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令尹振华镳":南阳的太守挥动着华丽的马嚼子,
"三月春风困柳条":三月的春风吹得柳枝好似被情思缠绕。
"携手河梁愁欲别":在河梁携手,满心愁绪,就要与你分别,
"离魂芳草不胜招":离别的愁绪如芳草萋萋,让人难以排解。
"壶觞调笑平民讼":宴饮中谈笑风生,从容地处理百姓的诉讼案件,
"宾客风流醉舞腰":宾客们潇洒不羁,带着醉意舞动着腰肢。
"若见贤如武侯者":要是遇到像武侯诸葛亮那样的贤能之士,
"为言来仕圣明朝":就告诉他们来为圣明的朝廷效力。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歌描绘了友人彭南阳即将赴任南阳令尹,诗人与他在河梁携手话别时的场景。通过“携手河梁愁欲别”等语句体现出与友人离别的哀愁不舍之情,又借“壶觞调笑平民讼,宾客风流醉舞腰”展现友人的治事能力与潇洒风度,同时以“若见贤如武侯者,为言来仕圣明朝”表达了对友人的期许,希望他能为朝廷举荐贤才,也暗含了诗人自己对贤才得以重用的期盼。整首诗既抒发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又寄托了对贤才的推崇以及对朝廷的期望。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三月春风困柳条”一句,借春天的柳条在春风中摇曳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略带惆怅的氛围,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愁绪,以景衬情,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委婉深沉。用典:“若见贤如武侯者,为言来仕圣明朝”运用了诸葛亮(武侯)的典故,通过提及诸葛亮这样的贤才,既表达了对友人能够像诸葛亮一样贤能的期许,也委婉地希望友人能为朝廷举荐更多贤才,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诗歌在表达上更具深度和韵味。对偶:“壶觞调笑平民讼,宾客风流醉舞腰”这一联,“壶觞调笑”与“宾客风流”相对,“平民讼”和“醉舞腰”相对,对仗工整。通过对偶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友人在处理政务时的从容和在社交场合中的潇洒,从不同方面展现了友人的形象和能力,同时也使诗歌在形式上更加整齐美观,富有节奏感。
3. 分段赏析
《送彭南阳》首联“南阳令尹振华镳,三月春风困柳条”,点明友人彭南阳的身份是南阳令尹,“振华镳”描绘出友人赴任时车马的华丽,尽显其意气风发,“三月春风困柳条”以景衬情,借春风中柳条的姿态营造出略带惆怅的氛围,为后文的离别铺垫情感基调。颔联“携手河梁愁欲别,离魂芳草不胜招”,“携手河梁”化用典故,直接表明与友人在河畔分别,“愁欲别”直白地抒发了离别的哀愁,“离魂芳草”运用比喻,将离别的愁绪比作蔓延的芳草,生动形象地写出愁绪的难以排解。颈联“壶觞调笑平民讼,宾客风流醉舞腰”,运用对偶手法,“壶觞调笑”写友人在处理百姓诉讼时的从容,“宾客风流”展现友人在社交场合的潇洒,从政务和社交两方面刻画友人的形象,体现其才能与风度。尾联“若见贤如武侯者,为言来仕圣明朝”,运用诸葛亮的典故,“若见贤如武侯者”表达对友人能发现贤才的期许,“为言来仕圣明朝”则进一步表明希望友人能为朝廷招揽贤才,升华了诗歌的主题,从个人离别之情拓展到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