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清":秋风凄清,
# 清:凄清。
"秋月明":秋月明朗。
# 明:明朗。
"落叶聚还散":风中的落叶时而聚集时而扬散,
# 落叶聚还散:写落叶在风中时而聚集时而扬散的情景。
"寒鸦栖复惊":寒鸦本已栖息也被这声响惊起。
# 寒鸦:《本草纲目》:“慈鸟,北人谓之寒鸦,以冬日尤盛。
"相思相见知何日":朋友盼着相见,却不知在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这个时节,这样的夜晚,相思梦难成。
# 难为情:情何以堪。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言古诗,也是一首爱情诗。借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等景象,营造出悲凉氛围,细腻描绘内心,表达了刻骨铭心却又无奈的相思之情,形象丰满,情感饱满,别具魅力。
2. 写作手法
拟人:“寒鸦栖复惊”赋予鸟以人的惊惶情态,强化秋夜凄凉。借景抒情:通过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等景象,抒发了深深的相思之情。比喻:以“寒鸦”自喻孤寂,借寒鸦受惊来展现诗人因思念而起伏难安的心境;以“落叶”隐喻聚散无常,借落叶的状态暗示诗人与思念之人关系的漂泊不定。虚实结合:实写秋景,虚写相思,拓展诗意层次。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短短六个字,便勾勒出秋夜的典型特征。秋风轻拂,带来凉爽之意,同时也隐含着一丝凄凉;秋月高悬,洒下明亮的光辉,却在清冷的秋夜中更添孤寂。这两句诗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为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清冷、寂静的氛围,为下文抒发相思之情奠定了情感基调。中间两句诗人将视角转向地面的落叶和空中的寒鸦。落叶在秋风中时而聚集在一起,时而又被吹散,如同人世间的聚散无常。寒鸦刚刚栖息在枝头,却不知为何又突然惊飞,打破了秋夜的寂静。这两句通过对落叶和寒鸦动态的描写,不仅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凄清和孤寂,更以物喻人,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漂泊之感,深化了诗歌的情感内涵。后两句在前四句借景抒情的铺垫下,诗人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直接抒发相思之苦。不知何时才能与思念的人再次相见,这种不确定让诗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在这秋风萧瑟、秋月明亮的夜晚,相思之情愈发浓烈,令人难以承受。这两句直抒胸臆的话语,将诗人的相思之情推向了高潮,使整首诗的情感表达达到了极致,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4. 作品点评
从内容层面剖析,李白的《三五七言》实则可视为其《夜坐吟》的别样呈现。此诗虽源于常见的即景生情模式,却在咏叹的旋律里融入了对事理的深入思索。不同于那些单纯说理的诗篇,陷入理强情弱、辞不达意的困境,它形象鲜明,情感充沛,表意委婉,无疑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 其体始郑世翼,白仿之。
明胡震亨《李杜诗通》
# 古无此体,自太白始。《沧浪诗话》以此为隋郑世翼之诗,《臞仙诗谱》以此篇为无名氏作,俱俣。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引杨齐贤
# 哀音促节,凄若繁弦。
清清高宗《唐宋诗醇》
上一篇:唐·岑参《逢入京使》
下一篇:唐·韩翃《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