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乡访古事悠悠":金陵繁华多少事,都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笔,
# 悠悠:悠久。
"独上江城满目秋":我独自登上了江城的高处,只见满目萧然,凄清寒凉。
# 江城:金陵临江,故称江城。
"一鸟带烟来别渚":一只飞鸟飞过,身后一缕细烟飘散在江边,
# 渚:水中小块陆地。
"数帆和雨下归舟":几片帆船在风雨中向下游飘去,可是游子的归舟。
# 下归舟:归舟顺流而下。
"萧萧暮吹惊红叶":晚风吹来,红叶萧萧作响,
# 暮吹:傍晚的风。,萧萧:风声。
"惨惨寒云压旧楼":寒云惨淡,沉沉的压着旧楼。
# 旧楼:指古代宫殿。,惨惨:寒云低垂,显得阴沉、凄惨。
"故国凄凉谁与问":故国亡去,失去故园的凄凉有谁知道,
# 与问:过问。,故国:古代都城。
"人心无复更风流":心怎么还能像以往一样,自在潇洒呢。
# 人心无复更风流:原校:方回《瀛奎律髓》载后一首,其题为《金陵怀古》,是首作《依韵和金陵怀古》;又评云:此诗原刊荆公集中,今以岐公集为正。
北宋宰相
王珪(1019~1085),北宋大臣。字禹玉,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进士,高中榜眼。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神宗熙宁三年,拜参知政事。九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哲宗时,封岐国公。卒赠太师,谥文。王珪以文学进用,受同僚共同推崇赞许。其文章气魄宏大华丽,自成一家。朝廷重大的典制策令,多出自于他之手。著有《华阳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金陵怀古》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王珪通过写“金陵秋景的萧瑟凄凉”,以精炼的意象组合和工整的律诗格律,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对现实国势的忧虑。
2. 分段赏析
开篇营造出孤寂萧索的抒情氛围。诗人踟蹰于江畔古城,试图以怀古排解乡愁,却发现往事如烟,唯有萧瑟秋景扑面而来。首联中“悠悠”的绵长思绪、“独上”的孤寂身影、“满目秋”的衰飒景象,不仅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更与尾联“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深沉的呼应。中间二联如四幅连缀的秋景图卷,以精妙的意象组合展现诗人眼中的金陵秋色:暮霭沉沉中,孤鸟栖于寂寥的沙渚;秋雨迷蒙处,零落的帆影驶向归程;萧瑟西风里,层林红叶纷飞飘散;阴云低压下,古城仿佛不堪重负。这四组意象虽物象各异,却都以素淡的笔墨共同勾勒出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世界。诗人更以“萧萧”摹风声之凄切,“惨惨”状云色之阴沉,“惊”字拟红叶飘零之态,“压”字写寒云密布之势,通过精准的炼字艺术,既描绘出秋景的萧瑟,又渗透着沉重的心绪。尾联以“故国凄凉”点睛,将眼前秋景升华为历史沉思。往昔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六朝古都,如今却无人问津;曾经激扬风流的壮志豪情,此刻也已消磨殆尽。“故国凄凉”与开篇“满目秋”遥相呼应,“谁与问”的诘问又与“独上”的孤寂暗自勾连,最终在“人心无复更风流”的深沉慨叹中,完成了从个人情感到时代忧思的艺术升华,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感悟。
3. 作品点评
《金陵怀古》以沉郁悲凉的格调,通过对金陵古城萧瑟秋景的描绘,寄寓了诗人深重的时代忧思。全诗展现的寥落气象,与昂扬奋发的盛唐风貌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北宋立国后的积贫积弱之势。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时期,虽在"富国"方面略见成效,但"强兵"之策却收效甚微。元丰年间(1081-1082)宋军两次对西夏作战均遭惨败,尤其是"永乐之败"丧师二十万,致使神宗皇帝"临朝痛悼,为之不食"。作为当朝左相的王珪,对此国势日颓的现状感触尤深。诗中"故国凄凉"之叹,表面是抒发吊古之思,实则暗含对当下国运的深切忧虑,堪称那个特定时代悲愁的曲折映照。这种将个人情怀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创作特点,正是北宋士大夫诗歌的典型特征。
# 仿佛许丁卯,纯是套头,不为雅咏。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
下一篇:宋·陆游《醉中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