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叶浮根傍柳矶":瘦长的叶子、漂浮的根须依傍着柳树下的矶石,
"水天秋色夕阳时":在水天一片秋色的夕阳时分。
"晶晶红染累垂糁":亮晶晶的红花像染上颜色,累垂如碎米般,
"袅袅凉摇软弱枝":在凉风中轻轻摇动着软弱的枝条。
"挼汁自能为酒母":揉出的汁液自然能作为酿酒的酒曲,
"托名谁制作风宜":借其名制定相关风俗的又是谁呢。
"花开只熨渔翁眼":花开只为让渔翁赏心悦目,
"可奈渔翁醉不知":无奈渔翁醉酒却不知道欣赏。
南宋诗人
董嗣杲(?~?),南宋诗人。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初,主管九江富池的榷茶公务,与当地僧人、道士往来密切。度宗咸淳末,任武康知县。宋亡后入孤山四圣观为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号老君山人。董嗣杲的诗,造语新颖,意境清新,“无鄙俚琐碎之态”,远胜当时一般江湖游士。他喜欢采用百咏组诗的形式纪胜或咏物。著有《庐山集》《英溪集》,原书皆散佚,现传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1. 分段赏析
首联“瘦叶浮根傍柳矶,水天秋色夕阳时”:“瘦叶浮根”写出蓼花的形态,“傍柳矶”点明其生长在柳边矶石旁;“水天秋色夕阳时”描绘秋日夕阳下,水天一片秋色的景象,为蓼花营造了清幽的背景,开篇勾勒出蓼花生长的环境。颔联“晶晶红染累垂糁,袅袅凉摇软弱枝”:“晶晶红染”写出蓼花颜色鲜艳如红珠,“累垂糁”描绘花穗下垂的样子;“袅袅凉摇”刻画枝条在凉风中轻轻摇动的姿态,“软弱枝”点出枝条的娇柔。两句细致展现了蓼花的形态美,画面生动。颈联“挼汁自能为酒母,托名谁制作风宜”:“挼汁自能为酒母”写蓼花揉出的汁可用来酿酒;“托名谁制作风宜”则感慨不知是谁借其名制定相关风俗,由蓼花的实用价值转向对其文化意义的思考,丰富了内容。尾联“花开只熨溜翁眼,可奈渔翁醉不知”:“花开只熨溜翁眼”说蓼花开放只为让渔翁赏心;“可奈渔翁醉不知”却转折写渔翁醉酒不知欣赏,表达了对蓼花无人赏识的些许怅然,也暗含对美好事物被忽视的感慨。
上一篇:宋·刘克庄《蓼花》
下一篇:宋·赵佶《在北题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