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君寺后野梅发":听说你寺院后面野梅开放,
"香蜜染成宫样黄":花香蜜色染成宫中流行的黄色。
"不拟折来遮老眼":不想折下梅花来遮掩老眼昏花,
"欲知春色到池塘":只想知道春色已来到池塘边。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听闻友人张仲谋寺后的野蜡梅绽放,营造出一种对春天和蜡梅充满期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蜡梅的喜爱以及对春天的期盼之情。
2. 写作手法
想象:“香蜜染成宫样黄”,通过想象蜡梅的黄色是由香蜜染成,且如宫中流行之色,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蜡梅的色泽,展现出诗人独特的审美想象。通感:以味觉写嗅觉,第二句中“香蜜”一词将蜡梅的香气转化为味觉体验,仿佛能尝到蜜糖般的甜腻,让嗅觉感受更具具象化。这种感官互通的写法,既突出了蜡梅香气的浓郁馥郁,又通过“蜜”的质感暗示花香的醇厚,使读者能从文字中联想到香气的甜美,打破了单一感官的局限,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比喻:“香蜜染成宫样黄”以“宫样黄”为喻体描绘蜡梅颜色,将自然生长的野梅花色比作宫廷制式的明黄色,既点明蜡梅色泽的鲜艳明亮,又赋予其高贵典雅的气质。“染成”二字更强化了比喻的动态感,仿佛蜡梅的黄色是被精心染色而成,突出花色的纯粹与夺目,让原本朴素的野梅在诗人笔下兼具自然生机与宫廷审美,形象更为立体鲜明。
3. 分段赏析
“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描绘了蜡梅的美丽与独特。“闻君寺后野梅发”写诗人听闻友人寺院后的野梅开放;“香蜜染成宫样黄”则形象地描绘了蜡梅的花色如香蜜染成的宫中流行黄色,展现了蜡梅的美丽与独特,为全诗奠定了清新雅致的基调。“不拟折来遮老眼,欲知春色到池塘”:表达了诗人对春色的期待和对自然的热爱。“不拟折来遮老眼”写诗人表示不想折下梅花来遮掩自己老眼昏花;“欲知春色到池塘”则表达了诗人想知道春色已来到池塘边,体现了诗人对春色的期待和对自然的热爱。
4. 作品点评
该诗与《戏咏蜡梅二首》一同奠定了蜡梅在文学领域的地位,有力地推动了蜡梅在宋代的广泛流行。明代《群芳谱》中有记载:“蜡梅名磬口者,山谷(黄庭坚)始定”,这明确印证了黄庭坚对蜡梅命名的重要影响。从现代学者的视角来看,此诗“凭借被花所恼的独特审美体验,搭建起物我相互感通的精神世界”,堪称宋代花卉文学实现转型的关键之作。
上一篇:宋·黄庭坚《归田乐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