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烟湖上薄游":寒食节在西湖上泛舟游玩,
# 薄游:即游历。薄为句首语气词,无意义。,禁烟:指寒食节。旧俗寒食节要禁烟火,故云。
"施中山赋词甚佳":施中山写下一首妙词,
# 施中山:名岳,字中山。能词,精音律。
"余因次其韵":于是我和了一首。
"盖平时游舫":平时的游船,
# 游舫:游船。
"至午后则尽入里湖":到午后便全进入里湖,
# 里湖:杭州里西湖或西里湖的省称。
"抵暮始出":黄昏时才缓缓划出断桥,
"断桥小驻而归":稍微停一会就各自返回,
"非习于游者不知也":不是熟习游湖的人不知道这种情形。
"故中山亟击节余":所以施中山屡次击节盛赞我“
# 击节:赞赏之意。
"闲却半湖春色":闲却半湖春色”
"之句":的词句。
"谓能道人之所未云":说是能道出他人所未说到的景色。
"禁苑东风外":宫廷外的东风,
# 禁苑:帝王的园林。指宫廷。
"飏暖丝晴絮":在和煦的暖日里吹拂着堤岸上的柳丝飞絮,
# 飏:同“扬”。一作飚,一作饧。
"春思如织":使人感到春日的情思如织。
# 春思:春日的思绪;春日的情怀。
"燕约莺期":相爱男女约会的时日,
# 燕约莺期:比喻相爱的男女约会的时日。
"恼芳情偏在":浓情蜜意,
"翠深红隙":全藏在花丛之间,浓荫深处。
"漠漠香尘隔":漾漾的香尘遮天蔽日,
"沸十里、":十里西湖人声沸腾、
"乱弦丛笛":到处是琴弦管笛。
"看画船、":看那画船,
"尽入西泠":全都荡入西泠桥内,
# 西泠:桥名,在西湖白堤上。后也称西湖为西泠。
"闲却半湖春色":西湖一半的春色竟被闲置。
"柳陌":垂柳湖堤,
# 柳陌:植柳之路。
"新烟凝碧":被刚刚升起的烟雾凝聚成翠色,
"映帘底宫眉":映衬出帷帘下的丽人,
# 帘底宫眉:宫中丽人。这里指楼中丽人。
"堤上游勒":和堤岸上骑马的游客。
# 堤上游勒:堤上乘马游人。
"轻暝笼寒":淡淡的落日笼罩着寒意,
"怕梨云梦冷":只怕像梨花如云的美梦一片凄冷,
# 梨云梦:指梦境。用唐王建梦见梨花云事典。
"杏香愁幂":让馥郁芬香的杏花覆盖着一层愁绪。
# 幂:覆盖。
"歌管酬寒食":歌声管乐齐鸣,酬答这一年一度的寒食节,
# 歌管:唱歌奏乐。
"奈蝶怨、":怎奈蝴蝶还埋怨、
"良宵岑寂":良宵为何如此静寂。
"正满湖、":整个西湖、
"碎月摇花":波光粼粼,明月荡碎,花影摇曳,
"怎生去得":这样的美景我怎能舍得离别?
# 怎生:怎样,如何。
宋元间文学家
周密(1232~1298?),宋元间文学家。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华不注山人、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四水潜夫。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周密与吴文英(号梦窗)并称“二窗”。其词格律谨严,结构缜密,风格秀雅,工于造句。宋亡前多写湖光山色,宋亡后多抒亡国之恨与故国之思。他能诗文书画,谙熟宋代掌故。著有《草窗韵语》《𬞟洲渔笛谱》《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编有《绝妙好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游春词,是和施岳“清明湖上”之韵而作,全词以西湖春色为背景,通过描绘禁苑画船、柳陌香尘等春日胜景,抒发了对春光易逝的感怀与人生孤寂的怅惘。
2. 写作手法
双关:“暖丝晴絮”中“丝”字和“絮”字暗藏双关,“丝”同“思”,“絮”同“绪”,表层“丝”指春日柳枝新抽的细长柳丝,在暖风中轻扬,与“絮”共同构成视觉上的柔媚春景;深层通过“丝”和“絮”的谐音,将抽象的“春思”具象化为可触的“丝缕”,与开篇“春思如织”形成呼应。这种谐音双关既保留了“丝”的物象特征,又暗合“思”的情感内核,使景与情自然交融,含蓄而巧妙。融情于景:词的上片开篇以“禁苑东风外,飏暖丝晴絮”起笔,“暖丝”、“晴絮”在春风中飘拂,画面明丽鲜活;“燕约莺期,恼芳情偏在,翠深红隙”中,“燕约莺期”以鸟雀的“相约”渲染春日生机,“翠深红隙”则以色彩的明丽烘托游春的愉悦。这些景物描写看似客观,实则暗含词人对春光的沉醉,词人以以“暖”“晴”“翠”“红”等暖色调词汇,将游春时的欣喜之情自然融入景中,景越明丽,情越欢畅。
3. 分段赏析
词首三句,禁苑东风拂,谓春风自宫苑拂向西湖;“飏暖丝晴絮”,“飏”字承“东风”来。“暖丝晴絮”带出春风骀荡、明媚和暖的气氛,撩拨人心,惹动春思。丝与思、絮与绪,既暗含谐音双关,复以可织之物喻“春思如织”,构思精妙令人叹赏。“织”字状千丝万绪纷纭难状。“燕约莺期,恼芳情、偏在翠深红隙”,“约、期、恼”都是用的拟人手法,显得十分活泼而娇媚。不道春深,却说“翠深红隙”,又艳美,又工巧。此数句融情于景,尽写清明西湖春色。下转写游人特别是画船。“漠漠香尘隔”以香尘指代士女出游景象,用侧笔写出写香气之浓,游人之众,“隔”言香尘浓密若障,笼罩着西湖。“沸十里、乱弦丛笛”,状湖上笙歌之盛。“沸、乱、丛”三字颇能传神,把此伏彼起、沸沸扬扬的歌管弦奏渲染得淋漓尽致。极闹之际,词人笔锋陡转,书“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之极静之句。据《武林旧事》,此时已近午时。前文热闹属午前光景。及午后画船尽泊里西湖,外西湖“几无一舸”。“闲却半湖春色”实为词人匠心独运之笔。此句乃“纪实”,亦尽显其审美旨趣。此“半湖春色”之“闲却”,非为游春士女惜,却是为自己的得以从容赏析湖边春色而庆幸,包含词人真正的爱惜春天之情。下阕转笔写湖堤景况,写堤上男女之游乐。上结既言画船尽入里湖,湖面空阔,湖堤游赏遂成焦点,既补足湖上盛况,复为画船反衬。“柳陌,新烟凝碧,映帘底宫眉,堤上游勒。”堤上杨柳垂荫,烟霭氤氲,一片新碧。游赏士女香车宝马,极尽欢娱,柳烟中女子宫眉与马背少年身影,明灭隐现,景致朦胧与清朗交织,构图别具韵致。接下突然转写日暮:“轻暝笼寒,生怕梨云冷,杏香愁幂。”诗人对“梨云”、“杏香”的关切,正衬托出花儿的娇嫩可爱,其效果远非正面描写可比拟。“轻暝”句也暗示了晚寒人归,湖上清寂之意。用笔欲落不落,以“云”字状梨花之淡,“幂”字言红杏之繁,以“轻”、“笼”写薄暮之袭人,皆透细中边,妙造毫颠之句。前面着一“怕”字,写出词人对花事之护惜深情。接下来,在上下文的悄寂氛围中插入“歌管酬寒食”一句,总括全天游赏。寒食、清明时节相接,游事亦相承,界限不必分明,因此并不突兀。节日在歌管声中渐逝,无限追怀之情以“奈蝶怨良宵岑寂”传出。此处借蝶怨写人感热闹后之凄清,是委曲的反写之法。末以清雅之笔写人静后西湖月色留连,云:“正满湖碎月摇花,怎生去得!”湖面风起涟漪,碎月层叠若花簇摇风——怎舍得在这西湖极美时刻离去?词人审美趣尚深爱静谧西湖春色,不喜游人喧嚷,尤惜将逝之春。此二句正与上片“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遥相呼应。
4. 作品点评
周密笔下的西湖之春,既以细腻笔触铺陈春日生机与游赏喧闹,更以空灵意境见长。词中“闲却半湖春色”的疏朗与“碎月摇花”的静谧,营造出令人向往的幽寂之境。当暮色四合、游人散尽,词人才得以体味“轻暝笼寒,梨云梦冷,杏香愁幂”的清冷况味。这种热闹与幽寂的对照映衬,构成该词的重要艺术特色。较之欧阳修《采桑子》中“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的直抒胸臆,周密此作更显含蓄蕴藉,折射出南北宋词风差异。其炼字精妙处如“飏暖丝晴絮”摹写春风,“乱弦丛笛”状绘乐声,皆细腻入微;而“碎月摇花”等意象组合,既展现视觉通感,又暗含词人复杂心绪。然因受和韵限制,“翠深红隙”等句虽新巧,终觉稍显刻意。全词以词人视角展开,先摹清明全景与春思绵邈,继绘十里湖面的笙歌画舫,在热闹场景中融入独特感受;后随游人渐散,转向“暝色赴春愁”的幽寂夜色。时空转换间,明暗对照的层次推进,使词境在绚烂与素淡的交织中愈显丰盈,展现了构思的精巧与文笔的老到。
上一篇:宋·刘辰翁《摸鱼儿·三百年》
下一篇:宋·蒲寿《渔父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