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g
lüè
píng
jiāng
lín
xiāng
tōng
chéng
zhì
huáng
lóng
fèng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2
shān
xíng
shí
zhān
fēng
qián
duì
luò
huī
shuǐ
tiān
tián
shuǐ
mǎn
qíng
jiū
què
huàn
jiū
guī
líng
yuán
shì
rén
tiān
yǎn
shuāng
lǎo
shī
zhū
bái
cāng
yán
chóng
dào
wèn
jūn
hái
shì
rén
fēi

译文

在山中行走了十天,雨水一直沾湿着衣裳,在幕阜峰前,我面对着落日的余晖。野外的水自然而然地使田间的水变得满溢,晴天的鸠鸟却在呼唤着雨天的鸠鸟归来。灵源大士具有超凡的智慧如同人天眼,双塔老师深谙诸佛的玄机。我已经是白发苍苍、容颜老去,再次来到这里,想问一问你,还是从前的那个人吧。

逐句剖析

"山行十日雨沾衣":在山中行走了十天,雨水一直沾湿着衣裳,

"幕阜峰前对落晖":在幕阜峰前,我面对着落日的余晖。

"野水自添田水满":野外的水自然而然地使田间的水变得满溢,

"晴鸠却唤雨鸠归":晴天的鸠鸟却在呼唤着雨天的鸠鸟归来。

"灵源大士人天眼":灵源大士具有超凡的智慧如同人天眼,

"双塔老师诸佛机":双塔老师深谙诸佛的玄机。

"白发苍颜重到此":我已经是白发苍苍、容颜老去,再次来到这里,

"问君还是昔人非":想问一问你,还是从前的那个人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自巴陵略平江临湘入通城无日不雨至黄龙奉谒》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七言律诗。前两联描写十日阴雨中的山行见闻,以“野水”“晴鸠”等意象展现自然生机;后两联转写黄龙寺拜谒高僧的禅思,“白发苍颜”的自我叩问,将旅途艰辛、佛理参悟与人生迟暮交织一体。全诗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展现了黄庭坚诗歌“理趣相生”的艺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偶:“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山行十日雨沾衣,幕阜峰前对落晖”等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野水”对“田水”,“晴鸠”对“雨鸠”,“山行”对“幕阜峰前”等,词性相对,结构整齐。使诗歌在形式上具有美感,增强了节奏感,同时生动地描绘出田园的景象和旅途的情景,展现了作者的观察力和语言驾驭能力。景物描写: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景物描写。“山行十日雨沾衣,幕阜峰前对落晖”描绘了作者山行时的天气和在幕阜峰前看到的落日景色,营造出一种旅途的氛围。“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细致地描写了野外和田中水位的变化以及鸠鸟的活动,展现了乡村的自然景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旅途所见的生动画面。用典:“灵源大士人天眼,双塔老师诸佛机”运用了与佛教相关的典故。“人天眼”“诸佛机”等词语暗示了灵源大士和双塔老师在佛法上的高深造诣,通过用典,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对二人的赞美和敬仰之情,使诗歌更具深度和韵味。

2. 分段赏析

《自巴陵略平江临湘入通城无日不雨至黄龙奉谒》首联开篇即点明作者山行多日,一直被雨水打湿衣裳,生动地描绘出旅途的艰辛。“幕阜峰前对落晖”则写在幕阜峰前,作者看到了落日的余晖,“对落晖”三字营造出一种孤独又略带沧桑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也暗示了旅途的阶段性和环境的变化。颔联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乡村景象。野外的水自然地流入田间,使田水变满,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与生机。“晴鸠却唤雨鸠归”通过对鸠鸟的描写,晴鸠呼唤雨鸠归来,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可能暗示着天气的变化或一种自然的规律,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颈联由前面的旅途景色描写转向对人的赞美。灵源大士被赞为人天眼,意味着其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洞察力;双塔老师被称为深谙诸佛机,突出了其在佛法上的高深境界。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二人的敬重和推崇,也体现了作者对佛法的兴趣和追求。尾联作者感慨自己已经白发苍颜,再次来到这里,不禁询问友人是否还是从前的那个人?此一回答既充满感慨,而又包含佛理。今人非旧人,今非昔比,固然有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沧桑之感,但也有追求理想,坚持人格的坚贞之情,这既是将佛理赋予了现实的、积极的精神。这一联将作者的情感推向高潮,余味悠长,引发读者的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谢曹子方惠二物二首之煎茶缾》

下一篇:宋·黄庭坚《子范徼巡诸乡捕逐群盗几尽辄作长句劳苦行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