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ài
shàng
èr
shǒu
èr

朝代:唐作者:戴叔伦浏览量:1
hàn
jiā
jīng
zhì
mǎn
yīn
shān
qiǎn
ér
huán
yuàn
shēn
cháng
bào
guó
shēng
mén
guān

译文

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逐句剖析

"汉家旌帜满阴山":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

# 阴山:西起河套,东抵小兴安岭,横跨今内蒙古,在汉代是北方的天然屏障。,旌帜:旌旗。旌:古代的一种旗子,旗杆顶上用五色羽毛做装饰。,汉家:借指唐朝。

"不遣胡儿匹马还":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 匹马还:春秋时,晋全歼秦军于崤山,“匹马只轮无反者”(《春秋公羊传》)。这里借用此典。匹马:一匹马。后常指单身一人。,胡儿: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的通称,汉以后也泛指外国人。这里指吐蕃、回纥士兵。,不遣:不使,不让。

"愿得此身长报国":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

# 长:终生。,得:能。

"何须生入玉门关":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 何须生入玉门关:《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投笔从戎,在西域三十一年,立下了大功。年老思归,上疏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示决不贪生而还。生入,活着归来。玉门关,古关名,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这里泛指边塞。生:活着。入: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塞上曲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热情歌颂了戍边将士抵御外敌、守护疆土的英勇行为,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将士们以身许国的壮志情怀。开篇前两句,满含崇敬之意,对边防将士们抗敌守土的行动给予了热烈赞扬;后两句则聚焦个体,生动刻画了唐军将士们坚定的誓言与决心。整首诗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豪迈且深沉的爱国热情,格调激昂向上,气魄雄浑壮阔,营造出大气磅礴的诗境。诗中用典巧妙,不着痕迹,自然而质朴,与那真挚炽热的爱国情感完美融合,交相辉映,尽显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字次公;一说名融,字叔伦。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人。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等职。戴叔伦师从萧颖士,以文辞著称,作诗擅长五言律、绝。其五律长于言情,佳作颇多。《除夜宿石头驿》“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一联,被胡应麟《诗薮》许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虽“体格不越中格”(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尚未臻大家之境,但在盛唐向中唐的转折演变之际颇有意义。代表作品有《江乡逢故人偶集》《关山月》《女耕田行》等。著有《戴叔伦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春天之后,戴叔伦身处长安期间创作而成。自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国力急剧衰退。边疆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察觉到可乘之机,于是频繁挑起对唐朝的入侵战火。这一系列侵略行径,给百姓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沉重灾难。到了中唐时期,也就是代宗与德宗在位阶段,这种侵扰活动愈发猖獗。正因如此,众多心怀壮志的仁人志士纷纷主张全力痛击侵略者,以死报效国家。而这组诗,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诗中展现了汉军军威,旗帜飘扬在阴山,表明要坚决抵御外敌,不让胡儿有一匹马逃脱。后两句直接表达战士们甘愿终身报国,不图活着回到玉门关的决心,体现了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爱国精神,营造出豪迈壮烈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用典:“何须生入玉门关”化用了班超的典故。班超久在西域,年老思归,曾上疏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里反用其意,表明战士们为了报国,甘愿战死沙场,不图生还,更加突出了将士们以身许国、义无反顾的高尚情怀和爱国精神。直抒胸臆:“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直接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一生报效国家的愿望,毫不掩饰地抒发了内心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满含热忱地赞颂了边防将士奋勇抗敌、坚守国土的英勇之举。首句起笔便气势非凡,寥寥数字,将唐军的磅礴声势展露无遗。“汉家旌帜”,精准描绘出唐军队伍严整有序,军旗猎猎飘扬,将士们斗志昂扬的景象。有如此精锐之师戍守边疆,抵御外敌,胜利自然在握。“满阴山”三字,不仅点明战事发生之地,更生动展现出唐军漫山遍野,如汹涌浪潮般锐不可当的态势。正是凭借这般优势,唐军方能立下消灭一切来犯之敌的坚定决心,喊出“不遣胡儿匹马还”这般豪迈有力的誓言。阴山作为唐代西北边防的关键要地,王昌龄曾在诗中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同样表达了祖国边境不容侵略者踏入半步的坚决态度。一旦有敌人胆敢来犯,唐军必将让其有来无回。面对狡黠且强悍的敌人,若放其一马,日后必定会遭受他们频繁侵扰,遗患无穷。古代便有“匹马只轮无反者”的经典战役,这两句从宏观视角展现了唐军戍边御敌的战斗场景,旨在彰显将士们无畏的英雄气概。​诗的后两句“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从个体视角出发,着重刻画了唐军将士的铮铮誓言与坚定决心。“愿得此身长报国”,这句质朴却有力的话语,是每一位戍边将士心底最炽热情感的自然流露。其中的“长”字极具神韵,将将士们对祖国矢志不渝的忠诚之心刻画得淋漓尽致。正因为怀揣着这份赤诚的爱国之心,将士们才会斩钉截铁地喊出“何须生入玉门关”这一震撼人心的豪言壮语。“何须生入玉门关”巧用东汉名将班超的典故。班超一生投身军旅,屡立战功,稳固了汉王朝在西域的统治,护佑了当地各族百姓。晚年时,他上书朝廷请求归乡,曾言“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而在此诗中,诗人反用其义,并非贬低班超,而是借此巧妙地抒发了将士们甘愿慷慨赴死、立志报效国家的坚定信念,是对典故的精妙活用。这两句诗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等众多爱国诗句异曲同工,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戍边将士们的豪迈气魄与自我牺牲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写出了边疆将士不惜以身殉国,义无反顾的气概,豪壮中已含衰飒。

不详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

# 戴叔伦还有新乐府《塞上曲》反映将士反击匈奴贵族入侵的胜利和守卫边疆、舍身取义的昂扬斗志:“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之情,气冲霄汉:“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余。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这是为时为事、借古讽今之作,通过汉武帝错误估计形势,不听娄敬劝阻,导致军事失利,被迫以公主和亲的史事,隐讽德宗决策失误,重蹈历史覆辙,不得不将咸安公主嫁给回纥可汗的耻辱之举。报国之志与伤今之情融为一体,也是颇富时代色彩的佳构,闪耀着强烈的现实精神。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钟优民《新乐府诗派研究》

# 首句写军容之盛大,次句写斗志之昂扬,反映了广大将士的决心:如果敌人敢来进犯,就要把他们彻底、干净地加以消灭。语言十分豪壮,激动人心。后两句以东汉时代一位著名人物班超来和诗中所歌颂的忠勇将士做比较。班超发愤要为统一祖国的事业做出贡献,投笔从戎,在西域工作数十年,深得各族人民的敬爱,立下了丰功伟绩。他晚年因为年老思乡,曾经上书朝廷,希望“生入玉门关”。当然,这也是人情之常,并无损于这位历史人物的形象。但此诗反用其意,显示了将士们为了崇高的事业,而不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甚至连“生入玉门关”都可以无须,这种忘我的精神就更加突出了。

古典文学研究家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温庭筠《河传·湖上》

下一篇:唐·白居易《池上二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