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ǎo
huā
yóu
·
·
jiǔ
huái
怀
guī

朝代:宋作者:周密浏览量:3
jiāng
yuàn
zǎo
guò
liǎo
shuāng
huā
jǐn
kōng
zhōu
zhǔ
qióng
zhèng
cháng
ān
luàn
wàn
jiā
zhēn
chǔ
chén
rǎn
qiū
shuí
niàn
西
fēng
juàn
hèn
chàng
wàng
guī
zhōu
tiān
yān
shù
xīn
shì
céng
shǔ
shuǐ
chén
hóng
mèng
yún
qíng
hèn
qìng
huí
wén
wéi
zhī
shí
chóu
yàn
duō
xiě
xiāng
àn
níng
zhù
jìn
chóng
yáng
mǎn
chéng
fēng

译文

江蓠草带着怨艾的碧色,早已经过了降霜的时节,洲渚上繁花凋谢一片空寂。洲渚上繁花凋谢一片空寂。正是长安木叶飘零,千家万户传来捣衣之声。秋衣已被尘埃染旧,谁会怜悯这西风中疲惫的旅人。心中怅恨却无处依托。怅惘地望着远方的归舟,和天边烟树。曾经细细数算心中的往事。害怕水中红叶沉落,如同梦境般的彩云消逝。情丝与愁恨千缕万缕。请用回文诗来编织这些心绪,就像那时写下的愁绪诗句。天空中雁阵稀疏,能写下多少相思之情呢?暗中伫立凝视,重阳节临近、只是满城风雨。

逐句剖析

"江蓠怨碧":江蓠草带着怨艾的碧色,

# 江蓠:一种香草名。

"早过了霜花":早已经过了降霜的时节,

"锦空洲渚":洲渚上繁花凋谢一片空寂。

# 锦空:喻指似锦一片的江蓠花已谢。

"孤蛩自语":洲渚上繁花凋谢一片空寂。

# 孤蛩自语:孤零零的蟋蟀暗自呜叫。自语:一作暗语。

"正长安乱叶":正是长安木叶飘零,

# 乱叶:形容秋风一起,霜叶纷飞。,长安:代指杭州。

"万家砧杵":千家万户传来捣衣之声。

# 砧杵:捣衣(即洗衣或缝制衣服)的器具。砧:捣衣石。杵:棒槌。

"尘染秋衣":秋衣已被尘埃染旧,

"谁念西风倦旅":谁会怜悯这西风中疲惫的旅人。

# 倦旅:倦于行旅的天涯游子。

"恨无据":心中怅恨却无处依托。

"怅望极归舟":怅惘地望着远方的归舟,

"天际烟树":和天边烟树。

"心事曾细数":曾经细细数算心中的往事。

# 数:计算。

"怕水叶沉红":害怕水中红叶沉落,

# 水叶:水上漂浮的题诗红叶。

"梦云离去":如同梦境般的彩云消逝。

# 梦云:指与意中人相会的梦境。

"情丝恨缕":情丝与愁恨千缕万缕。

"倩回文为织":请用回文诗来编织这些心绪,

# 回文:即回文璇玑图诗。一作“回纹”。,倩:请。

"那时愁句":就像那时写下的愁绪诗句。

"雁字无多":天空中雁阵稀疏,

# 雁字无多:是说大雁排成一字或人字,没有多少字。

"写得相思几许":能写下多少相思之情呢?

# 几许:多少。

"暗凝伫":暗中伫立凝视,

"近重阳、":重阳节临近、

"满城风雨":只是满城风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扫花游・九日怀归》是南宋词人周密的一首词。上片描写重阳时节,江蓠过霜无花、孤蛩暗语、长安乱叶、万家砧杵等景象,借屈原、李商隐、贾岛、李白等典故,点明时间地点,营造凄清氛围。下片转入客况,“尘染秋衣”化用陆机诗,写客旅凄凉;“心事曾细数”后诉心事,怕美好逝去,欲借回纹织愁句,又叹雁字难写相思,结尾“满城风雨”呼应开头,更显凄清。全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层层递进地抒发了客旅乡愁与对往事的幽怨,情感细腻深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元间文学家

周密(1232~1298?),宋元间文学家。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华不注山人、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四水潜夫。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周密与吴文英(号梦窗)并称“二窗”。其词格律谨严,结构缜密,风格秀雅,工于造句。宋亡前多写湖光山色,宋亡后多抒亡国之恨与故国之思。他能诗文书画,谙熟宋代掌故。著有《草窗韵语》《𬞟洲渔笛谱》《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编有《绝妙好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宋末咸淳年间(1265—1274年),时周密身处南宋末年。凭其词人的敏感,自然能感受到北元崛起、南宋衰颓的景象。又兼词人于京城失意,思念故乡,恰逢九月初九重阳节,便有了这首《扫花游・九日怀归》。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重阳怀归题材的抒情词。词中描绘了重阳节期间异乡秋景,通过“江蓠怨碧”“万家砧杵”等意象,渲染出都城临安的萧瑟与凋敝;又以“怕水叶沉红”“倩回文为织”等句,细腻刻画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往事的追忆。全词将个人漂泊之愁与时代衰颓之叹融为一体,体现了南宋末年文人在风雨飘摇中的精神困境。

2. 写作手法

化用:“尘染秋衣”化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以衣裳染尘的细节,含蓄写出客居京城的困顿与无人关怀的凄凉,与晁端礼“倦游京洛风尘”异曲同工。“愿得苏蕙巧手,织情丝恨缕为回文诗锦” ,巧用苏蕙织《璇玑图》的典故(苏蕙为寄思念,织回文诗表深情 ),作者借此表达欲将情思化作回文锦,寄往家山的怀归心意 。铺陈:上片按“视觉(江蓠、乱叶)—听觉(孤蛩、砧杵)”顺序铺叙重阳景象,下片由“客况(尘染秋衣)—心事(怕梦云离去)—愁思(雁字难写相思)”层层递进,逐步深化乡愁与人生感慨,情感脉络清晰。首尾呼应:开头以“江蓠怨碧”“锦空洲渚”勾勒重阳荒败之景,结尾以“近重阳、满城风雨”收束,首尾均聚焦重阳时节的凄清环境,形成结构闭环,强化整体悲秋怀归的情感基调。比喻:“雁字无多,写得相思几许”以“相思字”比喻南飞雁阵的排列形态,因大雁飞行时多成“人”字或“一”字形,古人常以“雁字”代指书信或相思之情。此处将雁阵比作可传递思念的文字,既契合秋日登高见雁的实景,又借比喻含蓄表达对远方之人的牵挂。

3. 分段赏析

“江蓠怨碧,早过了霜花,锦空洲渚”此句聚焦重阳典型景物江蓠,化用屈原《离骚》中香草意象,以“怨碧”赋予江蓠拟人化的幽怨色彩,暗合李商隐“空教楚客咏江蓠”的孤独感。“早过了霜花”“锦空洲渚”从时间(霜降后花期已过)与空间(洲渚无花似锦)双重铺陈,勾勒出草木凋零的萧瑟画面,既点明节令,又以江蓠的衰颓映射词人内心的孤寂,为全词奠定凄凉基调。“孤蛩暗语,正长安乱叶,万家砧杵”“孤蛩暗语”借蟋蟀的独自低鸣,以听觉描写强化秋夜寂静中的孤独感,暗合姜夔《齐天乐》“凄凄更闻私语”的幽怨。“长安乱叶”化用贾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以“乱”字形容落叶纷飞,既写自然景象,又暗喻南宋末年的动荡时局;“万家砧杵”化用李白“万户持衣声”,借家家户户捣衣的声响,烘托征夫远去、离人伤别的社会背景,将个人乡愁与时代氛围交织,拓宽词的情感深度。“尘染秋衣,谁念西风倦旅”化用陆机“素衣化为缁”,以“尘染秋衣”的细节,具象化客居京城的疲惫与沧桑——衣裳染尘不仅是环境所致,更象征久居俗世的心灵倦怠。“谁念”二字直抒胸臆,反问中见孤独,与晁端礼“夜来病酒无人问”共情,刻画出漂泊者无人慰藉的凄凉处境,自然引出下片对乡愁与心事的深层倾诉。“恨无据。怅望极归舟,天际烟树”“恨无据”三字凝练,写乡愁无处寄托的无奈。“怅望极归舟,天际烟树”化用谢朓“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以远眺归舟、凝望烟树的动作,将抽象的乡愁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归舟象征归心,烟树朦胧如归程缥缈,与《古诗》“远望可以当归”异曲同工,在虚实交织中,尽显欲归不得的惆怅,情感含蓄而绵长。“心事曾细数。怕水叶沉红,梦云离去”“心事曾细数”总领下片,转入内心世界的剖白。“怕水叶沉红”写红荷凋零,化用翁元龙“沉红入水”,以荷花衰败象征美好往事的消逝;“梦云离去”化用楚王梦神女典故,喻指理想或回忆的远去。两个“怕”字叠用,凸显词人对时光流逝、人事易散的深层恐惧,将乡愁与人生感慨熔铸,情感细腻而哀婉。“情丝恨缕,倩回纹为织,那时愁句”“情丝恨缕”以比喻手法,将复杂心事比作千丝万缕,难以梳理。“倩回纹为织”化用苏蕙织锦回文诗典故,表达欲将愁思织入文字的冲动,既见文人寄情笔墨的雅趣,又暗含心事无从言说的无奈——唯有借古人“织愁”之法,聊寄相思,与前文“心事细数”相呼应,展现情感表达的迂回与深沉。“雁字无多,写得相思几许”以“雁字”代指书信,化用秦观“过尽飞鸿字字愁”,反用其法:秦观写鸿雁传愁,此句则言雁阵排列的“人”“一”字有限,难以承载无限相思。一正一反,均以鸿雁为喻,却从“字少”与“愁多”的矛盾中,强化相思的不可尽述,语言凝练而意蕴深长,将抽象的思念转化为可触的视觉形象(雁阵),妙在虚实之间。“暗凝伫。近重阳、满城风雨”“暗凝伫”收束心事倾诉,以“凝伫”的静态动作,写词人独自凝望的孤寂姿态。“近重阳、满城风雨”化用潘大临名句,颠倒词序后,变原句的豪放为凄凉,既呼应上片“锦空洲渚”“万家砧杵”的萧瑟,又以风雨笼罩的重阳景象,象征内心的迷茫与时代的压抑。以景结情,将个人乡愁融入苍茫天地,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凄而不惨,哀而不伤,恰切贴合重阳景象与作者心境。词人铺陈手法的抑扬顿挫恰到好处。其另一特色是用典颇丰,词句多有出处,虽可见研习前人之功,然亦稍显繁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作者写心事,善于时吞时吐,也善于用明喻、隐喻,造成美感距离,哀而不伤。表现其感情与智慧都是很活跃而不凝滞的。这些地方确有可取之处。

现代原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会王达津《宋词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能仁院前有石像丈余盖作大像时样也》

下一篇:宋·詹体仁《登岳阳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