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ù
yīng
tái
jìn
·
·
zhōu
cǎo
chuāng
huà
jiù

朝代:宋作者:张炎浏览量:3
shuǐ
hén
shēn
huā
xìn
hàn
nán
shù
zhuǎn
shǒu
qīng
yīn
fāng
shì
dùn
zhī
duō
shǎo
xiāo
hún
lái
fēng
yóu
mèng
dào
duàn
hóng
liú
chù
zuì
cháng
nián
yǐng
kōng
shān
chóu
láng
lǎo
tián
huāng
xīn
shì
chí
huí
tīng
juān
guī
zhōng
jiù
shí
yīng

译文

水边的痕迹已深,花开的信息已到,汉水南岸的树木显得孤寂。转眼间绿荫浓密,繁花盛开却已凋零殆尽。不知经历了多少令人心碎的事,昨夜风雨交加。梦中又回到、那落花随水流逝的地方。心中最无依无靠。长年隐居在空山中,愁绪都融入了庾信的诗句。玉石已老,田园荒芜,心事早已随着岁月流逝。多少次听到杜鹃啼叫,不如归去。但终究已不像、当年那只学舌的鹦鹉。

逐句剖析

"水痕深":水边的痕迹已深,

"花信足":花开的信息已到,

"寂寞汉南树":汉水南岸的树木显得孤寂。

"转首青阴":转眼间绿荫浓密,

"芳事顿如许":繁花盛开却已凋零殆尽。

"不知多少消魂":不知经历了多少令人心碎的事,

"夜来风雨":昨夜风雨交加。

"犹梦到、":梦中又回到、

"断红流处":那落花随水流逝的地方。

"最无据":心中最无依无靠。

"长年息影空山":长年隐居在空山中,

# 息影:隐居。

"愁入庾郎句":愁绪都融入了庾信的诗句。

# 庾郎句:即庾信之愁。

"玉老田荒":玉石已老,田园荒芜,

"心事已迟暮":心事早已随着岁月流逝。

"几回听得啼鹃":多少次听到杜鹃啼叫,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终不似、":但终究已不像、

"旧时鹦鹉":当年那只学舌的鹦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祝英台近·与周草窗话旧》是宋末元初词人张炎创作的怀旧词作。此词上片以暮春意象起兴,通过“水痕深”“花信足”写时光流逝之迹,“汉南树”的寂寞暗喻故国凋零。下片转入身世之悲,“玉老田荒”与“心事迟暮”直抒沧桑之感,“啼鹃”“鹦鹉”的今昔对比强化了故园难归的怅惘。全词以冷笔写哀情,通过断红流水、空山息影等意象组合,构建出凄婉苍凉的意境。词中“不如归去”的呼唤与“终不似”的清醒自省形成张力,在时空交错的叙事中寄托了对故国风物的追怀与身世飘零的感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元间词人、词论家

张炎(1248~1314?),宋末元初词人、词论家。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张炎精通音律,擅长审音拈韵,以词擅名,属婉约一派。早年多写优游生活,宋亡后多追怀往昔、抒写哀怨,尤长于咏物词。所作《南浦·春水》《解连环·孤雁》盛行一时,世称张春水、张孤雁。其深婉雅净、清丽舒朗的风格和琢字炼句、归于醇雅的语言,于唐宋诸家后独占一体。张炎又曾从事词学研究,对词的音律、技巧、风格,皆有论述。著有词集《山中白云》及论词专著《词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水痕深,花信足,寂寞汉南树”:开篇以“水痕深”暗写春深水涨,又以“花信足”点明时节流转,而“汉南树”的“寂寞”实为词人自况。汉南典故暗含故国之思,树本无情却言寂寞,物我相映间投射出遗民漂泊的孤寂心境。“转首青阴,芳事顿如许”:春光骤逝的意象陡转,“青阴”与“芳事”形成色彩与生机的反差。“顿”字强化时光暴烈,暗喻南宋覆灭后繁华消散的仓促,以自然代谢隐喻家国巨变的不可逆。“不知多少消魂,夜来风雨。犹梦到、断红流处”:连用“消魂”“风雨”“断红”三重哀婉意象,构建凄迷梦境。“断红流处”化用上阳宫女红叶题诗典,将身世飘零与故人零落双重悲慨融于流水意象,虚实交织中透出对往昔的执念。“最无据。长年息影空山,愁入庾郎句”:“无据”直指精神无所依托,呼应庾信羁北的创作心境。以“空山”自喻遗世独立,“息影”暗含遁世之志,而“愁入诗句”则显词人将家国之痛转化为艺术表达的创作自觉。“玉老田荒,心事已迟暮”:“玉老田荒”双关自况,既指物质生活的凋敝(田荒),亦喻精神世界的荒芜(玉老)。结以“迟暮”收束,将个体生命衰老与时代衰亡并置,强化历史虚无感。“几回听得啼鹃,不如归去。终不似、旧时鹦鹉”:杜鹃啼归象征复国无望的绝望,而“旧时鹦鹉”以禽鸟对比,揭露自身沦为政治装饰品的屈辱。结句“终不似”的否定句式,在自嘲中迸发对人格尊严丧失的尖锐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道宁《偈六十九首其一》

下一篇:宋·张炎《南楼令·云冷未全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