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líng
huái
怀

朝代:宋作者:王珪浏览量:3
huái
怀
xiāng
fǎng
访
shì
yōu
yōu
shàng
jiāng
chéng
mǎn
qiū
niǎo
dài
yān
lái
bié
zhǔ
shù
fān
xià
guī
zhōu
xiāo
xiāo
chuī
jīng
hóng
cǎn
cǎn
hán
yún
jiù
lóu
guó
liáng
shuí
wèn
rén
xīn
gèng
fēng
liú

译文

金陵繁华多少事,都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笔,我独自登上了江城的高处,只见满目萧然,凄清寒凉。一只飞鸟飞过,身后一缕细烟飘散在江边,几片帆船在风雨中向下游飘去,可是游子的归舟。晚风吹来,红叶萧萧作响,寒云惨淡,沉沉的压着旧楼。故国亡去,失去故园的凄凉有谁知道,心怎么还能像以往一样,自在潇洒呢。

逐句剖析

"怀乡访古事悠悠":金陵繁华多少事,都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笔,

# 悠悠:悠久。

"独上江城满目秋":我独自登上了江城的高处,只见满目萧然,凄清寒凉。

# 江城:金陵临江,故称江城。

"一鸟带烟来别渚":一只飞鸟飞过,身后一缕细烟飘散在江边,

# 渚:水中小块陆地。

"数帆和雨下归舟":几片帆船在风雨中向下游飘去,可是游子的归舟。

# 下归舟:归舟顺流而下。

"萧萧暮吹惊红叶":晚风吹来,红叶萧萧作响,

# 暮吹:傍晚的风。,萧萧:风声。

"惨惨寒云压旧楼":寒云惨淡,沉沉的压着旧楼。

# 旧楼:指古代宫殿。,惨惨:寒云低垂,显得阴沉、凄惨。

"故国凄凉谁与问":故国亡去,失去故园的凄凉有谁知道,

# 与问:过问。,故国:古代都城。

"人心无复更风流":心怎么还能像以往一样,自在潇洒呢。

# 人心无复更风流:原校:方回《瀛奎律髓》载后一首,其题为《金陵怀古》,是首作《依韵和金陵怀古》;又评云:此诗原刊荆公集中,今以岐公集为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金陵怀古》是北宋诗人王珪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破题兼点明时间地点,并营造出孤寂凄凉的氛围;颔、颈两联描写眼观金陵秋景,分别写来渚孤鸟、淫雨归舟、秋风落叶、寒云旧楼,勾画出秋光的萧条;尾联是全诗秋景图的点睛之笔,反映出诗人的忧思。全诗以景入情,借古城兴衰寄寓深沉忧思,在工整的律诗形式中展现出悲凉沉郁的艺术魅力,体现了宋代怀古诗"以景写情,因景生慨"的典型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宰相

王珪(1019~1085),北宋大臣。字禹玉,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进士,高中榜眼。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神宗熙宁三年,拜参知政事。九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哲宗时,封岐国公。卒赠太师,谥文。王珪以文学进用,受同僚共同推崇赞许。其文章气魄宏大华丽,自成一家。朝廷重大的典制策令,多出自于他之手。著有《华阳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元丰年间(1081-1082),正值宋朝立国未久、国力衰微之际。当时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成效不彰,元丰四年至五年宋军与西夏交战接连失利,尤其是"永乐之败"丧师二十万,致使神宗皇帝"临朝痛悼、为之不食"。时任左相的王珪目睹国势日颓,对时局感触尤深,遂借《金陵怀古》一诗,以六朝故都的沧桑变迁为寄托,抒发对"故国凄凉"的深沉忧思。诗中萧瑟的秋景与破败的城楼,既是金陵往昔繁华的见证,更是诗人对当下国运的隐忧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金陵怀古》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王珪通过写“金陵秋景的萧瑟凄凉”,以精炼的意象组合和工整的律诗格律,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对现实国势的忧虑。

2. 分段赏析

开篇营造出孤寂萧索的抒情氛围。诗人踟蹰于江畔古城,试图以怀古排解乡愁,却发现往事如烟,唯有萧瑟秋景扑面而来。首联中“悠悠”的绵长思绪、“独上”的孤寂身影、“满目秋”的衰飒景象,不仅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更与尾联“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深沉的呼应。中间二联如四幅连缀的秋景图卷,以精妙的意象组合展现诗人眼中的金陵秋色:暮霭沉沉中,孤鸟栖于寂寥的沙渚;秋雨迷蒙处,零落的帆影驶向归程;萧瑟西风里,层林红叶纷飞飘散;阴云低压下,古城仿佛不堪重负。这四组意象虽物象各异,却都以素淡的笔墨共同勾勒出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世界。诗人更以“萧萧”摹风声之凄切,“惨惨”状云色之阴沉,“惊”字拟红叶飘零之态,“压”字写寒云密布之势,通过精准的炼字艺术,既描绘出秋景的萧瑟,又渗透着沉重的心绪。尾联以“故国凄凉”点睛,将眼前秋景升华为历史沉思。往昔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六朝古都,如今却无人问津;曾经激扬风流的壮志豪情,此刻也已消磨殆尽。“故国凄凉”与开篇“满目秋”遥相呼应,“谁与问”的诘问又与“独上”的孤寂暗自勾连,最终在“人心无复更风流”的深沉慨叹中,完成了从个人情感到时代忧思的艺术升华,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感悟。

3. 作品点评

《金陵怀古》以沉郁悲凉的格调,通过对金陵古城萧瑟秋景的描绘,寄寓了诗人深重的时代忧思。全诗展现的寥落气象,与昂扬奋发的盛唐风貌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北宋立国后的积贫积弱之势。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时期,虽在"富国"方面略见成效,但"强兵"之策却收效甚微。元丰年间(1081-1082)宋军两次对西夏作战均遭惨败,尤其是"永乐之败"丧师二十万,致使神宗皇帝"临朝痛悼,为之不食"。作为当朝左相的王珪,对此国势日颓的现状感触尤深。诗中"故国凄凉"之叹,表面是抒发吊古之思,实则暗含对当下国运的深切忧虑,堪称那个特定时代悲愁的曲折映照。这种将个人情怀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创作特点,正是北宋士大夫诗歌的典型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仿佛许丁卯,纯是套头,不为雅咏。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一剪梅·记得同烧此夜香》

下一篇:宋·陆游《醉中感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