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边杨柳曲尘丝":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
# 曲尘丝:指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尘:一作“烟”。
"立马烦君折一枝":我停马驻步,请您烦劳折取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这份情意,
# 惜:怜惜。
"殷勤更向手中吹":它格外殷勤地吹拂着我手中的柳枝。
# 手中:指手中柳条。,向:一作“肯”。,殷勤:深情。
中唐诗人
杨巨源(755~833?),唐代诗人。字景山,河中(今山西永济西)人。贞元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历秘书郎等职,后任凤翔少尹,穆宗时复召为国子司业,后以年七十自请退归,授河中少尹,食禄终身。他耽于吟咏,作诗格律工致,风调流美,颔颈二联,时见佳句,即便应酬之作,也刻意求新。代表作品有《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十首》《崔娘诗》。著有《杨少尹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诗歌描绘了折柳惜别的情景,前两句以比喻点明送别时间,表达不舍,后两句借春风喻情,含蓄展现行者与送者间的真挚友谊,全诗意境优美,措辞婉曲,韵味独特。
2. 写作手法
拟人:“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赋予春风人的情感与动作。春风被描绘为“最相惜”,以“殷勤”之态吹拂折下的柳枝,仿佛对离人满怀怜惜,借春风的多情形象,含蓄传递出送者对行者的不舍深情,让无形的离愁别绪化作可感知的温柔举动,使情感表达更生动细腻。比喻:以春风喻送者、柳枝喻行者,后两句中,行者将自己比作被折的柳枝,送者如同深情的春风,即便柳枝离根,春风仍殷勤吹拂。这一比喻巧妙勾连折柳送别的场景,既贴合“折一枝”的动作,又通过春风与柳枝的关系,生动展现送者与行者间牵挂不舍的情谊,构思新颖且贴切自然。
3. 分段赏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是诗的前两句,描绘送别场景。首句点明地点为水边(暗指长安灞水之畔),以“曲尘丝”喻初春杨柳低垂的嫩黄枝条,色彩鲜明且具质感,勾勒出杨柳依依的送别环境;次句“立马烦君折一枝”直击离别的核心动作,行者驻马请求送者折柳,“烦君”二字既见礼貌,又含不舍,短短七字将送别的动作、人物的互动与离别的氛围融为一体,宛如一幅动态的“灞陵送别图”,为后文情感抒发奠定基础。“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是诗的后两句,以拟人化手法深化情感。诗人从柳枝视角出发,赋予春风以人的“相惜”之情,即便柳枝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仍“殷勤”吹拂,仿佛在抚慰离别的伤痛。此句看似写春风与柳枝的亲昵,实则是行者借柳枝自喻,将送行者比作春风——柳枝离根恰似行人离别,而送行者的关怀如春风般温暖绵长。“最相惜”“殷勤”等词,以细腻的笔触将抽象的惜别之情转化为可感知的物象互动,巧妙以春风与柳枝的关系隐喻送者与行者的深情,构思新颖独特,既呼应前句折柳的传统意象,又通过拟人化的想象拓展了诗歌的情感维度,使离别的哀愁中蕴含着温暖的慰藉。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行者视角展开,其眼中春风拂柳的“相惜”“殷勤”之态,恰似送行友人。这种动情的联想与幻觉,将情感渗透于物象,使无情之物化作有情。此手法常见于中国古典诗歌,如唐元稹“三日春风已有情,拂人头面稍怜轻”、宋刘攽“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均为“物色带情”(《文镜秘府论·南·论文意》)。它非一般拟人化,而是让主观情感融入物的自然形态,保持客观形象以达物我同一。末两句耐人寻味,正因其巧妙运用比喻与物色带情的艺术手法,此乃诗之成功所在。
# 《复斋漫录》:予读唐杨巨源“江边杨柳曲尘丝”之句,不知所本。后读刘梦得《杨柳枝》词云;“风阀轻遮翡翠帏,龙池遥望曲尘丝。御沟春水相辉映,狂杀长安年少儿。”乃知巨源取此。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唐人柳诗“水边杨柳曲尘丝……”,朱文公每喜诵之,取其兴也。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唐孟庄曰:遇物生情,才得作绝三昧。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唐云:柳如烟丝,折以赠别,而春风吹拂,更是有情:此就题翻意法。吴云:言春风之不忍于柳,以见离别之苦。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徐士俊:他人说风妒花,此翻说风惜花。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
# 王闿运:因景造情,婉而多致。
清王闿运《湘绮楼说诗》
# 宋谢枋得评曰:“杨柳已折,生意何在,春风披拂如有殷勤爱惜之心焉,此无情似有情也。仁人君子常以天地生物之心为心,兴哀于无用之地,垂德于不报之所,与春风吹断柳何异!”按谢氏此评,于诗人用意推阐至极,读诗中三四句,确有寓意。谢氏以比仁人君子应物之心,虽不免过高,然亦题中所有之义也。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上一篇:唐·李商隐《马嵬二首》
下一篇:唐·李白《结客少年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