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顶如故人":九顶山如同故人,
"要见或可期":想要相见或许还有机会。
"下有瓜字江":山下有条瓜字江,
"一别长相思":分别后总引发悠长思念。
"作客殊不恶":作客他乡倒也不坏,
"何苦独念兹":何必独自苦苦挂念这里。
"吾宗此登临":我们宗族这次登临,
"未觉鸟道危":竟未觉山路险峻如鸟道。
"白云缭篮舆":白云缭绕着竹轿,
"一线归路迷":一条归途隐约难辨。
"且裁半隐衣":且裁剪半隐的衣衫,
"令与蜡屐宜":好与木屐相配。
"吐雾隔凡俗":山间雾气隔开尘世喧嚣,
"胜游那许追":这般胜景哪能轻易追攀。
"我亦癯仙流":我也是清瘦的仙人一类,
"讵堪逋客随":怎堪与逃世之人相随。
"江山自美女":江山本如绝色佳人,
"生憎铅黛施":却厌恶人工妆点。
"遐瞩岂厌意":远望风景总看不够,
"所遇亦复奇":所遇景致都新奇非常。
"峨峨青蝉冠":高耸的青蝉冠,
"嫋嫋紫金覉":袅袅的紫金马饰。
"问公是中乐":问您在此间可曾得乐,
"鼠辈保与知":鼠辈岂能知晓。
"渠爱钱神论":您爱读《钱神论》,
"公有山行诗":我有山行诗篇。
北宋词人
李新(1062~1125?),北宋词人。字元应,自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哲宗元祐三年进士,曾因上书夺官谪居,后赦还。《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气格开朗,无南渡后啁哳之音”,如《折杨柳》清新流畅,构思新奇。其文则“序记诸篇,忽排忽散,虽似不合格,而他作亦多俊迈可通”。著有《跨鳌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九顶如故人,要见或可期”两句将九顶山比作故人,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九顶山的深厚情感,仿佛与老友相见般充满期待,赋予九顶山以亲切之感,奠定了诗歌对山水眷恋的情感基调。“下有瓜字江,一别长相思”两句点明九顶山下有瓜字江,诗人直言与瓜字江分别后便长久思念,直接抒发了对瓜字江的相思之情,简单直白的表述,却饱含深情,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对那方江水的牵挂。“作客殊不恶,何苦独念兹”两句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先表明作客他乡也并非不好,而后又追问自己为何偏偏如此思念瓜字江,在自我矛盾与思索中,进一步强化了对瓜字江的思念之情,引发读者共鸣。“吾宗此登临,未觉鸟道危”两句描述诗人与宗人一同登山,“未觉鸟道危”突出他们登山时的无畏与专注,展现出一种勇敢探索的精神,也为后文描写登山所见之景做铺垫。“白云缭篮舆,一线归路迷”两句描绘了白云缭绕在篮舆周围,归途如一线般模糊难辨的景象。“缭”字生动地写出白云环绕的动态感,“迷”字则渲染出山路的幽邃、归途的迷茫,营造出一种朦胧、神秘的氛围,凸显出登山环境的独特与奇妙。“且裁半隐衣,令与蜡屐宜”两句诗人表示要裁剪半隐之衣,使其与蜡屐相适配,这一行为暗示诗人想要融入山水,过上隐逸生活的愿望,从侧面反映出他对世俗之外生活的向往。“吐雾隔凡俗,胜游那许追”两句写出山中雾气弥漫,仿佛隔开了凡俗世界,此次的游览之胜景难以再追寻。“吐雾隔凡俗”赋予雾以主动性,强调了山水间超凡脱俗的意境,“胜游那许追”则流露出对此次游览的珍视与对美好体验难以复得的感慨。“我亦癯仙流,讵堪逋客随”两句诗人以“癯仙流”自比,表明自己是清瘦如仙的一类人,难以与那些逃亡的客人相随,体现出诗人对自身品格的坚守和对世俗之人的疏离,塑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江山自美女,生憎铅黛施”两句将江山比作美女,直言厌恶给江山加上人工修饰,运用比喻手法,鲜明地表达出诗人对自然山水本真之美的推崇,倡导欣赏自然不加雕琢的原始之美。“遐瞩岂厌意,所遇亦复奇”两句写出诗人极目远眺,兴致盎然,并未感到厌烦,所遇到的景色都十分奇特。“岂厌意”突出诗人对山水景色的喜爱,“亦复奇”强调景色的独特魅力,展现出诗人在游览中的愉悦感受。“峨峨青蝉冠,袅袅紫金羁”两句描写了高峻的青蝉冠和轻柔的紫金羁,以华丽的服饰配饰意象,与前文的山水隐逸形成对比,或许是暗示世俗的富贵繁华,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问公是中乐,鼠辈何与知”两句通过设问,表达诗人在山水之乐中的自得,同时认为那些“鼠辈”无法理解这种快乐,鲜明地表现出诗人与世俗之人在精神追求上的差异,突出诗人对自身志趣的肯定。“渠爱钱神论,公有山行诗”两句将他人喜爱《钱神论》追求钱财,与自己拥有山行之诗热爱山水进行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与世俗之人价值取向的不同,彰显出诗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和对山水诗意生活的执着追求。
上一篇:宋·释心月《偈颂一百五十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