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ān
lán
táng
èr

朝代:宋作者:李新浏览量:2
líng
wén
shū
shǎo
xiū
jiāng
shuǐ
hùn
qīng
móu
cóng
tiān
qūn
xún
zuò
fàng
xiān
chá
zài
liú
yǎn
suí
qiān
pài
zhuǎn
shēn
yuán
bìng
ōu
qiāng
shuí
tōng
sān
mèi
xìn
shì
rén
jiān
wàn
chóu

译文

在铃阁处理文书的工作得以稍作休息,所以让湖水来润泽自己清澈的眼睛。仿佛像在天姥山那样悠然地徘徊而坐,就好像放任仙筏自在漂流。自己有敏锐的眼光,不会随着众多水流而转变方向,自己的身体本来就像一滴浮沫在水中漂浮。不知是谁在挥毫泼墨,领悟到了其中的真谛,相信这确实是人间万种法则的同类。

逐句剖析

"铃阁文书得少休":在铃阁处理文书的工作得以稍作休息,

"故将湖水慁清眸":所以让湖水来润泽自己清澈的眼睛。

"似从天姥逡巡坐":仿佛像在天姥山那样悠然地徘徊而坐,

"拟放仙槎自在流":就好像放任仙筏自在漂流。

"具眼不随千派转":自己有敏锐的眼光,不会随着众多水流而转变方向,

"此身元并一沤浮":自己的身体本来就像一滴浮沫在水中漂浮。

"羌谁戏墨通三昧":不知是谁在挥毫泼墨,领悟到了其中的真谛,

"信是人间万法俦":相信这确实是人间万种法则的同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观澜堂(其二)》是宋代李新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观景抒怀题材。诗描绘诗人在铃阁处理文书后稍得闲暇,来到观澜堂以湖水养眼。他感觉仿佛置身于天姥山悠然而坐,又想放任仙槎自在漂流。诗人认为要有不随波逐流的眼光,意识到自身如同水中泡沫般渺小。最后感慨不知谁能得书画三昧,相信人间万物皆有其独特规律。整首诗借观景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词人

李新(1062~1125?),北宋词人。字元应,自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哲宗元祐三年进士,曾因上书夺官谪居,后赦还。《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气格开朗,无南渡后啁哳之音”,如《折杨柳》清新流畅,构思新奇。其文则“序记诸篇,忽排忽散,虽似不合格,而他作亦多俊迈可通”。著有《跨鳌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铃阁文书得少休,故将湖水慁清眸”先交代背景。诗人身处官署(铃阁),处理完文书事务后稍得空闲,于是特意将目光投向湖水,让清澈的湖光映入眼帘。“得少休”写出公务间隙的轻松,“故将”二字则透露出诗人对湖景的期待与珍视,仿佛是特意为自己寻得的一桩乐事。颔联“似从天姥逡巡坐,拟放仙槎自在流”展开想象。诗人看湖水时,恍惚间觉得自己像是坐在了著名的仙山天姥山前,天姥山本就以奇绝著称,这里用它的神秘烘托湖景的奇幻;又说这湖水像是要放出一条自在漂浮的仙筏(仙槎),顺着水流任意游走。“逡巡”写停留的从容,“自在流”写水势的舒缓,两句将现实的湖景与神话意象结合,画面变得灵动而富有仙气。颈联“具眼不随千派转,此身元并一沤浮”转向哲理思考。“具眼”指有洞察力的眼睛,诗人说自己的目光不会被千万道水流(千派)的动向牵着走;再看自身,不过像水面上的一个小水泡(一沤)般随波起伏。“不随千派转”体现超然物外的清醒,“并一沤浮”则以微小的水泡自喻,暗含对世俗纷扰的淡泊,两句由景及心,传递出豁达的人生态度。尾联“羌谁戏墨通三昧,信是人间万法俦”收束全诗,升华主题。“羌谁”是感叹词,诗人仿佛在问:是谁用如椽大笔(戏墨)画出了这湖光?原来这自然的妙笔早已通晓天地至理(三昧);而这湖景,也确实与世间万物的规律(万法)相通。这里将湖景比作艺术杰作,又赋予其哲学意味,认为自然本身就是最精妙的“作品”,蕴含着宇宙运行的真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沈蔚《满庭芳·疏木藏钟》

下一篇:宋·李新《观澜堂(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