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ài

朝代:宋作者:李新浏览量:3
céng
jīng
sài
jiān
wàn
kòng
cháng
guān
biān
jiù
fēng
zhàn
xián
shù
lóu
xuān
jiǎo
qiāng
yuàn
kōng
shān
yīng
shēng
píng
jiǔ
chē
shū
hùn
mán

译文

曾经在古老的边塞之间,万里之遥控制着重要的关隘。战鼓在阳光下闲置生锈,战马在风中嘶鸣却无事可做。黄昏时,戍楼上响起喧闹的号角声,羌笛的声音在空旷的山间回荡,充满哀怨。应该庆贺这长久的太平盛世,天下车轨统一、文字相通,边疆与中原融为一体。

逐句剖析

"曾经古塞间":曾经在古老的边塞之间,

"万里控长关":万里之遥控制着重要的关隘。

"卧日边鼙旧":战鼓在阳光下闲置生锈,

"嘶风战马闲":战马在风中嘶鸣却无事可做。

"戍楼喧暮角":黄昏时,戍楼上响起喧闹的号角声,

"羌笛怨空山":羌笛的声音在空旷的山间回荡,充满哀怨。

"应贺升平久":应该庆贺这长久的太平盛世,

"车书混八蛮":天下车轨统一、文字相通,边疆与中原融为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塞》是北宋李新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收录于诗集《跨鳌集》。此诗以古塞为题材,描绘了古塞的雄浑景象与历史沧桑。首联点明古塞位置,突出其地势险要、控扼万里的战略地位。颔联通过“卧日边鼙旧”与“嘶风战马閒”的对比,昔日战鼓与如今闲马,凸显岁月变迁、战争不再。颈联“戍楼喧暮角,羌笛怨空山”,以戍楼暮角与羌笛哀怨之声,渲染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古塞的荒凉。尾联笔锋一转,由眼前的荒凉之景联想到当下的升平盛世,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颂扬,展现了南宋时期对和平的向往与边疆治理的关切。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运用对比、借景抒情等手法,将古塞的历史与现实巧妙融合,展现出诗人独特的艺术匠心与深沉的家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词人

李新(1062~1125?),北宋词人。字元应,自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哲宗元祐三年进士,曾因上书夺官谪居,后赦还。《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气格开朗,无南渡后啁哳之音”,如《折杨柳》清新流畅,构思新奇。其文则“序记诸篇,忽排忽散,虽似不合格,而他作亦多俊迈可通”。著有《跨鳌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曾经古塞间,万里控长关。”此两句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古塞的格局。“曾经”点明古塞的过往状态,“万里”则极写关隘的广阔与重要,凸显出古塞在军事上的关键地位,两句通过对古塞范围和功能的直接描述,展现出其昔日的雄浑气势。颔联“卧日边鼙旧,嘶风战马闲。”这里描绘了边塞的具体景象。“鼙旧”点出战鼓已显陈旧,“战马闲”则写出战马在风中嘶鸣却无征战之事,一“旧”一“闲”形成对比,昔日用于征战的鼓与马,如今状态已变,暗含边塞局势的转变,通过对器物和动物状态的刻画,传递出一种不同于往昔的氛围。颈联“戍楼喧暮角,羌笛怨空山。”此两句聚焦于边塞的声音。“暮角”在戍楼响起,声音喧闹;羌笛的曲调在空山中回荡,带着哀怨之感。以“喧”写号角的嘹亮,以“怨”写羌笛的凄切,通过听觉上的对比,展现出边塞场景中不同声音带来的复杂情绪,借声音的特点烘托环境氛围。尾联“应贺升平久,车书混八蛮。”最后两句转向对当前局势的感慨。“应贺”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态度,“升平久”点出太平日子的长久,“车书混八蛮”则以“车书”代指文化制度,写出国家统一、各民族相融的景象。这里运用借代的手法,以具体事物代指抽象的制度与融合状态,收束全诗,点明对太平盛世的赞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与义《病骨》

下一篇:宋·无名氏《长相思·燕成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