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n
xiān
yīn
·
·
diào
xuě
xiāng
tíng
méi

朝代:宋作者:周密浏览量:2
sōng
xuě
piāo
hán
lǐng
yún
chuī
dòng
hóng
shù
jiāo
chūn
qiǎn
chèn
tái
huāng
huàn
zhuāng
chí
lěng
liáng
shì
cháo
qīng
huàn
tàn
huā
rén
diāo
xiè
suì
huá
wǎn
gòng
àn
wèn
dōng
fēng
fān
chuī
mèng
yīng
guàn
shí
dāng
nián
cuì
píng
jīn
niǎn
piàn
jīn
chóu
dàn
fèi
绿
píng
yān
kōng
yuǎn
xiāo
hún
duì
xié
yáng
shuāi
cǎo
lèi
mǎn
yòu
西
líng
cán
sòng
shù
shēng
chūn
yuàn

译文

古松积雪飘来寒意,岭头冬云吹成冰冻,数点红梅绽出浅浅的春色。聚景园中当年的歌舞楼台今已荒芜,宫女浣沙池今日冷寂,繁华市朝变作凄凉废苑,竟如此轻易。可叹梅花与人一样所存无几,相对依依共同迎来又一度岁暮。心情是一样的凄凉黯淡。试问东风方才几度来去、往日繁华已然成梦去远。东风啊,你一定多次见识过、宋帝后妃的仪仗御辇。四处笼罩着伤今怀古的愁绪,满目是荒芜的草木、茫茫暮霭。默默无语,黯然魂消,我面对斜阳、我面对衰草,泪流满面。远处西泠桥又传来断续的笛声,低低呜咽着春天的哀怨。

逐句剖析

"松雪飘寒":古松积雪飘来寒意,

"岭云吹冻":岭头冬云吹成冰冻,

# 岭:即葛岭,在杭州西北十二里,西湖北。相传葛洪炼丹于此。

"红破数椒春浅":数点红梅绽出浅浅的春色。

# 椒:梅花含苞未放时,其状如椒也。

"衬舞台荒":聚景园中当年的歌舞楼台今已荒芜,

# 衬舞台:应是聚景园中旧有之池台。

"浣妆池冷":宫女浣沙池今日冷寂,

# 浣:洗。,浣妆池:应是聚景园中旧有之池台。

"凄凉市朝轻换":繁华市朝变作凄凉废苑,竟如此轻易。

# 市朝:本指人众会集之处,这里是指朝代、世事。

"叹花与人凋谢":可叹梅花与人一样所存无几,

"依依岁华晚":相对依依共同迎来又一度岁暮。

# 晚:终,将尽。,岁华:既指岁月,也指年华。

"共凄黯":心情是一样的凄凉黯淡。

# 凄黯:凄凉暗淡。

"问东风、":试问东风方才几度来去、

"几番吹梦":往日繁华已然成梦去远。

# 吹梦:吹醒当年的繁华梦。

"应惯识、":东风啊,你一定多次见识过、

# 惯识:识惯。

"当年翠屏金辇":宋帝后妃的仪仗御辇。

# 翠屏金辇:翠屏,碧玉屏风,代指宫苑旧日豪华的设施。辇,人推挽的车。金辇:贵族的车驾。

"一片古今愁":四处笼罩着伤今怀古的愁绪,

"但废绿、":满目是荒芜的草木、

# 废绿:荒芜的园林

"平烟空远":茫茫暮霭。

"无语消魂":默默无语,黯然魂消,

# 消魂:非常感伤。李煜《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对斜阳、":我面对斜阳、

"衰草泪满":我面对衰草,泪流满面。

"又西泠残笛":远处西泠桥又传来断续的笛声,

# 西泠残笛:西泠,即西泠桥,在杭州西湖孤山下,为后湖与里湖之界。也名西陵、西林。断断续续的笛音。

"低送数声春怨":低低呜咽着春天的哀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法曲献仙音·吊雪香亭梅》为南宋词人周密创作的一首咏梅词。上阕描绘词人故地重游时目睹的景象,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下阕追忆往昔繁华,与眼前的荒芜凄凉形成强烈对比。借梅花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与无尽哀思。全词以吊唁雪香亭梅花为线索,将亡国之痛、兴亡之感寄寓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元间文学家

周密(1232~1298?),宋元间文学家。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华不注山人、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四水潜夫。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周密与吴文英(号梦窗)并称“二窗”。其词格律谨严,结构缜密,风格秀雅,工于造句。宋亡前多写湖光山色,宋亡后多抒亡国之恨与故国之思。他能诗文书画,谙熟宋代掌故。著有《草窗韵语》《𬞟洲渔笛谱》《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编有《绝妙好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吴则虞考证,这首词大概作于1286年(元世祖二十三年),此时南宋已灭亡十多年。词人重游杭州南宋旧宫苑,看着梅花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名为凭吊梅花、亭台,实则悼念故国、故人的哀伤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借雪香亭的梅花来寄托情感的咏物词,通过写梅花和前朝废芜的园林抒发自己对故国的怀念,对新朝的抵触。运用独特的比喻,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寒冷、萧瑟的画面。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眷恋,又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衬舞台荒,浣妆池冷,凄凉市朝轻换”,通过对亭台池榭破败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朝代更迭、世事无常的感慨。“凄凉”二字直接点明了情感,而“市朝轻换”则深刻地表达了对国家轻易灭亡的痛心。拟人:“共凄黯”,将人与花都赋予了“凄黯”的情感,使花与人相互交融,共同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梅花惯识当年,翠屏金辇”,把梅花当作有记忆的人,它熟悉当年的繁华景象,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情景交融:“松雪飘寒,岭云吹冻,红破数椒春浅”​​此句描绘了一幅寒冷、萧瑟的冬末春初景象。“松雪飘寒”写出了雪花在松枝间飘落,带来阵阵寒意;“岭云吹冻”描绘出山岭间的云朵仿佛被寒风吹得冻结,强化了寒冷的氛围;“红破数椒春浅”则在一片冷色调中,点出一抹微弱的红色,暗示着春天刚刚开始。词人将自己置身于这样清冷的环境中,借景抒发了一种孤寂、凄凉的心境,情景交融,让读者感受到词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变化。承上启下:“叹花与人凋谢,依依岁华晚”​​承接上文对雪香亭周围荒凉景象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凄凉的情感。“花与人凋谢”是对前面所描写的花的凋零和自身衰老的总结,同时引出下文对古今兴亡、人世沧桑的感慨。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词的上下阕之间过渡自然,情感连贯。渲染:​“一片古今愁,但废绿、平烟空远”​​“废绿”“平烟”“空远”等词语渲染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忧愁和惆怅。“一片古今愁”则将这种忧愁之情推向高潮,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词人对古今兴亡的深沉思考和无尽哀愁。

3. 分段赏析

上阕起首“松雪飘寒,岭云吹冻”二句,不仅精准点明了当时的节令,更以独特的笔触渲染出一种冷色调的氛围。“飘寒”与“吹冻”,相较于常规的表述,别具一番灵动之气。不说天飘寒雪,而强调雪“飘寒”;不说冻气入云,而描绘云在“吹冻”,如此一来,既将“寒”与“冻”的彻骨之感突显得淋漓尽致,又使得整个意境显得活泼而不呆板,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那股凛冽的寒意。“红破数椒春浅”一句,笔锋巧妙地转向梅花。“红破”二字,将梅花含苞待放的状态刻画得细腻入微,那初绽的红梅,恰似被红色晕染开来的点点红椒,形象而生动。“春浅”则点明此时恰值初春时节。词人不直说梅,却用椒来作比,“红破春浅”相较于“春初红绽”,更显新颖别致,在细微之处尽显文学功底。随后,词人的笔触由梅花转入园林的描写。“衬舞台荒,浣妆池冷”,这两组对偶句对亭台池榭的破败之景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句法虽较为直白,名词下直接用形容词作谓语,未像“松雪”二句那般曲折婉转,但却同样极具感染力。“荒”与“冷”二字,生动地描绘出园林一片芜废的景象,与上文的“寒”“冻”相互呼应,最终汇聚到下句的“凄凉”二字,为全阕奠定了沉重的情感基调。“凄凉市朝轻换”,点明主题。眼前这般破败凄凉的亭台池榭,皆因改朝换代所致。一个“轻”字,看似轻轻带过,实则内涵深沉,意味着国家轻易地就在达官贵人的手中丧失,平民百姓即便对国破家亡心有不甘,却也无能为力。这一字,饱含着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感慨和对当权者的无奈不满。词人由这眼前的兴衰变迁联想到,一池、一台、一亭的兴废,乃至一些梅花的开落,皆令人触目兴感。“叹花与人凋谢,依依岁岁华晚”,由一个“叹”字领起,词人面对初收的梅花与破败的亭园,不禁发出了深沉的感叹。此处,“花”指梅花,“人”则是以前生活在这个园林中的人。“岁华晚”与梅花开放的时间相呼应,“依依”二字,既流露出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感怀之情,又以想象的手法,赋予梅花、池台、岁华以人的情感,仿佛它们对人也怀有眷恋之意。人与景物相互依恋、相互交融,共同营造出一种凄美而哀伤的氛围。下阕开篇,“共凄黯”三字,如同一条情感纽带,承上启下,将人与花的情感紧密相连。“凄黯”二字,既承接了上文中的“寒”“冻”“荒”“冷”“凄凉”“凋谢”等种种凄凉之景,又对这种情感进行了浓化与收揽,使得画面更加黯淡、情感更加深沉。“问东风、几番吹梦”,一个“问”字,巧妙地将人与花联系在一起。人问花,花又何尝不能自问?人花同感,彼此难以区分。词人借这一问,追问东风,梅花经历过几番花开花落?原来,雪香亭的梅花同样历经世间的几番重大变故,这与上文的“市朝轻换”相互呼应。“惯识当年,翠屏金辇”,将梅花拟人化。梅花在园亭中,想必对坐金辇、遮翠屏的皇帝后妃十分熟悉,也见证过小朝廷苟安时期的“盛况”。然而,昔日的繁华早已不复存在,如今的凄凉破败令人伤感不已。这一写法,既是对梅花的凭吊,梅花也因此凭吊往昔的往事,“吊”梅之情,尽在其中。“一片古今愁,但废绿平烟空远”,梅花的愁,亦是作者的愁,皆是“古今”的兴亡之愁。往昔的太平盛世,如今只剩下令人愁恨不已的废绿平烟。作者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思绪万千。“无语消魂,对斜阳衰草泪满”,作者沉浸在悲痛之中,无话可说,面对斜阳衰草,不禁泪满衣衫、灵魂仿佛都被抽离。“又西泠残笛,低送数声春怨”,忽然,从西泠桥边传来几声残笛,悠扬而哀怨。为何称笛声为“残”?只因这是亡国之音。“春”在这里暗指元朝统治者,故而蕴含着“怨”意。作者在落泪伤神之后,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现实已然易主,蒙元天下已成定局。西泠的残笛,让作者不得不直面现实,那数声春怨,更增添了几分凄凉与无奈。这一扬一顿之间,尽显作者用笔之精巧,情感之深沉,令人感同身受。

4. 作品点评

《献仙音·吊雪香亭梅》借梅花凭吊故国。全词虽未直接写“梅”,却通过环境衬托、典故运用和文意关联,巧妙将梅与园亭、人物融为一体。这首词情景交融,前后呼应,把对故国的深情藏在字里行间,含蓄深沉,是周密精心创作、意蕴深远的代表作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公谨《献仙音·吊雪香亭梅》云:“一片古今愁,但废绿平烟空远。无语消魂,对斜阳衰草泪满。,又‘西泠残笛,低送数声春怨’。”即杜诗“回首可怜歌舞地”之意,以词发之,更觉凄婉。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草窗)入元以来,尤多亡国之音。如《一萼红》之登蓬莱阁,《玉漏迟》之题梦窗词集,《法曲献仙音》之吊雪香亭梅等,皆时时流露。大抵与梦窗词同一机杼,但局度稍逊耳,要是宋末巨子。

近现代王易《词曲史》

# 即杜诗“回首可怜歌舞地”之意,以词发之,更觉凄婉。

现代吴梅《词学通论》

# 起笔写梅亭寒景,便带凄音,由荒亭说到朝市,由朝市说到看花之人,如峡猿之次第三声。后阕言“翠屏金辇”,何等繁华,而贞元朝士无多,唯历劫寒梅,犹亲见当年之盛,与汉苑铜仙、隋堤杨柳,同恋前朝。结句“西泠残笛”,寓余感于无穷矣。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钱文婉《白石岩》

下一篇:宋·蔡襄《北苑十咏·茶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