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雨洗天清":疏雨过后,天空明净如洗,
"枕簟凉生":枕席生凉,
# 枕簟:枕头和竹席。
"井桐一叶做秋声":肃杀秋风吹动梧桐叶,声似报秋。
"谁念客身轻似叶":有谁会在意,客居他乡的身躯轻如飘叶,
# 客身:流落之身。南唐李煜《浪淘沙》
"千里飘零":千里漂泊。
"梦断古台城":一梦醒来,古台城上,
# 台城:东晋台城在今南京玄武湖畔。
"月淡潮平":月色已逐渐暗淡,江潮涨得水与岸平。
"便须携酒访新亭":惟愿再追寻昔日新亭的慷慨之声,
# 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南。,便须:即便。
"不见当时王谢宅":如今不惟其人不在,其宅亦不可见,
# 王谢宅:指东晋王、谢士族的宅邸。
"烟草青青":惟见烟草青青。
# 烟草:被烟岚笼罩着的草色。
南宋末爱国词人
邓剡(1232~1303),宋元词人。字光荐,又字中甫,号中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历任宗正寺簿、秘书丞、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邓剡的诗文词在当时俱有名,文如《文丞相传》《文丞相督府忠义传》等,多记宋末史事及忠烈之士,材料翔实,文笔精练,忠义之气溢于言表。词作如《念奴娇》《满江红》等,往往以悲壮之语,写国破家亡之痛,感慨深沉。代表作有《文天祥墓志铭》等。著有《中斋集》《东海集》《续宋书》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感今词,该词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感怀历史与当下,既反映家国覆灭的悲怆,又展现战乱中民众疾苦。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实写秋日雨后清凉之景,暗含对宋室覆亡的悲凉心境。天清与世乱的对比,凸显无力回天的无奈。“井桐一叶做秋声”以梧桐落叶的细微声响暗示季节更替,引申至人生盛衰与家国覆灭的哀思,以小见大。对比:“天清世不清”自然之“清”与世道之“浊”形成尖锐对比,批判现实黑暗。反衬:“月淡潮平”与“心潮澎湃”,外景的静谧反衬内心波澜,强化梦醒后的凄怆。化用:“携酒访新亭”化用王导“新亭对泣”典故,对比东晋志士的复国之志与南宋灭亡的现实,表达亡国之痛。“不见当时王谢宅”借刘禹锡《乌衣巷》之典,以“烟草青青”的荒芜景象,暗示昔日繁华已逝,朝代更迭的沧桑。
3. 分段赏析
上片:首句“疏雨洗天清”以白描手法勾勒秋日雨后景象,既写自然气候的清爽,又暗含时代更迭的隐喻。“洗”字赋予雨水净化意象,但“天清”与“世浊”形成对照,暗示表面清平下隐藏的颓势。次句“枕簟凉生”转入触觉感知,通过竹席生凉的细节真实呈现季节转换,为全词奠定清冷基调。“井桐一叶做秋声”运用视听通感,梧桐落叶的细微声响被放大为秋日来临的宣告,既是对自然规律的客观记录,也隐喻着王朝倾覆的必然性。“谁念客身轻似叶”以飘零落叶自喻,将个体命运置于宏大历史背景中审视。“客身”点明流亡身份,“轻似叶”既写物理位移的飘摇,更暗示精神归属的失落。地理跨度“千里飘零”具体对应作者从广东被俘至建康的辗转历程,在空间距离的丈量中强化了故国遥不可及的悲怆。下片:“梦断古台城”以梦境破碎勾连现实与记忆,台城作为六朝旧都的象征,承载着历史兴衰的集体记忆。“月淡潮平”的冷寂画面,既是对古都实景的描摹,更是心境的外化投射——明月褪去光华,江潮归于平静,暗示着抗元复国的理想破灭。“便须携酒访新亭”化用新亭对泣典故,表面是借酒浇愁的文人雅集,深层却暗含对东晋士族偏安心态的批判。酒器承载的不仅是现实愁绪,更是对当年王导“戮力王室”壮志未酬的历史反讽。结句“不见当时王谢宅”将视角聚焦于历史遗迹,昔日豪门宅邸已成荒烟蔓草。“烟草青青”以草木疯长反衬建筑消亡,在自然永恒与人事无常的对比中,完成对历史兴亡的哲学思考。烟草意象既实写荒芜现状,又暗含“木犹如此”的沧桑感怀,使亡国之痛获得超越时空的审美表达。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融合了历史情怀与现实思考的深沉情感,文字表达简练流畅,在邓剡现存词作中具有法度意蕴。
# 全词“情见乎辞”,语言明快,结尾二句移情于景,寄慨深远。
清张宗橚《词林纪事》
上一篇:宋·孔武仲《诸葛武侯》
下一篇:宋·史达祖《三姝媚·烟光摇缥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