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ùn
liú
jǐng
wén
dēng
zhèng
wáng
tái
jiàn
shǒu
èr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1
jiù
shí
liú
zhèng
qiáo
cuì
wáng
chéng
tóu
bái
jiàn
shū
yóu
yǎn
míng
píng
yuán
qiū
shù
shā
zhōng
shēng
guī
yàn
nán
fēi
jìn
yīn
qíng

译文

当年的刘子政,在邺王城过得十分憔悴。他拿着笔时头发已经花白,但看到书籍时眼睛依然明亮有神。平原上秋天的树木呈现出萧瑟的色泽,沙麓山传来傍晚的钟声。南飞的大雁都已归尽,没有办法把这份情感寄托出去。

逐句剖析

"旧时刘子政":当年的刘子政,

# 旧时:以往,往昔。

"憔悴邺王城":在邺王城过得十分憔悴。

"把笔已头白":他拿着笔时头发已经花白,

"见书犹眼明":但看到书籍时眼睛依然明亮有神。

"平原秋树色":平原上秋天的树木呈现出萧瑟的色泽,

"沙麓暮钟声":沙麓山传来傍晚的钟声。

# 暮:傍晚。

"归雁南飞尽":南飞的大雁都已归尽,

"无因寄此情":没有办法把这份情感寄托出去。

# 因:办法,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韵刘景文登郑王台见思五首(其二)》是北宋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次韵”形式回应友人刘景文,借东汉刘向(字子政)典故喻友人境遇,首联“憔悴邺王城”“把笔头白”等细节刻画其历经沧桑仍勤学不辍的形象,颔联“见书犹眼明”凸显精神坚守。颔联转写秋日平原树色与沙麓暮钟的苍茫之景,以景衬情,烘托孤寂氛围。尾联“归雁南飞尽”暗喻音讯难通,“无因寄此情”直抒胸臆,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牵挂。全诗语言凝练,通过典故运用、今昔对比及情景交融的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的风格与唐诗相近,创作时间大约在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当时黄庭坚在山东德州德平镇担任官职,他的朋友刘景文住在河南安阳(古称相州邺县)。刘景文登上当地的邺王台写了一首诗寄给黄庭坚,黄庭坚便写了这诗作为回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人诗。此诗描写了秋日萧瑟的树色、暮色中的钟声与南飞的归雁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刘景文白头勤学却漂泊憔悴的深切挂念,以及时光流逝、音书难寄的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平原秋树色,沙麓暮钟声”,运用了情景交融,诗句描绘了平原上秋日树木的色彩,以及沙麓间傍晚寺庙的钟声,将秋日平原的景致与暮钟的声响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氛围,表达了对秋日傍晚自然风光的欣赏与内心的平和之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旧时刘子政,憔悴邺王城”以历史人物刘向(字子政)起笔,借古喻今,暗喻友人刘景文(或诗人自身)如昔日才学之士般流落荒凉的邺王城(今河北临漳,曹魏旧都),如今容颜憔悴。刘向是西汉著名学者,此处用典既点出人物的儒雅身份,又通过“憔悴”二字勾勒出其境遇的落魄,为全诗奠定苍凉基调。颔联“把笔已头白,见书犹眼明”聚焦人物细节:虽白发苍苍仍执笔写作,视力虽衰却对书籍保持敏锐。“头白”与“眼明”形成对比,突出人物虽历经岁月磨蚀(白发象征年华老去、仕途坎坷),但对学问的热忱未减(眼明暗喻精神不衰)。此联通过动作与神态的刻画,塑造了一位坚守文心的老者形象,语言质朴却意蕴深厚。颈联“平原秋树色,沙麓暮钟声”转写登台所见之景:平原上秋树凋零显萧瑟,远处沙麓山传来黄昏的钟声。前句以“秋树色”渲染季节的衰败与环境的空旷,后句借“暮钟声”增添时空的苍茫感,钟声悠远,既点明黄昏时分,又以声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景物描写虚实相生,视觉(树色)与听觉(钟声)结合,深化了前文人物“憔悴”的背景氛围。尾联“归雁南飞尽,无因寄此情”收束于眼前之景:南飞的大雁已全部消失在天际,诗人因而无法借雁传书寄托愁思。“归雁”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传情意象(常代指书信或思念),此处“南飞尽”意味着连这一寄托途径也断绝,凸显出怀人之情的深沉与无奈。“无因”二字直白道出阻隔之绝对,将无法传递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九日对菊有怀粹老在河上四首其一》

下一篇:宋·黄庭坚《次韵谢借观五老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