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g
qiū
·
·
yān
shuǐ
kuò

朝代:宋作者:周密浏览量:3
cháng
ān
yòu
jiàn
西
fēng
yuè
dān
fēng
rán
wéi
qiū
yīn
diào
jiā
zhōng
jiě
yān
shuǐ
kuò
gāo
lín
nòng
cán
zhào
wǎn
tiáo
qiè
zhēn
yùn
yín
chuáng
piāo
shī
湿
tóng
yīn
lěng
cǎi
liáng
huā
shí
qiū
xuě
tàn
qīng
bié
jīn
yōu
shì
chóng
néng
shuō
yín
shāng
hái
qiè
yuàn
cháng
qióng
àn
quē
cuì
shàn
ēn
shū
hóng
xiāng
tuì
fān
chéng
xiāo
xiē
西
fēng
hèn
zuì
hèn
xián
què
xīn
liáng
shí
jié
chǔ
xiāo
shuí
西
lóu
dàn
yuè

译文

在临安独自为客,又看到了西风,带有寒意的月和红色的枫叶让秋天显得愈加凄凉,于是写下夹钟羽一阕。轻烟笼罩,湖天寥廓。一缕夕阳的余光,在林梢处暂歇,宛如玩弄暮色,晚蝉的叫声悲凉呜咽。长满青苔的石砧上传来阵阵捣衣声,井旁飘满落叶。立于梧桐树下,任凭凉露沾湿衣鞋,采来一枝芦花、不时吟咏这白茫茫的芦花似雪。我感叹与她轻易离别。满腔的幽怨和哀痛,台阶下的蟋蟀仿佛在替我低声诉说。客居中吟咏着秋天,只觉得心情寒怯。长长的相思之歌、竟把玉壶敲缺。所剩无几的莲叶如被遗弃的翠扇,凋谢的荷花已褪去红衣,一切芳景都已消歇。我在萧瑟的秋风中傲然独立,心中无比怨恨、白白虚度了这清凉的时节。远处传来悲咽的箫声。是谁身披着一层淡月,凭倚着西楼侧耳倾听?

逐句剖析

"长安独客":在临安独自为客,

# 长安:此处借指南宋都城临安。

"又见西风":又看到了西风,

"素月丹枫凄然其为秋也":带有寒意的月和红色的枫叶让秋天显得愈加凄凉,

"因调夹钟羽一解":于是写下夹钟羽一阕。

# 夹钟羽一解:夹钟羽,一种律调。一解,一阕。

"烟水阔":轻烟笼罩,湖天寥廓。

"高林弄残照":一缕夕阳的余光,在林梢处暂歇,宛如玩弄暮色,

"晚蜩凄切":晚蝉的叫声悲凉呜咽。

# 晚蜩凄切: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蜩,蝉。

"碧砧度韵":长满青苔的石砧上传来阵阵捣衣声,

# 碧砧度韵:有青苔的石砧传来有节奏的捣衣声,井旁落满枯黄的桐叶。银床,井上辘轳架。古乐府《淮南王篇》:“后园作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庾肩吾《九日传宴》诗:“玉醴吹岩菊,银床落井桐。”

"银床飘叶":井旁飘满落叶。

# 银床:井上辘轳架。古乐府《淮南王篇》:“后园作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庾肩吾《九日传宴》诗:“玉醴吹岩菊,银床落井桐。”

"衣湿桐阴露冷":立于梧桐树下,任凭凉露沾湿衣鞋,

"采凉花、":采来一枝芦花、

# 凉花:指菊花、芦花等秋日开放的花,此地系指芦花。陆龟蒙《早秋》诗:“早藕擎霜节,凉花束紫梢。”

"时赋秋雪":不时吟咏这白茫茫的芦花似雪。

# 秋雪:指芦花,即所采之凉花。

"叹轻别":我感叹与她轻易离别。

"一襟幽事":满腔的幽怨和哀痛,

"砌虫能说":台阶下的蟋蟀仿佛在替我低声诉说。

# 砌虫:台阶下的蟋蟀。虫,一作蛩。

"客思吟商还怯":客居中吟咏着秋天,只觉得心情寒怯。

# 吟商:吟咏秋天。商,五音之一,《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其音商。”

"怨歌长、":长长的相思之歌、

"琼壶暗缺":竟把玉壶敲缺。

# 琼壶暗缺:敲玉壶为节拍,使壶口损缺。

"翠扇恩疏":所剩无几的莲叶如被遗弃的翠扇,

# 翠扇恩疏:由于天凉,主人已捐弃扇子。

"红衣香褪":凋谢的荷花已褪去红衣,

# 红衣香褪:古代女子有赠衣给情人以为表记的习俗;屈原《九歌·湘夫人》:“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

"翻成消歇":一切芳景都已消歇。

"玉骨西风":我在萧瑟的秋风中傲然独立,

"恨最恨、":心中无比怨恨、

"闲却新凉时节":白白虚度了这清凉的时节。

"楚箫咽":远处传来悲咽的箫声。

# 楚箫咽:相传为李白所写《忆秦娥》词:“箫声咽,秦娥楚断秦楼月。”

"谁倚西楼淡月":是谁身披着一层淡月,凭倚着西楼侧耳倾听?

# 谁倚:各本作“谁寄”,此从《词综》卷十九、知不足斋丛书本《苹洲渔笛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玉京秋·烟水阔》为南宋词人周密的一首词。上阕围绕秋日景象展开,通过秋容、秋声与秋色的多重维度,勾勒出一幅辽阔而萧索的画卷,烘托出词人身居京华的孤寂心境与离愁别绪。下阕转而抒发情感纠葛,借"怨歌长、琼壶暗缺"之句,既流露缠绵悱恻的相思,又暗含仕途困顿的郁结之气。结篇以听觉意象与视觉意象交织,定格主人公侧耳听箫、仰观淡月的茕独身影,将凄凉心境外化为具象画面。全篇语言凝练雅致,呈现出清丽婉约的审美特质,既继承婉约词风又兼具个人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元间文学家

周密(1232~1298?),宋元间文学家。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华不注山人、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四水潜夫。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周密与吴文英(号梦窗)并称“二窗”。其词格律谨严,结构缜密,风格秀雅,工于造句。宋亡前多写湖光山色,宋亡后多抒亡国之恨与故国之思。他能诗文书画,谙熟宋代掌故。著有《草窗韵语》《𬞟洲渔笛谱》《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编有《绝妙好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篇词作具体创作年代已难确考。据词中小序题作“长安独客”可知,“长安”作为帝都象征,实指临安(今杭州)。推测该词约创作于宋室倾覆前周密寓居临安期间。其出身儒门,家道殷实,虽未登科入仕,仍得以在官场辗转。值此当朝政日衰、国运式微之际,词中流露的苍凉意绪,实与当时动荡时局息息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婉约词。通过上片以秋容、秋声、秋色构建的萧瑟图景与下片“怨歌长、琼壶敲缺”等意象的叠加,表现出词人身处京华的孤寂心境、缠绵离思及仕途沉郁的悲慨,结尾以视听交融的幽独画面收束,进一步强化了清丽婉约中蕴含苍凉郁结的艺术特质。

2. 写作手法

比喻:词中巧用比喻勾勒秋景,赋予物象以生命。如“时赋秋雪”则将芦花比作白雪,既写实又虚化,暗含时光流逝的怅惘。这些比喻不落俗套,如“红衣香褪”以凋零荷花喻美人迟暮,含蓄道出繁华消散的哀伤,使抽象情感具象化,耐人寻味。融情于景:全词以景写情,景中藏情。上片“烟水阔”“晚蜩凄切”勾勒出空阔苍茫的秋景,寒蝉哀鸣更添凄凉;下片“玉骨西风”借萧瑟秋风写人身消瘦,暗含家国沦亡之痛。结尾“楚箫咽,谁倚西楼淡月”以箫声呜咽、孤月淡照收束,不言愁而愁绪满溢,如姜夔词般清冷幽邃。整篇寓情于景,如刘禹锡“孤客最先闻”般,将漂泊之悲融入秋色,景语皆情语。用典:本词用典突出,例如“琼壶暗缺”一句,化用东晋王敦“击唾壶作山岳声”的典故。据《世说新语》记载,王敦酒后常以铁如意敲击玉唾壶以节歌,壶口渐渐磨损至缺口,以此宣泄壮志难酬的愤懑。周密在此将“敲壶”的动作转化为“暗缺”的静态描写,表面写玉壶因反复敲击而残缺,实则暗喻词人如王敦般心怀家国之恨却无处倾诉的郁结。拟人:“高林弄残照”一句将夕阳余晖拟人化,仿佛树林在戏弄落日,生动刻画出黄昏的萧瑟,如“红衣香褪”以凋零荷花喻美人迟暮,含蓄道出繁华消散的哀伤,使抽象情感具象化,耐人寻味。

3. 分段赏析

上阕以景入题。“烟波浩渺”四字开篇峭拔,勾勒出天地苍茫、水天相接的辽阔画卷,为全词奠定了宏阔的意境基底。继而“高林”、“晚蜩”两组意象,视觉与听觉交织呼应。通过拟人手法,将斜阳余晖依恋树梢的迟暮之态凝练为“弄”字,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温度,暗含韶光易逝之叹。这种主客交融的审美境界,恰是草窗锤炼字句的功力所在。“蜩”即寒蝉,其凄切鸣声与残阳烟水相映,秋意随声而生,秋韵因景而活。“碧砧度韵,银床飘叶”工整雅致,视听通感兼备。捣衣石浸染碧波,称“碧砧”既显质地又彰色彩;井栏沁润霜华,谓“银床”既状色泽又传质感。捣衣声在水面荡漾成韵,白石井栏于秋光闪烁,声色交织间形成独特的美学意象。“衣湿桐阴露冷,采凉花,时赋秋雪”构成秋夜吟哦图景。梧桐浓荫沾湿衣衫,晨露浸透罗衣,三重触觉叠加强化伫立之久;所谓“凉花”实为芦花,以“秋雪”喻之,冷感意象层层晕染。湿、冷、凉诸字既是环境实写,更是心绪外化,为后文抒情埋下伏笔。诸多铺陈皆为烘托,直至“叹轻别”方显题旨,却仍含蓄其意,深得婉约词脉精髓。“砌蛩”暗鸣秋夜,既承前文幽思,又启后文愁绪,语带双关而不着痕迹。过片“客思吟商还怯”承转精妙,将羁旅愁思与秋虫清音熔铸一体。“怯”字力透纸背,既含韦应物诗中“客子常畏人”的忐忑,又寓漂泊者的孤寂。悲歌暗续,玉壶频击,化用梁简文帝赋意与周邦彦词境,以“暗”字翻新典故,陈廷焯所谓“恨在骨”者,尽在此处。“翠扇红衣”转写凋零荷韵,许浑诗中盛景在此化作“恩疏香褪”的衰飒,秋虫哀鸣与残荷颓叶共构萧瑟图景。“翻成消歇”总括前文,虫声花影皆随深秋消逝,乡愁至此臻于顶点。“玉骨”二句意境超逸,谭献评其“髀肉复生”之叹,既含李商隐瘦骨意象,又寓功业未就之慨。托喻微婉而寄兴深远,深得清真词髓。结句“楚箫咽,谁寄西楼淡月”以箫声破静,月色传情,时空交织间孤寂感倍增。动静相生中,既有身世飘零之思,又含家国身世之痛,陈廷焯赞其“精金百炼”,诚非虚誉。

4. 作品点评

全篇架构严谨,层次分明,言简意赅而笔调清丽,堪称匠心独运之佳作。诗中羁旅愁思与怀远情愫的表达颇具匠心,既不拘泥于实景铺陈,亦不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蝉鸣蛩响、砧杵声哀、箫管韵长等意象的层叠渲染,构建起多维感知空间。读者在聆听自然音律与人文韵律的交响时,思绪随声波起伏跌宕,不知不觉沉浸于绵长的秋日情思之中,最终与创作者产生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在怅惘与感怀间获得审美的双重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词精金百炼,既雄秀,又婉雅。几欲空绝古今,一“暗”字,其恨在骨。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南渡词境高处,往往出于清真。“玉骨”二句,髀肉之叹。

清谭献《谭评词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徐钧《韩休》

下一篇:宋·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