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上青山":屋顶之上有青山。
"青未了、":青色绵延无尽、
"凌虚试一凭阑":我试着凌空凭栏远眺。
"乱峰叠嶂":群峰重叠攒聚,
"无限古色苍寒":漫溢着古雅苍凉的寒意。
"正喜云闲云又去":正欢喜云儿悠闲,它却又悄然飘走,
"片云未识我心闲":这片云啊,不懂我的心闲。
"对林峦":面对这重重林峦。
"底须谢屐":何必需要谢灵运的木屐,
"何用跻攀":何须费力求登攀。
"三十六梯眺远":三十六级阶梯上极目远眺,
"任半空笑语":任半空的笑语,
"飞落人间":飘落人间。
"赋笔吟笺":执笔赋诗,
"尘事竟不相关":尘俗之事终究与我无关。
"朝来自然气爽":清晨自然气爽神清,
"更好是秋屏宜晚看":更妙的是秋景屏风般,适合傍晚细观。
"蓬壶里":这方天地如蓬壶仙境,
"有天开图画":有天然绘就的图画,
"休唤边鸾":无需唤来边鸾(画师)描绘。
"千岩竞秀澄江之山":澄江的山峦,千岩竞秀,
"崒嵂清丽":山势高峻清奇,
"奔驶相触":奔涌相击,
"自北而东":自北转向东,
"由东而南":又由东延伸至南,
"笑人应接不暇":景象纷繁,令人目不暇接,
"其秀气之所钟欤":这难道不正是天地间灵秀之气汇聚的所在吗。
宋元间词人、词论家
张炎(1248~1314?),宋末元初词人、词论家。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张炎精通音律,擅长审音拈韵,以词擅名,属婉约一派。早年多写优游生活,宋亡后多追怀往昔、抒写哀怨,尤长于咏物词。所作《南浦·春水》《解连环·孤雁》盛行一时,世称张春水、张孤雁。其深婉雅净、清丽舒朗的风格和琢字炼句、归于醇雅的语言,于唐宋诸家后独占一体。张炎又曾从事词学研究,对词的音律、技巧、风格,皆有论述。著有词集《山中白云》及论词专著《词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隐逸山水题材的词。词作借山水景致抒发超然避世之情。全词融山水之景与隐逸心境,既现对自然本真的沉醉,亦暗藏遗民对故园的深切牵念与避世抉择。
2. 写作手法
用典:“蓬壶里,有天开图画,休唤边鸾”化用“蓬壶”神话与“边鸾”典故。“蓬壶”:典出古代神话,“蓬壶”为海上三仙山之一(又称“方壶”),是传说中仙境的象征。词中以“蓬壶里”喻指眼前的山水胜景如仙境般超凡脱俗,将实景升华为理想化的“仙境”,赋予景色空灵缥缈的美感,暗含对自然之美的极致赞叹。“边鸾”:边鸾是唐代著名画家,以擅画花鸟、山水著称,技艺高超,时人赞其“下笔有神”。词中“休唤边鸾”意为:眼前的景色如天然展开的图画,连边鸾这样的名画家也不必召唤,自然之美本就胜过人工描绘,无需借助画笔复刻。用边鸾的典故,以“画家难绘”反衬景色的天然绝妙,比直接赞美“景色很美”更含蓄有力,既突出了自然之美的不可复制,又借历史名人的知名度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屋上青山。青未了、凌虚试一凭栏”以近景起笔,青山绵延至视野尽头,词人凭栏远眺,开篇便将山水与观览者的视角绑定。“乱峰叠嶂,无限古色苍寒”以“乱”“叠”状山峦形态,用“古色苍寒”赋予山水历史厚重感,渲染清幽冷峻的氛围。“正喜云闲云又去,片云未识我心闲”以云的聚散不定反衬内心的恒定闲适,云的“不识”更显心境超脱于物外。末句“对林峦。底须谢屐,何用跻攀”直抒胸臆,面对眼前林峦,无需借谢灵运的木屐刻意登临,暗含对自然的自在亲近,不执着于外在形式的隐逸态度初显。下阕“三十六梯眺远,任半空笑语,飞落人间”转换视角,登高俯瞰时,山间笑语飘向尘世,而词人却与人间保持疏离。“赋笔吟笺,尘事竟不相关”点明创作与心境的关联,笔墨所及皆为山水,尘世俗务全然隔绝。“朝来自然气爽,更好是秋屏宜晚看”点出秋日晨晚的宜人景致,“秋屏”喻指山水如画,时间维度的拓展让山水之美更显丰富。结尾“蓬壶里,有天开图画,休唤边鸾”将眼前山水比作蓬莱仙境,以“休唤边鸾”(唐代画家,善画花鸟山水)的典故,强调自然之美本自天成,无需人工雕琢,既赞山水本真,亦暗寄遗民避世于自然、坚守精神家园的情怀。
上一篇:宋·陈人杰《沁园春·丁酉岁感事》
下一篇:宋·刘均国《梅花引·千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