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国浮家":以船为家漂泊水乡,
"渔村古隐":隐居渔村古地,
"浪游惯占花深":常年流连在繁花深处。
"犹记得、":还记得,
"琵琶半面":当年琵琶半掩,
"曾湿衫青":青衫曾沾湿泪痕。
"不道江空岁晚":谁料江面空阔暮年将至,
"桃叶渡、":在桃叶渡口,
"还叹飘零":仍自伤飘零。
"因乘兴":乘着兴致,
"醉梦醒时":醉意入梦,醒来,
"却是山阴":却发现自己身处山阴。
"投闲倦呼俦侣":闲居无事懒得召唤同伴,
"竟棹入芦花":独自划船隐入芦花丛,
"俗客难寻":俗世之人难以寻见。
"风渺渺、":风声渺远、
"云拖暮雪":暮色中白云似拖着残雪,
"独钓寒清":独自垂钓清冷江面。
"远溯流光万里":向远方追溯流逝的时光,
"浑错认、":恍惚错认、
"叶竹寰瀛":芦苇竹影当作浩瀚仙境。
"元来是、":原来这是、
"天上太乙真人":天界太乙真人的居所。
"赵主簿":赵主簿,
"姚江人也":是姚江人。
"风流蕴藉":他风度潇洒,
"放情花柳":富有才情,沉溺于花前柳下的生活,
"老之将至":如今年纪渐长,即将步入老年,
"况味凄然":心中不免生出凄凉之感。
"以其号孤篷":因为他号“孤篷”,
"嘱余赋之":嘱托我为他写一篇词。
宋元间词人、词论家
张炎(1248~1314?),宋末元初词人、词论家。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张炎精通音律,擅长审音拈韵,以词擅名,属婉约一派。早年多写优游生活,宋亡后多追怀往昔、抒写哀怨,尤长于咏物词。所作《南浦·春水》《解连环·孤雁》盛行一时,世称张春水、张孤雁。其深婉雅净、清丽舒朗的风格和琢字炼句、归于醇雅的语言,于唐宋诸家后独占一体。张炎又曾从事词学研究,对词的音律、技巧、风格,皆有论述。著有词集《山中白云》及论词专著《词源》。
1.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就描绘出一幅江湖隐士的生活图景。“水国浮家,渔村古隐,浪游惯占花深”,短短三句,用了三组意象。“浮家”和“古隐”,让人感觉到此人一生漂泊,身世坎坷;“浪游”与“花深”又展现出他不拘小节、潇洒风流的一面。“琵琶半面,曾湿衫青”,这里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把琵琶女泪湿青衫的那种悲戚,用来比喻自己人生的沧桑,仿佛在说“同是天涯沦落人”。“桃叶渡”用的是王献之的典故,把自己的飘零身世放到历史的背景中去,显得更加深沉。最后以“山阴”作结,“山阴”既代表会稽的山水美景,暗指王子猷雪夜访戴的魏晋风度。下片笔锋一转,“投闲倦呼俦侣”,写出了词人对尘世的厌倦,只想独自垂钓。“芦花”这个意象和上片的“渔村”相呼应,暗示了他隐逸的心志。“风渺渺、云拖暮雪”,描绘出一幅苍茫的天地景象,在这样的背景下,独钓的人就好像太乙真人一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结尾把人间的孤舟想象成仙界的灵槎,既符合他“孤篷”的称号,又用道家的超然态度化解了前面漂泊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