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è
chuán
chǎng
tàn
chūn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1
qín
cuī
tiān
xiǎo
yuè
shàng
huā
fàng
lán
tīng
yóu
rén
dài
yán
nuǎn
shí
fēn
qīng
jiǔ
duì
chūn
hán

译文

雨后禽鸟啼鸣,仿佛在催促天明,月亮升起时,梨花在夜深人静中绽放。莫要听信游人说等天气暖和再赏春,不如趁这春寒未尽,尽情倾酒畅饮。

逐句剖析

"雨余禽语催天晓":雨后禽鸟啼鸣,仿佛在催促天明,

"月上梨花放夜阑":月亮升起时,梨花在夜深人静中绽放。

"莫听游人待妍暖":莫要听信游人说等天气暖和再赏春,

"十分倾酒对春寒":不如趁这春寒未尽,尽情倾酒畅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戏和舍弟船场探春二首(其一)》为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借“雨余禽语”“月上梨花”等意象,勾勒出春景将阑的清寂画面,以“十分倾酒对春寒”的酣畅之笔,抒发对时光荏苒的深沉感怀。全诗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清冷幽邃,在春日探春的寻常题材中,融入黄庭坚特有的理趣哲思,于写景抒情间暗藏对生命时序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本诗创作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春末,黄庭坚以“探春”为题,在对自然景物的描摹与个人心境的抒发中,寄寓对春光易逝的深切留恋,更借此展开对人生境遇的深沉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诗中“莫听游人待妍暖,十分倾酒对春寒”一句直抒胸臆。前句劝人莫等春暖,后句直言趁春寒痛饮,“莫听”“倾酒”等词直接表露对春光的珍惜与当下尽兴的态度,抛开游人对温暖的期待,以饮酒的酣畅举动抒发不待虚华、把握眼前的人生感悟,情感直白强烈,与前两句景物描写的含蓄形成对比,让惜春之情在直率的劝酒与行动中喷薄而出,尽显率真洒脱。

2. 分段赏析

“雨余禽语催天晓”首句中,“雨余”点明雨后初晴的时节,湿润的空气与清新的环境为画面奠定基调;“禽语”以禽鸟的啼鸣打破寂静,“催天晓”则将鸟鸣拟人化,仿佛鸟儿在急切呼唤黎明,赋予自然景物以动态感。雨声初歇,禽鸣渐起,从听觉角度勾勒出春日清晨的生机,却又暗含“催”字中的时光紧迫感——仿佛春天也在鸟鸣中悄然流逝。“月上梨花放夜阑”这一句从“天晓”的清晨转至“夜阑”(夜深),“月上”点明时间推移,月光升起时,梨花在夜色中悄然绽放。诗中“梨花”素白清冷,常象征春光易逝与生命短暂;“放夜阑”则突出其在夜深人静时独自盛开的孤洁,与前句的“禽语”形成昼夜对照,暗含“春景虽美却短暂”的隐喻。“莫听游人待妍暖”中“莫听”二字陡然切入,以劝诫的口吻否定世俗观念——游人常说“等天气暖和再赏春”,但诗人认为此说不可取。“妍暖”指晴暖的天气,代表人们对“完美时机”的等待,而诗人借此批评拖延心态,暗示春光不待人,需及时把握当下。“十分倾酒对春寒”末句以“十分倾酒”的豪饮姿态回应“春寒”,即便春寒料峭,也要斟满酒杯,尽兴而饮。“对”字将“春寒”与“饮酒”对立,凸显诗人逆势而为的洒脱。“春寒”既指现实气候,也隐喻人生境遇中的清冷与不顺;“倾酒”则是借酒抒怀,在及时行乐中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把握当下”的哲思——与其等待“妍暖”,不如在寒春中主动拥抱时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圣柬将寓于卫行乞食于齐有可怜之色再次韵感》

下一篇:宋·黄庭坚《失紫竹柱杖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