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独客":在临安独自为客,
# 长安:此处借指南宋都城临安。
"又见西风":又看到了西风,
"素月丹枫凄然其为秋也":带有寒意的月和红色的枫叶让秋天显得愈加凄凉,
"因调夹钟羽一解":于是写下夹钟羽一阕。
# 夹钟羽一解:夹钟羽,一种律调。一解,一阕。
"烟水阔":轻烟笼罩,湖天寥廓。
"高林弄残照":一缕夕阳的余光,在林梢处暂歇,宛如玩弄暮色,
"晚蜩凄切":晚蝉的叫声悲凉呜咽。
# 晚蜩凄切: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蜩,蝉。
"碧砧度韵":长满青苔的石砧上传来阵阵捣衣声,
# 碧砧度韵:有青苔的石砧传来有节奏的捣衣声,井旁落满枯黄的桐叶。银床,井上辘轳架。古乐府《淮南王篇》:“后园作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庾肩吾《九日传宴》诗:“玉醴吹岩菊,银床落井桐。”
"银床飘叶":井旁飘满落叶。
# 银床:井上辘轳架。古乐府《淮南王篇》:“后园作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庾肩吾《九日传宴》诗:“玉醴吹岩菊,银床落井桐。”
"衣湿桐阴露冷":立于梧桐树下,任凭凉露沾湿衣鞋,
"采凉花、":采来一枝芦花、
# 凉花:指菊花、芦花等秋日开放的花,此地系指芦花。陆龟蒙《早秋》诗:“早藕擎霜节,凉花束紫梢。”
"时赋秋雪":不时吟咏这白茫茫的芦花似雪。
# 秋雪:指芦花,即所采之凉花。
"叹轻别":我感叹与她轻易离别。
"一襟幽事":满腔的幽怨和哀痛,
"砌虫能说":台阶下的蟋蟀仿佛在替我低声诉说。
# 砌虫:台阶下的蟋蟀。虫,一作蛩。
"客思吟商还怯":客居中吟咏着秋天,只觉得心情寒怯。
# 吟商:吟咏秋天。商,五音之一,《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其音商。”
"怨歌长、":长长的相思之歌、
"琼壶暗缺":竟把玉壶敲缺。
# 琼壶暗缺:敲玉壶为节拍,使壶口损缺。
"翠扇恩疏":所剩无几的莲叶如被遗弃的翠扇,
# 翠扇恩疏:由于天凉,主人已捐弃扇子。
"红衣香褪":凋谢的荷花已褪去红衣,
# 红衣香褪:古代女子有赠衣给情人以为表记的习俗;屈原《九歌·湘夫人》:“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
"翻成消歇":一切芳景都已消歇。
"玉骨西风":我在萧瑟的秋风中傲然独立,
"恨最恨、":心中无比怨恨、
"闲却新凉时节":白白虚度了这清凉的时节。
"楚箫咽":远处传来悲咽的箫声。
# 楚箫咽:相传为李白所写《忆秦娥》词:“箫声咽,秦娥楚断秦楼月。”
"谁倚西楼淡月":是谁身披着一层淡月,凭倚着西楼侧耳倾听?
# 谁倚:各本作“谁寄”,此从《词综》卷十九、知不足斋丛书本《苹洲渔笛谱》。
宋元间文学家
周密(1232~1298?),宋元间文学家。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华不注山人、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四水潜夫。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周密与吴文英(号梦窗)并称“二窗”。其词格律谨严,结构缜密,风格秀雅,工于造句。宋亡前多写湖光山色,宋亡后多抒亡国之恨与故国之思。他能诗文书画,谙熟宋代掌故。著有《草窗韵语》《𬞟洲渔笛谱》《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编有《绝妙好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婉约词。通过上片以秋容、秋声、秋色构建的萧瑟图景与下片“怨歌长、琼壶敲缺”等意象的叠加,表现出词人身处京华的孤寂心境、缠绵离思及仕途沉郁的悲慨,结尾以视听交融的幽独画面收束,进一步强化了清丽婉约中蕴含苍凉郁结的艺术特质。
2. 写作手法
比喻:词中巧用比喻勾勒秋景,赋予物象以生命。如“时赋秋雪”则将芦花比作白雪,既写实又虚化,暗含时光流逝的怅惘。这些比喻不落俗套,如“红衣香褪”以凋零荷花喻美人迟暮,含蓄道出繁华消散的哀伤,使抽象情感具象化,耐人寻味。融情于景:全词以景写情,景中藏情。上片“烟水阔”“晚蜩凄切”勾勒出空阔苍茫的秋景,寒蝉哀鸣更添凄凉;下片“玉骨西风”借萧瑟秋风写人身消瘦,暗含家国沦亡之痛。结尾“楚箫咽,谁倚西楼淡月”以箫声呜咽、孤月淡照收束,不言愁而愁绪满溢,如姜夔词般清冷幽邃。整篇寓情于景,如刘禹锡“孤客最先闻”般,将漂泊之悲融入秋色,景语皆情语。用典:本词用典突出,例如“琼壶暗缺”一句,化用东晋王敦“击唾壶作山岳声”的典故。据《世说新语》记载,王敦酒后常以铁如意敲击玉唾壶以节歌,壶口渐渐磨损至缺口,以此宣泄壮志难酬的愤懑。周密在此将“敲壶”的动作转化为“暗缺”的静态描写,表面写玉壶因反复敲击而残缺,实则暗喻词人如王敦般心怀家国之恨却无处倾诉的郁结。拟人:“高林弄残照”一句将夕阳余晖拟人化,仿佛树林在戏弄落日,生动刻画出黄昏的萧瑟,如“红衣香褪”以凋零荷花喻美人迟暮,含蓄道出繁华消散的哀伤,使抽象情感具象化,耐人寻味。
3. 分段赏析
上阕以景入题。“烟波浩渺”四字开篇峭拔,勾勒出天地苍茫、水天相接的辽阔画卷,为全词奠定了宏阔的意境基底。继而“高林”、“晚蜩”两组意象,视觉与听觉交织呼应。通过拟人手法,将斜阳余晖依恋树梢的迟暮之态凝练为“弄”字,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温度,暗含韶光易逝之叹。这种主客交融的审美境界,恰是草窗锤炼字句的功力所在。“蜩”即寒蝉,其凄切鸣声与残阳烟水相映,秋意随声而生,秋韵因景而活。“碧砧度韵,银床飘叶”工整雅致,视听通感兼备。捣衣石浸染碧波,称“碧砧”既显质地又彰色彩;井栏沁润霜华,谓“银床”既状色泽又传质感。捣衣声在水面荡漾成韵,白石井栏于秋光闪烁,声色交织间形成独特的美学意象。“衣湿桐阴露冷,采凉花,时赋秋雪”构成秋夜吟哦图景。梧桐浓荫沾湿衣衫,晨露浸透罗衣,三重触觉叠加强化伫立之久;所谓“凉花”实为芦花,以“秋雪”喻之,冷感意象层层晕染。湿、冷、凉诸字既是环境实写,更是心绪外化,为后文抒情埋下伏笔。诸多铺陈皆为烘托,直至“叹轻别”方显题旨,却仍含蓄其意,深得婉约词脉精髓。“砌蛩”暗鸣秋夜,既承前文幽思,又启后文愁绪,语带双关而不着痕迹。过片“客思吟商还怯”承转精妙,将羁旅愁思与秋虫清音熔铸一体。“怯”字力透纸背,既含韦应物诗中“客子常畏人”的忐忑,又寓漂泊者的孤寂。悲歌暗续,玉壶频击,化用梁简文帝赋意与周邦彦词境,以“暗”字翻新典故,陈廷焯所谓“恨在骨”者,尽在此处。“翠扇红衣”转写凋零荷韵,许浑诗中盛景在此化作“恩疏香褪”的衰飒,秋虫哀鸣与残荷颓叶共构萧瑟图景。“翻成消歇”总括前文,虫声花影皆随深秋消逝,乡愁至此臻于顶点。“玉骨”二句意境超逸,谭献评其“髀肉复生”之叹,既含李商隐瘦骨意象,又寓功业未就之慨。托喻微婉而寄兴深远,深得清真词髓。结句“楚箫咽,谁寄西楼淡月”以箫声破静,月色传情,时空交织间孤寂感倍增。动静相生中,既有身世飘零之思,又含家国身世之痛,陈廷焯赞其“精金百炼”,诚非虚誉。
4. 作品点评
全篇架构严谨,层次分明,言简意赅而笔调清丽,堪称匠心独运之佳作。诗中羁旅愁思与怀远情愫的表达颇具匠心,既不拘泥于实景铺陈,亦不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蝉鸣蛩响、砧杵声哀、箫管韵长等意象的层叠渲染,构建起多维感知空间。读者在聆听自然音律与人文韵律的交响时,思绪随声波起伏跌宕,不知不觉沉浸于绵长的秋日情思之中,最终与创作者产生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在怅惘与感怀间获得审美的双重体验。
# 此词精金百炼,既雄秀,又婉雅。几欲空绝古今,一“暗”字,其恨在骨。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南渡词境高处,往往出于清真。“玉骨”二句,髀肉之叹。
清谭献《谭评词辨》
上一篇:宋·徐钧《韩休》
下一篇:宋·苏洵《九日和韩魏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