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落天涯今一纪":扣留在天涯北国到如今已度过十二个年华,
# 一纪:岁星(木星)绕地球一周约十二年,所以古称十二年为一纪,这里指词人使金被留已达十二年。
"谁怜万里无家":谁能理解身在万里之外无国无家的处境。
"三闾憔悴赋怀沙":像三闾大夫屈原那样憔悴失意,写下《怀沙》赋。
# 怀沙:《楚辞·九章》中篇名。据《史记·屈原列传》载,《怀沙》为屈原自投汨罗江前的绝笔。述其怀沙砾以自沉之由,后以“怀沙”为因忠愤而投水死义之典。,三闾:指屈原,因屈原曾任三闾大夫。
"思亲增怅望":想到高堂慈母,立刻悲愤交加,
"吊影觉欹斜":恍惚之间觉得自己孤单的形影也被日月拉得倾斜不齐。
# 欹斜:倾斜。欹:一作攲。,吊影:形影相吊,比喻孤独寂寞。
"兀坐书堂真可怪":我在书堂独坐,发现了一件令人惊诧的怪事,
# 兀坐:昏昏沉沉地坐着。
"销忧殢酒难赊":想借酒消愁,却连赊酒都困难。
# 难赊:忧愁难解。,殢酒:沉湎于美酒。,销忧:排遣忧愁。
"因人成事耻矜夸":借他人之力办成的事,我耻于自我矜夸。
"何时还使节":待到完成使命而胜利返国归家时,
# 还使节:作为使节胜利还朝。使节,古代卿大夫聘于天子、诸侯时所持的符信,泛指派驻一方的官员。这里是词人自谓。
"踏雪看梅花":定当踏着断桥残雪观赏凌霜傲雪的梅花。
南宋文学家
洪皓(1088~1155),南宋文学家。字光弼,饶州鄱阳(今江西)人。政和进士,建炎三年,奉命出使金朝,被扣十余年。其拒绝金人所授官职,屡次秘密派人密奏金朝虚实。绍兴十二年,被释归宋,授徽猷阁直学士。洪皓见秦桧即言不可苟安钱塘,为桧所忌。贬居英州九年,后徙袁州,至南雄州病死。谥忠宣,赠太子太师。洪皓好古博雅,善琴棋,书无所不读,尤熟于杜诗。其奏札《又跋金国文具录札子》叙事详备,而其他奏札亦正气凛然,坦诚明快。洪皓的诗词多留居金国所作,多表现忠贞之志、乡关之思、念母之情。作品有《都驿亭诗》《食羊次韵》《木兰花慢·中秋》等。著有《鄱阳集》《松漠纪闻》《金国文具录》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怀词,通过写词人借天涯流落的处境,抒发思乡怀亲之情、独处孤寂之苦、坚守自尊的情怀,以及渴望结束使节生涯、早日归乡的强烈愿望。
2. 分段赏析
此词上片着力铺陈词人内心的悲苦与愤懑。“冷落天涯今一纪,谁怜万里无家”,短短十二字,道尽了流落北地十二年的凄凉,漫长岁月里,自己如断梗飘萍般在万里之外漂泊,无家可依的境况竟无人体恤。这里,词人以“一纪”的时间跨度与“万里”的空间距离相互映衬,将那份深入骨髓的沉痛展现得淋漓尽致。紧接着“三闾憔悴赋怀沙”一句,巧妙化用屈原的典故,以迂回的笔法抒发情感,这份对故国的赤诚,绝非寻常的思乡念土所能比拟,而是蕴含着坚守气节的崇高境界。之后“思亲增怅望,吊影觉欹斜”两句,进一步渲染悲愤之情:在封建士大夫心中,忠君与孝亲是立身根本,如今忧国之心与念亲之情交织,让满心惆怅难以排遣,恍惚间连自己孤苦的身影都显得歪斜不稳,这正是他被幽禁、失自由生活的真实写照,字里行间满是对命运的无奈与抗争。下片的氛围愈发沉闷,字里行间都浸透着词人浓重的自我感伤。“兀坐书堂真可怪,销忧群酒难赊”,独自枯坐在书房中,心绪翻涌难平,想借酒浇愁求得片刻麻醉,却连赊酒的钱都没有。囚徒般的羁留生活,让他只能在孤寂中消磨痛苦的时光,唯有寄希望于醉乡来逃避现实的煎熬。“因人成事耻矜夸”则点出了作为南宋使者的尴尬处境:他的命运系于国家实力,唯有南宋国力强盛,金人才会不敢轻视,才可能解除对他的控制,放他南归。这种依附于外物的处境,让他羞于夸耀自己的才学,更不愿张扬那份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怀,这份深藏心底的隐痛,比表面的困顿更为磨人。结尾“何时还使节,踏雪看梅花”,将思绪转向对未来的憧憬,试图在绝望中寻找一丝希望以暂时摆脱郁结的愁苦:待完成使命、返朝复命之日,便能踏着皑皑白雪,去欣赏那傲立寒冬的梅花,它姿容清丽,暗香浮动,更有着不屈的傲骨。这一结尾别开生面,意蕴深远,不仅为全词添了一抹亮色,更以寒梅自喻,含蓄地彰显了自己出使金国期间,坚守气节、不辱使命、不畏强权的品格,让这份悲愤中的坚守更具力量。
3. 作品点评
这首词以直抒胸臆见长,虽无繁复技巧,却凭真挚情感直击人心。词中交织着天涯羁旅的孤寂、思亲念家的惆怅,更暗含深沉家国情怀。词人于困境中坚守气节,宁折不弯,拒绝攀附求荣,字里行间尽显坚守使命的赤子之心。
# “因人成事耻矜夸”句,内涵极复杂,一方面他要保持民族气节,另一方面又须忍受各种难言的痛苦,或者他内心深处曾有过犹豫动摇,但情势所迫又不得不继续沿着已抉择的道路走下去。也许他想到历史上苏武同样的命运、同样的痛苦,而终于发出“因人成事”的感叹。
不详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兆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 《宋史》云:“十二年七月,见于内殿,力求郡养母,帝曰:‘卿忠贯日月,去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岂可舍朕去耶?’”词中所流露的出世之想,可以视为这一举动的先声。
不详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郑训佐《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
上一篇:宋·欧阳修《宿云梦馆》
下一篇:宋·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