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án
shí

朝代:唐作者:韩翃浏览量:2
chūn
chéng
chù
fēi
huā
hán
shí
dōng
fēng
liǔ
xié
hàn
gōng
chuán
zhú
qīng
yān
sàn
hóu
jiā

译文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吹斜。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逐句剖析

"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

# 飞花:一作“开花”。,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吹斜。

# 御柳:皇城里的柳树。,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日暮汉宫传蜡烛":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

# 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汉宫: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日暮:一作“一夜”。

"轻烟散入五侯家":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轻烟:一作“青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寒食》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前两句描绘白昼景致,先勾勒长安城春风拂动、落花飞舞的盎然春景,再聚焦皇宫御苑内柳枝随风摇曳的清丽风光;后两句转写夜晚情景,寒食节全城禁火的背景下,得宠权贵却获皇帝特赐烛火,家中轻烟袅袅。全篇既流露对皇城春色的沉醉与对盛世景象的咏叹,又借百姓禁火与权贵例外的对比,暗藏对特权阶层的委婉讽谏。诗人以白描手法写实,严谨布局中暗藏白昼到夜晚、自然景象到宫廷特权的多重转折,笔触含蓄却寓意深远,将写景、咏物与讽喻巧妙熔于一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其诗工整清丽,注意辞藻和技巧,多为流连光景和唱酬赠送别之作,《寒食》诗较有名。高仲武评其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此外,许尧佐作传奇小说《柳氏传》,叙述韩翃与其妾柳氏在战乱中悲欢离合的故事。代表作品有《寒食》《送故人归鲁》,著有《韩君平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所作。彼时他身处中唐,目睹几任皇帝昏庸宠信宦官、致使其专权乱政的局面。当时按唐制,寒食节禁火,至清明皇帝会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本为标志寒食结束并劝诫臣子效仿介子推有功不受禄,却在中唐成为宦官等权贵彰显特权的途径。某年寒食,韩翃见长安春城飞花、御柳拂风,而日暮时皇宫传烛、轻烟飘入“五侯”之家,百姓仍受禁火限制,悬殊景象触动其心,遂借古讽今以汉代唐,写下《寒食》一诗,委婉批判宦官专权败坏朝政的社会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寒食节宫廷与民间习俗的七言绝句,借春日长安城飞花飘絮、御柳摇曳的自然景象,以及日暮时分皇宫传赐蜡烛、轻烟飘入权贵之家的特权场景,写出了中唐时期寒食节禁火礼制下,普通百姓与权贵阶层的待遇悬殊。

2. 写作手法

用典:“汉宫”以汉代唐,借指唐朝皇宫,属以古喻今的委婉笔法,暗含对唐代宫廷生活的映射;“五侯”典出东汉梁冀专权时家族五人同日封侯的史实,后泛指权贵,此处借指中唐受宠的外戚或宦官集团,暗讽特权阶层逾越礼制;“传蜡烛”则源自寒食节宫中“赐新火”的旧制,诗人以汉代“传烛”典故写唐代宫廷特许权贵燃烛的特权,借习俗影射权力分配的不公。白描:“春城无处不飞花”不事雕琢,直写长安暮春飞花漫天的动态,尽显春意盎然;次句“寒食东风御柳斜”用“东风”“御柳”勾勒皇家苑囿柳枝随风摇曳之态,画面素淡自然。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以“传蜡烛”“散轻烟”的简洁叙事,白描宫廷赐烛与贵族得宠的场景,于平实笔触中暗含对特权阶层的讽喻。

3. 分段赏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开篇诗人以高瞻远瞩的视角,将整个春城的景象纳入笔端。“春城”一词,简洁而精准地勾勒出春日里城市的独特风貌,“春”点明时节,赋予城市生机盎然的底色,“城”则指明场景,二者融合,展现出一幅繁华而富有诗意的画面。“无处不飞花”堪称精妙之笔,诗人摒弃了“处处飞花”这种普通表述,采用双重否定句式,不仅强化了春意弥漫全城的氛围,还使诗句在韵律上更具节奏感。“飞花”二字更是灵动鲜活,“飞”字生动地描绘出落花随风飘舞的动态之美,既体现出春天的蓬勃活力,又暗含微风拂过的轻柔,以花之态显风之形。“寒食东风御柳斜”此句顺着春风,将视角引入御苑之中。在寒食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东风吹拂,御苑中的垂柳也随之摇曳生姿。风本无形,诗人巧妙地通过“斜”字,以垂柳来暗示风的存在,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使无形之风变得具体,同时也为静谧的画面增添了灵动的气息。“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诗歌后两句视角从白昼转向夜晚,“日暮”点明时间的推移,营造出一种暮色渐浓的氛围。“汉宫”并非实指汉代皇宫,而是诗人借古讽今,暗喻唐朝宫廷;“五侯”也非东汉的五位外戚,而是指代当时唐朝那些受皇帝宠幸、权势滔天的权贵。在寒食节这天,民间禁火是延续已久的习俗,然而皇宫却不受此限,日暮时分便开始分发蜡烛,蜡烛的光亮与轻烟也逐渐蔓延至权贵之家。“传”与“散”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蜡烛分发时的场景,仿佛让读者看到了烛光摇曳、轻烟袅袅的画面。诗人通过这一细节描写,委婉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与权贵的特权,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进行了含蓄而深刻的讽刺。

4. 作品点评

本首诗以历史典故的暗示性与中唐朝政的现实性相互印证,让读者透过“传蜡烛”“散轻烟”的细节,窥见特权阶层逾越礼制的社会乱象,在含蓄委婉的笔触中,完成对朝政弊端的深刻讽刺,尽显唐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讽喻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大家语。

明顾璘《批点唐音》

# 禁体不事雕琢语,富贵闲雅自见。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君平以《寒食》诗得名,宋亡而天下不复禁烟,今人不知钻燧,又不深习唐事,因不解此诗立言之妙。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二语,犹只淡写。至“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上句言新火,下句言赐火也。此诗作于天宝中,其时杨氏擅宠,国忠、铦与秦、虢、韩三姨号为五家,豪贵荣盛,莫之能比,故借汉王氏五侯喻之。即赐火一事,而恩泽先沾于戚畹,非他人可望,其余锡予之滥,又不待言矣。寓意远,托兴微,真得风人之遗。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者也

清吴乔《围炉诗话》

# “五侯”或指王氏五侯,或指宦官灭梁冀之五侯,总之先及贵近家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首句逗出寒食,次句以“御柳斜”三字引线,下“汉宫传蜡烛”便不突。“散入五侯家”,谓近幸者先得之,有托讽意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不飞花”,“飞”字窥作者之意,初欲用“开”字,“开”字不妙,故用“飞”字;“开”字呆,“飞”字灵,与下句“风”字有情。“东”字与“春”字有情,“柳”字与“花”字有情,“御”字与“宫”字有情,“斜”字与“飞”字有情,“蜡烛”字与“日暮”字有情,“烟”字与“风”字有情,“青”字与“柳”字有情,“五侯”字与“汉”字有情,“散”字与“传”字有情,“寒食”二字又装叠得妙。其用心细密,如一匹蜀锦,无一丝跳梭,真正能手。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不用禁火而用赐火,烘托入妙(末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气骨高妙不待言,用“五侯”寓讽更微。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气象词调,居然江宁、嘉州。

清乔亿《大历诗略》

# 韩君平“春城何处不飞花”,只说侯家富贵,而对面之寥落可知,与少伯“昨夜风开露井桃”一例,所谓怨而不怒也。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杂著》

# 纪云:言外寓贫贱之意,与龙标“昨夜风开露井桃”同一运意。蘅塘退士曰:唐代宦官之盛,不减于桓灵,此诗托讽深远。

清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

# 两不对。三四作主。

清冒春荣《葚原诗说》

# 首句言处处飞花,见春城之富丽也。次句言东风寒食,纪帝京之佳节也。三句言汉宫循寒食故事,赐烛近臣。四句言侯家拜赐,轻烟散处,与佳气同浮。二十八字中,想见五剧春浓,八荒无事,宫廷之闲暇,贵族之沾恩,皆在诗境之内。以轻丽之笔,写出承平景象,宜其一时传诵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唐肃代以来,宦官擅权,后汉事讽谕尤切。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韩已迟暮,……邑邑殊不得意,多辞疾在家。唯末职韦巡官者,亦知名士,与韩独善。一日,夜将半,韦叩门急,韩出见之,贺曰:“员外除驾部郎中,知制诰。”韩大愕然,曰:“必无此事,定误矣。”韦就座,曰:“留邸状报制诰阙人,中书两进名,御笔不点出。又请之,且求圣旨所与。德宗批曰:‘与韩翃’。时有与翃同姓名者为江淮刺史。又具二人同进,御笔复批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又批曰:‘与此韩翃’”韦又贺曰:“此非员外诗耶?”韩曰:“是也”。是知不误也。

唐孟棨《本事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三五七言》

下一篇:唐·李白《古朗月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