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编简残":研读古籍,只剩些残缺的书简,
"怀人江湖永":思念故人,江湖之路漫长无尽。
# 永:远也。,湖:蒋刻本作南。
"非无车马客":并非没有车马往来的访客,
"心远境亦静":只因心境高远,所处环境也自显宁静。
"挽蔬夜雨畦":夜雨过后,到菜畦中采摘蔬菜,
"煮茗寒泉井":汲取寒泉井的水,煮上一壶清茶。
"春去不窥园":春天即将离去,我却无心去园中观赏,
"黄鹂颇三请":黄鹂鸟频频鸣叫,似在再三相邀。
"立朝无物望":在朝中为官时,未曾有什么声望,
"补外傥天幸":如今补任地方官职,或许是上天的眷顾。
# 补外:山谷集校:一作得邑,石本作得邦。
"想乘沧浪船":真想乘上那漂泊江湖的小船,
"濯发晞翠岭":在青翠的山岭间洗去头发上的尘垢。
# 晞:干。一作曦。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唱和诗。借夜雨浇畦、寒泉煮茗、黄鹂啼春等晚春斋中景象,写出了作者远离朝堂纷扰、向往自然宁静的心境与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引用:“非无车马客,心远境亦静”一句引用了陶渊明《饮酒》中“心远地自偏”的意境。原句强调只要内心远离尘世喧嚣,即便身处闹市,也如同居于偏僻之地般宁静。黄庭坚在此处化用,表明自己并非没有世俗交往的客人,但因内心宁静超脱,所处之境自然也显得静谧,凸显了其内心对宁静的坚守,不受外界纷扰的影响。拟人:“春去不窥园,黄鹂颇三请”赋予黄鹂人的情态,写黄鹂再三“请”人赏春,生动表现春光将逝的急切,增添诗句趣味,暗喻时光易逝。意象组合:诗中“挽蔬夜雨畦”“煮茗寒泉井”将夜雨、菜畦、寒泉、井台等意象组合,勾勒出晚春斋中躬耕煮茶的闲居画面;“沧浪船”“翠岭”则以江湖行船、山间濯发的意象相连,构建出远离尘嚣的自然图景。两组意象前后呼应,前者写实显日常之静,后者写意表向往之切,共同烘托出诗人对宁静淡泊生活的追求。用典:“学古编简残”句巧用古人研习典籍的典故。古代文人常以“编简”代指典籍,追怀古人学问多从研读残卷典籍入手。作者在此处借“编简残”的意象,呼应古人治学于残卷中求道的情境,将自身对古代学问的追慕与研习融入其中,通过典籍的残缺留存,表达对先贤智慧的尊崇以及自身潜心向学的态度。对比:诗中“立朝无物望,补外傥天幸”与“想乘沧浪船,濯发曦翠岭”形成鲜明对比。前两句写在朝堂任职时无世俗声望、外放任职反觉侥幸,暗含对官场的疏离;后两句以乘沧浪船、翠岭濯发的想象,勾勒出向往自然的归隐图景。“补外”的仕宦境遇与“濯发”的隐逸愿景对照,强化了对官场的超脱和对自然淡泊生活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学古编简残,怀人江湖永。非无车马客,心远境亦静”,从治学与心境写起。研读古籍的书简已残缺,思念远方之人如江湖般辽远悠长。并非没有车马往来的访客,只因心境高远,所处环境也显得宁静。“编简残”点出治学的勤勉与岁月的痕迹,“江湖永”写出怀人之情的绵长;“非无车马客”与“心远境亦静”形成对比,以外界的纷扰反衬内心的宁静,展现出诗人超脱世俗的心境。“挽蔬夜雨畦,煮茗寒泉井。春去不窥园,黄鹂颇三请”,描绘斋中的闲居生活。在夜雨滋润的菜畦中采摘蔬菜,用寒泉井的水烹煮香茗。春天过去也无暇观赏园景,连黄鹂鸟都频频鸣叫相邀。“挽蔬夜雨畦”“煮茗寒泉井”勾勒出朴素而闲适的田园生活场景,充满生活气息;“不窥园”写出专注于内的状态,“黄鹂三请”则以鸟儿的活泼反衬人的宁静,动静相衬,尽显斋居的清幽。“立朝无物望,补外傥天幸。想乘沧浪船,濯发晞翠岭”,抒发对仕途的淡然与对归隐的向往。在朝廷任职时没有过高的名望追求,外放到地方任职或许是天赐的幸运。真想乘上沧浪之船,在青翠的山岭间洗发晒干。“立朝无物望”写出对官场虚名的淡泊,“补外傥天幸”表达对外放任职的豁达;“乘沧浪船”“濯发晞翠岭”则以生动的想象,描绘出归隐自然的惬意画面,寄托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情感由现实的淡然转向理想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