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孤云":万里长空飘着孤零零的云朵,
# 孤云:作者自喻。
"清游渐远":我清寂地游荡着渐行渐远,
"故人何处":故人啊,如今要到哪里才能寻见?
"寒窗梦里":在寒冷的窗前进入梦乡,
"犹记经行旧时路":梦中依然记得曾经走过的旧日道路。
"连昌约略无多柳":连昌宫的杨柳大概已经所剩不多,
# 约略:大概,大约。,连昌:唐代行宫名,在河南宜阳县。这里借指南宋故宫。古时宫中多种植柳树,元稹有《连昌宫》词。
"第一是、":第一是,
"难听夜雨":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听着那淅淅沥沥的夜雨声。
"谩惊回凄悄":梦醒时分,无端地感到忧伤凄凉,
# 凄悄:凄凉哀伤。,谩:无端。一作漫。
"相看烛影":独自对着摇曳的烛影,
"拥衾谁语":裹着被子却无人可以倾诉心语。
# 衾:被子。
"张绪":张绪。
# 张绪:南齐吴郡人,字思曼。《艺文类聚·木部》载:“齐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武帝植于太昌云和殿前。常玩嗟之曰:‘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按张绪《南齐书》有传,少有文才,喜谈玄理,丰姿清雅。此处作者是借以自比。
"归何暮":为何迟迟不归来。
"半零落":已经半数零落,
"依依断桥鸥鹭":却仍然眷恋不舍。
"天涯倦旅":我像天涯倦客般漂泊不定,
"此时心事良苦":此时的心情实在是痛苦难言。
"只愁重洒西州泪":只害怕重返临安故地时,又会忍不住流下悲伤的泪水,
# 西州泪:指晋羊昙感旧兴悲哭悼舅谢安事。《晋书·谢安传》载:羊昙为谢安所器重。“安薨后,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尝因石头大醉,扶路唱乐,不觉至州门,痛哭而去。”西州,晋时扬州刺史官廨,因在台城之西,故名。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
"问杜曲、":试问杭州故居,
# 杜曲:唐代长安城南的名胜地区,此借指南宋故都杭州的繁庶之地。
"人家在否":人家是否还在原地。
"恐翠袖、":恐怕她穿着单薄的翠袖衣裳,
# 恐翠袖:杜甫《佳人》有“天寒脆袖薄,日幕倚修竹”句,写一为避乱世而幽居深谷的佳人。此处借用其意。
"正天寒":正当天寒地冻之时,
"犹倚梅花那树":还独自倚靠在那株梅花树下。
"孤游万竹山中":我独自一人在万竹山中游览,
# 万竹山:山名。《山中白云词》江昱注引《赤城志》:“万竹山在天台县西南四十五里。绝顶曰新罗,九峰回环,道极险隘。岭丛薄敷秀,平旷幽窈,自成一村。”,孤:独自一人,孤单。
"闲门落叶":只见门庭清闲冷落,
# 闲门:指进出往来的人不多,显得清闲的门庭。
"愁思黯然":不禁暗生愁绪,
"因动黍离之感":又触动了亡国的悲痛。
# 黍离之感:亡国之悲。《诗经·王风·黍离》篇,写周朝的志士看到故都宫里尽是禾黍,悼念国家的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此诗。
"时寓甬东积翠山舍":当时寓居在甬东积翠山舍。
# 甬东:今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
宋元间词人、词论家
张炎(1248~1314?),宋末元初词人、词论家。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张炎精通音律,擅长审音拈韵,以词擅名,属婉约一派。早年多写优游生活,宋亡后多追怀往昔、抒写哀怨,尤长于咏物词。所作《南浦·春水》《解连环·孤雁》盛行一时,世称张春水、张孤雁。其深婉雅净、清丽舒朗的风格和琢字炼句、归于醇雅的语言,于唐宋诸家后独占一体。张炎又曾从事词学研究,对词的音律、技巧、风格,皆有论述。著有词集《山中白云》及论词专著《词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中的长调作品,也是一首借景抒怀的咏史词。展现了宋亡后词人漂泊天涯的孤寂与故国之思。体现了显遗民气节,又暗含对故国残存的希冀。
2. 写作手法
化用:“恐翠袖正天寒”化用杜甫《佳人》诗意,以“翠袖佳人”喻遗民志士。词人悬想故人坚守节操如寒梅傲雪,实则以美人自况,化用典故暗写遗民孤高品性,在清冷意境中寄寓坚贞不屈之志。
3. 分段赏析
上阙:“万里孤云”四字起调便定下了全篇凄怆渺茫的基调。这“孤云”无疑是作者的化身,一片孤云在万里长空飘荡,愈发显出其孤独之态。孤云在诗词中常用来喻人,蕴含着特定的感伤意味。“清游渐远,故人何处?”一句勾勒出凄凉的漂泊之景,漂泊没有方向,渐渐远离故乡,内心迷茫不知归处。“故人何处”这一怅惘的呼唤,将亡国之痛、身世之悲以及种种不堪回首的往事一并倾诉出来,日间难以排解,夜里更形于梦寐。“寒窗梦里,犹记经行旧时路”,梦中最为清晰的景象当属“连昌约略无多柳,第一是难听夜雨”。唐宫众多,而连昌宫因元稹诗中感叹其荒凉残破而闻名;以连昌宫来指代南宋故宫,便透露出铜驼荆棘之感。词人在少年时,曾见宫中“高枝低枝飞鹂黄,千条万条覆宫墙”的柳树,然而此时在梦境里,宫中的柳树仿佛已衰残无几,不复当年意态。更难忍受的是,还伴着萧萧夜雨之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不期然从梦中惊醒,身处异乡凄凉寂静的夜里,面对摇曳不定的烛光,不可能再有人和自己拥衾共话,心绪的悲凉至此已达极点。下阕:“张绪归何暮?”表明迟暮之年仍未能回乡,此句固然是切合“张绪”之姓,更多是比拟自己青年时的风度,并且与上片“连昌约略无多柳”相联系,其意如同张炎在《南楼令》中所写“可是而今张绪老,见说道、柳无多”。而今的张绪已不像亡国前宫柳那般“风流可爱”,已是“早衰蒲柳”了。“半零落依依,断桥鸥鹭”,词人想象西湖断桥边的鸥鹭已零落过半,呈现出依依可怜之态,实则暗喻旧日友人的凋残,过去与友人的盟约难以践行。“天涯倦旅,此时心事良苦”二句又一转折,托出更为苦涩的心事:“只愁重洒西州泪,问杜曲人家在否?”这里的“西州泪”,主要取不忍重经旧地之意,因张炎的亡国破家之痛,远比为羊昙之死的生死知遇之悲更为深沉。这里的“杜曲”和上文的“连昌”一样,是以唐代指代宋代,“人家”所指的并非他人,正是张炎自己的家。据记载,张炎家世显耀,祖父在世时家境极为显赫。但元兵攻入临安后,祖父被杀,家产被没收。国破家亡的创痛永远留在张炎心中,那些相濡以沫、坚守气节的故人更是他难以忘怀的。所以,煞尾“恐翠袖正天寒,犹倚梅花那树”化用杜甫《佳人》诗句,以“翠袖佳人”比喻那些隐居不仕的南宋遗民逸士,回应了开篇的“故人何处”。全词情感细腻深沉,借景抒情,通过“孤云”“连昌宫”“断桥鸥鹭”等诸多意象,将张炎作为遗民的亡国之痛、身世之悲以及思乡念友之情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韵味悠长,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是张炎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词人运用深刻且曲折的表现手法,将沉痛而长久的亡国之痛抒发得淋漓尽致。全词结构层层递进、首尾相互呼应,如同连环相扣般紧密相连。在创作中,词人巧妙地运用用典和设喻,借助想象与暗示,让词意变得含蓄而深沉,并非呆板生硬、浅显直白,这正体现了姜夔一派的“清空”风格。此外,词中一些领字和语气词的运用,精准地展现出语势的起伏变化以及文意的转折过渡。
# 骨韵奇高,词意兼胜,白石老仙之后劲也。
清词论家陈廷焯《别调集》
# 此词从《词综》补录。白云集中,每隐寓君国之思,此则明言《黍离》之感,抚连昌杨柳,访杜曲门庭,亡国失家之痛,并集于怀矣。
近代词评家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此首起句不平,飘然而至,记个人今日之孤游。“寒窗”两句,忽折入,记旧时同游之人。“连昌”两句,记山中夜雨之感。“漫惊回”两句,记山中无眠之苦。换头,伤归迟。“天涯”两句,伤羁旅。因人不在,而忆及同游;因雨难听,而不能安眠;因归迟,而感羁旅。一气贯下,步步扣紧。“只愁”两句,揭出怀人之意,与篇首呼应。末承上设想故人之清高,不改初志。
现代词学家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 玉田之词,余得取其词中一语以评之曰“玉老田荒”。
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
上一篇:宋·吴潜《如梦令·闲向园林点检》
下一篇:宋·梅尧臣《金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