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雨洗天清":疏雨过后,天空明净如洗,
"枕簟凉生":枕席生凉,
# 枕簟:枕头和竹席。
"井梧一叶做秋声":肃杀秋风吹动梧桐叶,
"谁念客身轻似叶":声似报秋,自己千里飘零,
# 客身:流落之身。南唐李煜《浪淘沙》词:“梦里不知身是客”。
"千里飘零":自己千里飘零,亦如同这风中桐叶。
"梦断古台城":一梦醒来,古台城上,
# 台城:东晋台城在今南京玄武湖畔。
"月淡潮平":月色已逐渐暗淡,江潮涨得水与岸平。
"便须携酒访新亭":惟愿再追寻昔日新亭的慷慨之声,
# 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南。《世说新语·言语篇》记晋南渡士大夫“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在今南京市南),藉卉饮宴。周侯(顗)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导)愀然变色日:‘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便须:即便。
"不见当时王谢宅":如今不惟其人不在,其宅亦不可见,
# 王谢宅:指东晋王、谢士族的宅邸。
"烟草青青":惟见烟草青青。
# 烟草:被烟岚笼罩着的草色。
南宋末爱国词人
邓剡(1232~1303),宋元词人。字光荐,又字中甫,号中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历任宗正寺簿、秘书丞、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邓剡的诗文词在当时俱有名,文如《文丞相传》《文丞相督府忠义传》等,多记宋末史事及忠烈之士,材料翔实,文笔精练,忠义之气溢于言表。词作如《念奴娇》《满江红》等,往往以悲壮之语,写国破家亡之痛,感慨深沉。代表作有《文天祥墓志铭》等。著有《中斋集》《东海集》《续宋书》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感今词。全词借秋雨、落叶、古台城等萧瑟意象,以“客身如叶”的漂泊感和“王谢宅空”的今昔对比,抒发了对故国沦亡的哀痛与自身流离无依的悲凉,暗含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慨叹。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全词借景抒情,用“枕簟”生凉、落叶送“秋声”等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内心的亡国之痛和对乱离中的人民的同情。烘托:“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一场雨过后,枕席生凉,庭院的梧桐叶落带来了秋天的声音,借景物的描写烘托了全词感怀的气氛。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疏雨洗天清”,以凝练之笔绘出雨后碧空如洗之景,“洗”字灵动鲜活,既点出天气变化,又为全词铺陈出清冷基调,顺势引出对秋意与身世的感慨。“枕簟凉生”承接上文,视角从环境转向人物感受,借枕席生凉之态,巧妙勾连外在秋寒与内心孤寂,为抒发漂泊之情蓄势。“井桐一叶做秋声”捕捉井边梧桐一叶飘落的细微之景,这秋声既是自然韵律,更暗藏词人对岁月流逝、身世浮沉的悲叹,与后文“客身轻似叶”遥相呼应。“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直抒胸臆,以反问强化孤独无依之感,将客居之身喻为飘叶,“千里”更凸显漂泊之遥,道尽异乡游子的孤寂无奈。下片“梦断古台城”,笔锋一转,由现实入梦境再返现实,借古台城这一历史意象,将词境从个人身世延展至历史纵深,为怀古之情埋下线索。“月淡潮平”勾勒出静谧的月夜江景,清冷寂寥之境中,暗含对历史兴衰的喟叹,达到情景交融之妙。“便须携酒访新亭”化用典故,“便须”二字尽显词人急切抒怀之意,欲效古人于新亭饮酒慨叹家国兴衰,将个人心绪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末句“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以景收束,昔日王谢宅邸的繁华与眼前荒烟蔓草形成鲜明对照,借景抒情,含蓄深沉地表达出对历史更迭、人生无常的无尽感慨,意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全词文辞尽显情致,语言明快晓畅,结尾二句以景语寄情,将深慨寓于苍茫之境,韵味悠长。
# 全词“情见乎辞”,语言明快,结尾二句移情于景,寄慨深远。
清学者张宗橚《词林纪事》
上一篇:宋·秦观《调笑令·心素》
下一篇:宋·艾性夫《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