凉感。“尚想三径菊花丛”与“借我五湖舟楫”,前者化用陶渊明归隐意象,看似向往田园;后者援引范蠡泛舟典故,实则暗藏政治失意的激愤。两句形成归隐表象与忠悃内核的矛盾统一,展现南宋志士“欲隐难舍”的精神困局。

4. 作品点评

此词将“斜日”“西风”等传统秋景意象,与“万斛愁”“征鸿”等家国隐喻结合,突破婉约词格局。上片以“醉醒中”收束愁思,下片以“莫匆匆”顿挫归意,形成情感起伏的螺旋结构。陈廷焯评其“悲壮沉郁,忽纵忽擒”(《词则・放歌集》),在稼轩豪放与易安婉约间开辟清峻一路。真实记录南宋主战派文人的集体困境,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形成时代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放眼”三句)愁浓则江昏,愁炽则江沸,故雁影有所不受。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

# 悲壮而沉郁,忽纵忽擒,摆脱一切。

清陈廷焯《词则·放歌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连文凤《稻花》

下一篇:宋·朱熹《九曲棹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