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án
huā
màn
·
·
bié
西
liǎng
shī
sēng

朝代:宋作者:卢祖皋浏览量:3
nèn
hán
cuī
zhào
zài
jiǔ
zài
shī
guī
zhèng
hóng
màn
shān
qīng
quán
shù
shí
duō
shǎo
xīn
sān
shēng
qiáo
huà
bié
chàng
luó
yóu
cuì
yún
jīn
fān
zuì
mèng
chéng
xié
huī
hóng
鸿
fēi
yān
shuǐ
huí
shǒu
chù
zhǐ
jūn
zhī
niàn
jiāng
shān
yuàn
jiù
dōng
西
gāo
fēng
mèng
xǐng
yún
shì
shòu
yín
chuāng
jūn
shí
hái
xún
hòu
yuē
wèi
xiān
méi
zhī

译文

微微的寒意催促着客人划船前行,我带着酒前往、又带着诗作归来。正值满山红叶烂漫,清泉流过石上,勾起多少山林隐逸的期许。在溪桥畔话别前尘往事,惆怅那藤萝、仍缠绕着青翠的云衣。不似此番醉梦般的相聚,京城的落日已几度西垂。鸿雁高飞。烟波浩渺的水面弥漫着雾气。回首凝望处,唯有你知晓我心意。想着吴江的白鹭定在思念,孤山的仙鹤也在埋怨,我们依旧要各奔东西。高耸的山峰从梦中醒来,云雾升腾,正是我消瘦吟咏、在窗前思念你之时。哪一天才能再次履行之后的约定。请先为我寄来一枝报春的梅枝。

逐句剖析

"嫩寒催客棹":微微的寒意催促着客人划船前行,

"载酒去、":我带着酒前往、

"载诗归":又带着诗作归来。

"正红叶漫山":正值满山红叶烂漫,

"清泉漱石":清泉流过石上,

"多少心期":勾起多少山林隐逸的期许。

# 心期:心灵契合的欢快之情。

"三生溪桥话别":在溪桥畔话别前尘往事,

# 三生:佛家语,指前生、今生、来生。杭州北山有三生石,传为释圆观转世后与故友李源相会处(袁郊《甘泽谣》)。

"怅薜萝、":惆怅那藤萝、

"犹惹翠云衣":仍缠绕着青翠的云衣。

"不似今番醉梦":不似此番醉梦般的相聚,

"帝城几度斜晖":京城的落日已几度西垂。

"鸿飞":鸿雁高飞。

"烟水㳽㳽":烟波浩渺的水面弥漫着雾气。

# 㳽㳽:一作“弥弥”,茫茫。

"回首处":回首凝望处,

"只君知":唯有你知晓我心意。

"念吴江鹭忆":想着吴江的白鹭定在思念,

# 吴江鹭忆:彭传师于吴江筑亭,有句云:“猛拍栏杆呼鸥鹭”句。此指祖皋之去处。

"孤山鹤怨":孤山的仙鹤也在埋怨,

# 孤山鹤怨:林和靖养鹤孤山,以此自娱。此指诗僧的居所。

"依旧东西":我们依旧要各奔东西。

"高峰梦醒云起":高耸的山峰从梦中醒来,云雾升腾,

"是瘦吟、":正是我消瘦吟咏、

"窗底忆君时":在窗前思念你之时。

"何日还寻后约":哪一天才能再次履行之后的约定。

"为余先寄梅枝":请先为我寄来一枝报春的梅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木兰花慢·别西湖两诗僧》是宋代卢祖皋的词作,收录于《蒲江词稿》。上片描绘主客相聚的清欢,用“嫩寒催客棹”的拟人手法突显风光之美,借“漱石”等典故暗含归隐之意;下片设想离别后的思念,以鸿鸟自喻漂泊,用“吴江鹭忆”“孤山鹤怨”对照,结尾“寄梅”既贴合僧人身份,又表达重逢期待。全词虚实相生,融合自然意象与佛理禅思,通过铺陈清游雅趣,道出词人厌倦官场、向往山林的心志。词句读来令人心境开阔,充满雅致情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卢祖皋(1179?~1225后),南宋词人。字申之,又字次夔,号蒲江居士,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庆元进士,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等职。卢祖皋尤工乐府,“字字可入律吕。浙人皆唱之”(《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其诗语意清新,颇能生动地描绘出村居景趣。其词今存近百首,用词造句清新秀丽,长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风格与周邦彦、姜夔接近,为格律词派重要作家。《庙山道中》《贺新郎·挽住风前柳》等均为佳作。著有《蒲江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离别诗。词中描绘了红叶漫山、清泉漱石的西湖景色,以及与诗僧话别的场景,借“鸿飞烟水”“孤山鹤怨”等景象,写出了离别时的怅惘与不舍,同时表达了词人对过往隐逸生活的眷恋,以及对未来重聚的期盼。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清泉漱石”一句,巧用“漱石砺志”典故,原指用石头漱口磨砺心志,比喻人砥砺品行、超脱世俗。作者在此既实写清泉冲刷石头的清幽之景,又借典故含蓄表达自己厌倦官场、向往山林归隐的心愿,让景与情通过典故自然融合,贴切传达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想象:“吴江鹭忆,孤山鹤怨”运用想象,词人未身处吴江、孤山,却想到自己像鹭鸟在吴江漂泊,诗僧如孤山的鹤一样孤单,好像它们在埋怨离别。借虚构别后情景,深化离别后的牵挂与怅惘。比喻:“鸿飞烟水冥冥”,把自身漂泊的行踪比作鸿雁飞向烟水苍茫处,以鸿雁孤飞之景喻羁旅漂泊,形象展现出离别后行踪不定的孤寂。拟人:“嫩寒催客棹”将“嫩寒”拟人化,说轻寒主动“催”人乘船,突出天气对人的吸引力。“高峰梦醒云起”把山峰拟作人,写其“睡醒”后舒展云气,赋予山河以人的情态,让景物更富生机。通感:“嫩寒催客棹”里的“嫩”字很巧妙,把触觉上的寒冷变得像能看见、能尝到一样。这个字让瑟瑟的轻寒有了柔和美好的感觉,就像看到鲜嫩的颜色、尝到清新的味道,使抽象的“寒”变得具体可感。虚实相生:上阕“嫩寒催客棹”是实景,下阕“吴江鹭忆”设想自己如鹭漂泊,“孤山鹤怨”想象诗僧似鹤独居,虚写别后情景。实写当下送别,虚写未来思念,时空交错,营造出苍茫的意境。铺陈:词中铺写“红叶”“清泉”等自然景象,描绘诗酒清游的场景,又用“三生溪桥”“薜萝翠云衣”等细节,层层渲染清游雅趣,自然引出词人厌倦官场、向往山林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写主客相聚的欢愉。开篇三句写出诗酒同游的畅快,奠定全篇基调。“嫩寒催客棹”不说自己想出游,而说微寒的天气催动行舟,用拟人手法突出风光美好,让人难以抗拒。“嫩寒”的“嫩”字将寒意人格化,给萧瑟轻寒增添了惹人喜爱的色彩,是通感手法的巧妙运用。“红叶”两句重复写景,山上满是红叶,石间清泉潺潺,有声有色,让人心情舒畅。“漱石”一句不仅描绘了清泉冲刷石根的清幽景色,还表达了作者向往山林的归隐之情。卢祖皋在此用典,含蓄地抒发了摆脱官场、隐居山林的心愿。“多少心期”就是多么快慰的意思。当读者正沉浸在山林清美的意境中时,作者又引入天竺寺后的三生石景观,这是有名的景点,与冷泉亭、合涧桥相近。词中引用带有佛家轮回色彩的传说,既符合杭州实景,又贴合对方僧人的身份,仿佛眼前景物与两位诗僧在前世就已熟知,有着宿缘。卢祖皋借此强调对山林景致的向往与留恋。“依薜萝犹惹翠云衣”中“惹”字将草木化为有情之物,让文气起伏变化,也勾起无尽的离情别绪。结尾两句收束笔势,点明如今在京城的生活如同醉梦,不如在溪山云水中徜徉。“不似”就是“不如”的意思,可见作者追求清远超脱,因现实的黑暗龌龊而转向自然,寻求心灵归依。下片想象离别后的思念,笔法灵活,比喻巧妙。以鸿鸟飞向茫茫烟水喻指自己漂泊的行踪,只有诗僧知晓。接着从自己与诗僧双方着笔,“吴江鹭忆”指自己的去向,“孤山鹤怨”说诗僧的居所。林和靖曾在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与诗僧居处相近,故借此指代诗僧,写法清雅,见出词人功力。“高峰”句构思奇妙,高峰云起本是寻常景象,加上“梦醒”二字便成妙笔,将云气升腾比作山峰睡醒,用拟人手法赋予山河情感。“瘦吟”句暗用李白赠杜甫“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的诗句,以“瘦”字形象表达相思之苦。结尾两句自问自答,“何时再相聚?请先寄来报春的梅花”,这样的收尾雅致而富有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蔡伸《卜算子·春事付莺花》

下一篇:宋·李流谦《小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