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遗迹此空存":六朝的遗迹如今空自留存,
# 六朝遗迹:指建康为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代帝王都。
"城压沧波到海门":城墙俯瞰沧海,一直延伸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万里江山涌入醉眼之中,
"九秋天地入吟魂":深秋的天地融入我的诗魂。
"于今玉树悲歌起":如今《玉树后庭花》的悲歌再次响起,
# 玉树悲歌:指《玉树后庭花》乐曲。南朝陈后主陈叔宝制此艳曲,日夜与宠姬酣歌畅饮。兵临城下,仍歌舞不辍终国破被俘。此句承唐杜牧《泊秦淮》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当日黄旗王气昏":当年黄旗王气早已昏暗消沉。
# 黄旗王气昏:言陈王朝气数已尽。
"人事不同风物在":人事变迁,唯有风物依旧存在,
"怅然犹得对方樽":我怅然若失,仍能面对酒杯独饮。
# 方樽:亦作“芳尊”或“芳罇”,指精致的酒器,亦借指美酒。
北宋宰相
王珪(1019~1085),北宋大臣。字禹玉,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进士,高中榜眼。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神宗熙宁三年,拜参知政事。九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哲宗时,封岐国公。卒赠太师,谥文。王珪以文学进用,受同僚共同推崇赞许。其文章气魄宏大华丽,自成一家。朝廷重大的典制策令,多出自于他之手。著有《华阳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游赏心亭》是北宋文学家王珪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此诗通过对赏心亭周围景色的描写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王朝更迭、物是人非的沧桑变迁之感,同时也蕴含着对统治者不以前车为鉴的忧虑之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城压沧波到海门”中“压”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城”赋予了人的动作,仿佛城有意识地压制着沧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城墙的雄伟险峻以及江水的浩渺,营造出一种壮阔而又略带压抑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沉郁的基调。虚实结合:诗中“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是实写眼前所见之景,诗人登亭远眺,万里江山、九秋天地尽收眼底,景色壮阔。而“于今玉树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则是虚写,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历史上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以及东吴灭亡时的情景,通过虚实结合,将现实与历史相连,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拓宽了诗歌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触景生情:全诗紧扣“游赏心亭”这一主题,通过描写赏心亭周围的景色,如“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等,引发了诗人对六朝兴衰的感慨。看到如今的繁华不再,历史的沧桑变迁,诗人内心涌起对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惆怅,以及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如“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方樽”,借景抒情,情由景生,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化用:“于今玉树悲歌起”化用了陈后主创作的《玉树后庭花》这一典故,这首曲子被视为亡国之音。诗人借“玉树悲歌”,暗示当今统治者不应重蹈覆辙,要以史为鉴,否则也会落得如同六朝一样的灭亡命运。化用这一典故,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精炼,内涵更加丰富,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忧虑和感慨。
3. 分段赏析
此诗首联颇具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的意境。“六代豪繁春去也”,如今仅余残垣断壁,故国尽显萧条,人生的凄凉之感油然而生,涌上诗人心头。“压”字有压制之意,此句描绘城墙压制着海水,运用拟人手法,凸显出城墙的高大、坚固,以及海水的波涛汹涌。相较而言,刘诗“寂寞回”以正衬之法,显得更为深沉;而王诗“压沧波”用反衬,则稍欠沉稳。白居易读刘诗后便曾独具慧眼地评说:“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颔联堪称这首诗的精华所在。其一,写景气势恢宏,“万里”承接二句,从空间角度大笔勾勒出宏阔的境界,与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笔法颇为相近;“九秋”承接首句,从时间维度抒写历史的沧桑变迁。其二,“醉眼”与“吟魂”二词运用精妙,虚实相生,相得益彰。其三,“来”和“入”这两个动词锤炼到位,颇有杜甫“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那般炼字的功夫。其四,头两联相互回环照应,结构严谨。后半部分转而抒情、议论。颈联将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刘禹锡“金陵王气黯然收”以及许浑“玉树歌残王气终”等名句熔铸一炉,精心锤炼而成,既蕴含着历史的深沉感,又极具现实意义。尾联出句化用刘禹锡“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诗意,末句则刻画诗人低徊沉思,借酒浇愁的情景。这一结句带有杜甫“注目寒江依山阁”般的深沉感,余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王珪长期担任词臣之职,其诗文常如金玉珠玑般华美,时人称其为“至宝丹”。此篇作品以宏大的笔触描绘赏心亭的风光景物,由当下所见之景引发对前代历史教训的深沉思索,进而抒发自身的感慨、排遣内心的情怀。其视野开阔空阔,营造出的意境苍凉悲戚,所蕴含的感慨深沉厚重,与那些单纯追求辞藻华丽的作品有所不同。
# 诗首联写登赏心亭所见之景……“空”字满含感慨之意;“压”字写出了江城的险峻。此联前句是从时间上来写的,后句是从空间上来写的。颔联承首联继续写赏心亭所见景象……“来”、“入”两字写出了作者登赏心亭举目远望、视野开阔,但触景生情感慨弥深。颈、尾两联写情并抒发登临的感慨。作者写出这情景交融,金玉珠玑似的诗文,是作者观察入微与用典贴切自然的杰作。
现代中国甲骨文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元强《唐宋诗鉴赏辞典》
# 首联写赏心亭所在之建康的历史、地理位置,颔联写肃杀空阔的江天景色,腹联写王朝更迭的历史悲剧,尾联写抚今追昔的悲慨。全诗从高处着眼、大处着笔,意境苍凉,情感浑厚,颇见出历史的厚重感。
现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林东海《中国古代诗歌精华》
上一篇:宋·苏洵《心术》
下一篇:宋·姜夔《琵琶仙·双桨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