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āo
yáng
tái
·
·
sòng
chén
jūn
héng
bèi
zhào

朝代:宋作者:周密浏览量:3
zhào
jīng
cháo
tiān
chē
píng
shā
wàn
tiān
bǎo
dài
jīn
zhāng
zūn
qián
rōng
mào
fēng
qín
guān
biàn
shuǐ
jīng
xíng
xiǎng
dēng
lín
dōu
xīn
shī
zòng
yīng
yóu
dié
qīng
jiā
jùn
míng
jiǔ
hān
yìng
duì
yān
shān
xuě
zhèng
bīng
yuè
dòng
xiǎo
lǒng
yún
fēi
tóu
lǎo
cán
nián
jiāng
nán
shuí
niàn
fāng
huí
dōng
fēng
jiàn
绿
西
liǔ
yàn
huán
rén
wèi
nán
guī
zuì
guān
qíng
zhé
jìn
méi
huā
nán
xiāng

译文

原野中移动的旌旗耀眼飞扬,朝觐天子的车马浩浩荡荡,平沙万里,云天低旷,你腰系着宝带身佩着金章,风吹茸帽倾斜而神采飞扬。故乡的秦关汴水,都是你此行要经过的地方。我猜想当你登临它们时、一定会激动得吟咏新的诗章。你将在北国尽情游历,听叠鼓胡笳高亢雄壮的乐声,你骑着骏马威风凛凛,还有著名的美姬陪伴在身旁。当你酒酣耳热时,面对着燕山白茫茫的一片冰雪,如凝冻了一般的明月照在结满层冰的河面上,拂晓时陇头处有几朵白云在飞翔。如今我已是韶华远逝,像当年的贺方回一样,身在江南无法返家,又有谁来想念。春风渐渐染绿西湖的柳树。大雁已经回到这里、但人却依旧未能返乡。最令人动情的是,即便折飞了梅花,也无法寄托我对你的思量。

逐句剖析

"照野旌旗":原野中移动的旌旗耀眼飞扬,

# 旌旗:旗帜的总称。

"朝天车马":朝觐天子的车马浩浩荡荡,

# 朝天:指朝见天子。

"平沙万里天低":平沙万里,云天低旷,

"宝带金章":你腰系着宝带身佩着金章,

# 宝带金章:官服有宝玉饰带,金章即金印。

"尊前茸帽风欹":风吹茸帽倾斜而神采飞扬。

# 茸帽风欹:《《北史·周书·独孤信传》:“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陈师道《南乡子》词:“侧帽独行斜照里,飕飕。”茸帽,皮帽;欹,侧。“风欹”,原本作“风欺”,据别本改。

"秦关汴水经行地":故乡的秦关汴水,都是你此行要经过的地方。

"想登临、":我猜想当你登临它们时、

"都付新诗":一定会激动得吟咏新的诗章。

"纵英游":你将在北国尽情游历,

# 英游:英俊之辈;才智杰出的人物。

"叠鼓清笳":听叠鼓胡笳高亢雄壮的乐声,

"骏马名姬":你骑着骏马威风凛凛,还有著名的美姬陪伴在身旁。

"酒酣应对燕山雪":当你酒酣耳热时,面对着燕山白茫茫的一片冰雪,

"正冰河月冻":如凝冻了一般的明月照在结满层冰的河面上,

"晓陇云飞":拂晓时陇头处有几朵白云在飞翔。

# 晓陇云飞:柳永《曲玉管》词:“陇首云飞,江边日晚。”

"投老残年":如今我已是韶华远逝,

# 投老:到老,临老。

"江南谁念方回":像当年的贺方回一样,身在江南无法返家,又有谁来想念。

# 方回:北宋词人贺铸字,有《青玉案》一词最负盛名。黄庭坚曾赋诗赞云:“解道江南肠断句,只今唯有贺方回。”此处作者自指。

"东风渐绿西湖柳":春风渐渐染绿西湖的柳树。

# 东风:王安石《泊船瓜洲》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此处借用其意。

"雁已还、":大雁已经回到这里、

"人未南归":但人却依旧未能返乡。

"最关情":最令人动情的是,

# 最关情:用陆凯、范晔故事,见舒亶《虞美人》注。

"折尽梅花":即便折飞了梅花,

"难寄相思":也无法寄托我对你的思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是南宋周密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送别词,全篇描绘送好友陈君衡奉召北上的场景,以及别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起笔写陈允平奉召北上时,旌旗飘展、车马喧嚣,场面颇为壮观,又细致刻画陈君的衣饰与风貌,凸显其荣耀显达、春风得意之态,接着抒写想象中友人的享乐生活。在铺陈北国冬日景致,以及人们饮酒作乐、通宵达旦的情景后,笔锋一转,倾诉作者与友人分别后的凄凉境况和刻骨铭心的思念。全词情韵兼具,精彩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元间文学家

周密(1232~1298?),宋元间文学家。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华不注山人、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四水潜夫。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周密与吴文英(号梦窗)并称“二窗”。其词格律谨严,结构缜密,风格秀雅,工于造句。宋亡前多写湖光山色,宋亡后多抒亡国之恨与故国之思。他能诗文书画,谙熟宋代掌故。著有《草窗韵语》《𬞟洲渔笛谱》《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编有《绝妙好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作者的友人陈君衡应元廷征召,将赴大都(今北京)履职,作者故而创作此词作为临别赠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词。全词以豪放笔法开篇,描绘友人陈君衡被元廷征召时旌旗招展、车马喧阗的饯别场景,暗含对其屈仕新朝的隐晦讽喻。抒发了对友人的牵挂,更寄托了宋室倾覆后遗民的故园之痛与身世飘零之悲。

2. 写作手法

用典:“茸帽风欹”化用《北史·独孤信传》侧帽典故:独孤信猎归帽欹,吏民争效,暗喻陈君衡应召北行如慕胡风,隐含对其仕元失节的暗暗讽意,典中藏讽,哀而不伤。

3. 分段赏析

上片在豪迈场景中有微妙的寄托。上片主要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送别画面,与常见的离别诗词表面相似却内含深意。开篇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以雄浑笔触勾勒出一幅气势磅礴的郊野饯行场景。词人用豪放自如的笔法,生动展现了一支仪仗严整、规模宏大的队伍:旌旗招展,映日生辉;车马辚辚,浩荡前行。广袤无垠的原野作为背景,更衬托出这支队伍的壮观与威武,构成一幅令人心潮澎湃的壮丽画卷,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紧接着,词中主角陈君衡正式登场。“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这两句刻画,使人物形象立即鲜活起来,仿佛就在眼前。“宝带金章”不仅点明了人物显赫的身份,也暗含了此次远行的政治背景;“尊前”二字,引用了唐代诗人马戴《赠友人边游回》中“尊前语尽北风起,秋色萧条胡雁来”的意境,增添了文学韵味。“茸帽风欹”则更为传神,描写了人物头戴的皮帽被郊野清风吹得微微倾斜的姿态,一个“欹”字精妙地捕捉到了人物的神态气质。此处“欹”字的使用颇有深意,它源自《北史·独孤信传》中的典故:独孤信在秦州狩猎归途中,因驰马疾驰入城,帽子微侧,次日城中人皆效仿此戴帽方式。词人引用此典,不仅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人物形象,还隐含着更深层的政治寓意:陈君衡应召前往蒙元朝廷,与当年独孤信的风尚一样,都顺应了时势。这种用典手法并非泛泛而谈,而是经过精心选择,具有特定含义。通过这幅送别图,词人表面上描绘的是友人远行的壮观场面,实际上却巧妙地融入了对故国的眷恋与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赋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这几句,表面上是在想象友人北上途中游览古迹、吟诗作赋的雅兴,欣赏壮丽景色的愉悦,然而"秦关汴水"作为北宋故都的象征,字里行间透露出词人对沦陷国土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物是人非的无奈感叹。这种情感的表达极为含蓄,不是直白的哀叹,而是通过地理意象的铺陈来暗示内心的复杂感受。下片描写离愁别绪与家国忧思。下片转向抒发作者对友人远行的感伤以及对友人出仕新朝的复杂情感。开篇“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进一步设想友人在北国的情景。“酒酣”暗指朝廷设宴欢送的场景,而“燕山雪”、“冰河月冻”则勾勒出北方严寒之地的景象,连月亮都被冻住,散发出刺骨寒光。“冰河月冻”这一新颖的意象既展现了异域风情,又营造出令人不寒而栗的氛围,与上阕热烈欢快的送别场景形成鲜明对比,为后文的感慨埋下伏笔。紧接着,词人笔锋陡转:“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表达了作者已是垂暮之年,不愿为新朝效力而隐居江南的孤独与无奈。“方回”指的是宋代著名词人贺铸,字方回,黄庭坚曾赞誉其“解道江南断肠句,世间唯有贺方回”。作者以贺铸自比,不仅表达了自己年华老去、无人记挂的寂寥,更暗含了对故国沦丧的悲痛与对友人远走他乡的伤感。这两句词蕴含了多层情感:既有个人年迈体衰的哀愁,又有友人离去的不舍,更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这几句中,词人巧妙化用了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但意境却截然不同。北方冰雪尚未消融,春风却已吹绿了江南岸边,大雁也已北归,而友人却迟迟未能南下。这种自然景象与人事变迁的对比更加突显了作者内心的失落与惆怅。想到此处,词人不免叹息:“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这里引用了南朝陆凯的典故:陆凯曾从江南寄梅给长安好友范晔,并赋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周密借用此典,表达了即使折尽江南梅花也难以寄托自己深切思念的无奈与哀伤。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使整首词的意境更加深远。

4. 作品点评

从表层解读,这首词展现了作者对故友深切诚挚的思念之情。但细加品鉴便可发现,作品中蕴含着更为深邃的寄托:既流露出对友人北赴新朝后可能忘却故交、背弃家国的隐忧,更折射出遗民群体在易代之际特有的悲怆心境。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突破了传统送别题材的窠臼,在寄赠之作中注入了沉郁的家国之思。作者巧妙运用时空交错的笔法,将目下送别场景与虚拟想象交织,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难以直陈的复杂情感层层剥开:既有对知己远行的眷恋与怅惘,亦暗含对友人屈节事元的痛惜,更深藏着对故国倾覆的锥心之痛。正是这种多重情感的缠绕纠结,使该作在同类作品中独树一帜:既未落入俗套地渲染离愁别绪,亦不作直白的道德批判,而是借助对送别情境的细腻描摹,将遗民群体对故国的文化追忆、对气节的坚守立场,以及对历史巨变的深沉慨叹,熔铸于字里行间,形成含蓄蕴藉的抒情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稽山》

下一篇:宋·林逋《猫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