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èi
jiāng
yuè
·
·
驿
zhōng
yán
bié
yǒu
rén

朝代:宋作者:邓剡浏览量:2
shuǐ
tiān
kōng
kuò
hèn
dōng
fēng
jiè
shì
jiān
yīng
shǔ
niǎo
huā
cán
zhào
rěn
jiàn
huāng
chéng
tuí
tóng
què
chūn
qíng
jīn
rén
qiū
lèi
hèn
píng
shuí
xuě
táng
táng
jiàn
dǒu
niú
kōng
rèn
jié
xìn
jiāng
hǎi
shēng
nán
xíng
wàn
shǔ
piān
zhōu
zhèng
wèi
ōu
méng
liú
zuì
yǎn
kàn
tāo
shēng
yún
miè
zhù
tūn
yíng
huí
zǒu
qiān
chōng
guān
bàn
rén
mèi
qín
huái
yīng
shì
yuè

译文

江水与长空浩瀚无际,可恨那东风啊、不肯相助世间的英雄豪杰。夕阳下,杜鹃啼血,吴宫花草凋零,怎忍心再看这残破的城池与坍塌的城墙。铜雀台锁着故国妃嫔的春愁,金铜仙人流下亡国的秋泪,这深仇大恨要靠谁来洗雪?冲天的剑气,直贯斗牛星宿,却徒然认我这所谓的奇才豪杰。谁能料到我曾从江海死里逃生,南行万里,如今却要目送友人的扁舟各自远行。我苟活至今,只为与志同道合的盟友共饮醉眼,冷眼细看这乱世风云的变幻。我愿如蔺相如睥睨秦王般吞灭强敌,效仿诸葛亮死后吓退司马懿的智勇,让千古忠魂在此怒发冲冠。今夜无人入眠,唯有秦淮河上一轮孤月相伴。

逐句剖析

"水天空阔":江水与长空浩瀚无际,

"恨东风、":可恨那东风啊、

"不借世间英物":不肯相助世间的英雄豪杰。

# 借:一作惜。

"蜀鸟吴花残照里":夕阳下,杜鹃啼血,吴宫花草凋零,

# 蜀鸟:指杜鹃。相传古时蜀王杜宇失国出奔,死后化为杜鹃,啼声凄惨。

"忍见荒城颓壁":怎忍心再看这残破的城池与坍塌的城墙。

"铜雀春情":铜雀台锁着故国妃嫔的春愁,

"金人秋泪":金铜仙人流下亡国的秋泪,

# 金人秋泪:谓魏明帝迁铜人、承露盘等汉时旧物,铜人潸然泪下之事。

"此恨凭谁雪":这深仇大恨要靠谁来洗雪?

"堂堂剑气":冲天的剑气,

# 堂堂剑气:指灵剑奇气,上冲斗牛,得水化龙事。

"斗牛空认奇杰":直贯斗牛星宿,却徒然认我这所谓的奇才豪杰。

# 斗牛:二十八宿之斗、牛二宿。

"那信江海余生":谁能料到我曾从江海死里逃生,

# 江海余生:或指作者与厓山兵败后,投海不死被俘事。

"南行万里":南行万里,

"属扁舟齐发":如今却要目送友人的扁舟各自远行。

"正为鸥盟留醉眼":我苟活至今,只为与志同道合的盟友共饮醉眼,

"细看涛生云灭":冷眼细看这乱世风云的变幻。

"睨柱吞嬴":我愿如蔺相如睥睨秦王般吞灭强敌,

# 睨柱吞嬴:谓战国蔺相如使秦完璧归赵故事。

"回旗走懿":效仿诸葛亮死后吓退司马懿的智勇,

# 回旗走懿:谓诸葛亮遗计吓退司马懿事。

"千古冲冠发":让千古忠魂在此怒发冲冠。

"伴人无寐":今夜无人入眠,

"秦淮应是孤月":唯有秦淮河上一轮孤月相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是宋末邓剡所作(一说文天祥)的一首词。上片以“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起势,既暗引周瑜赤壁借东风之典,又痛陈英雄壮志难酬的愤懑;继而铺展“荒城颓壁”的亡国图景,借“铜雀春情”、“金人秋泪”双重典故,将国破之耻、家亡之恸凝为千古难销之恨。下片以“江海余生”的惊险南渡为转折,通过“睨柱吞嬴”、“回旗走懿”等历史镜像的重构,在典故叠加中铸就宁折不弯的志士精魂。全词情、景、典浑然一体,虽严格步韵东坡《赤壁怀古》,却在悲怆沉郁处另辟境界,使词牌固有的豪放气度与遗民血泪交织,迸发出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末爱国词人

邓剡(1232~1303),宋元词人。字光荐,又字中甫,号中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历任宗正寺簿、秘书丞、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邓剡的诗文词在当时俱有名,文如《文丞相传》《文丞相督府忠义传》等,多记宋末史事及忠烈之士,材料翔实,文笔精练,忠义之气溢于言表。词作如《念奴娇》《满江红》等,往往以悲壮之语,写国破家亡之痛,感慨深沉。代表作有《文天祥墓志铭》等。著有《中斋集》《东海集》《续宋书》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是南宋遗民邓剡在被押解北上途中所作。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抗击元军失败后被俘,次年(1279年)随着南宋最后据点厓山行朝的覆灭,其同乡好友邓剡在战败后跳海自尽未遂,同样被元军俘虏。两位志士被关押在一起,随元军押送队伍北上前往大都(今北京)。途经金陵(今南京)时,邓剡因患病暂留当地治疗,而文天祥则被继续押解北上。分别之际,邓剡怀着悲壮心情写下《酹江月·驿中言别》赠予文天祥,既为送别,亦为激励。文天祥随后以同词牌、同韵脚创作《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作为回应,两首作品共同构成南宋覆灭之际忠烈之士的生死绝唱。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爱国词。全词借金陵残破景象、历史典故及孤月意象,既痛斥元军侵略之恨,又激励友人坚守气节,最终以“秦淮孤月”的寂寥画面,寄托了英雄末路的孤愤与对故国的永恒眷恋。

2. 写作手法

用典:“铜雀春情”​​取自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二句,原指曹操欲夺江东二乔,此处暗指南宋后妃被元军掳掠的屈辱。“金人秋泪”引用汉武帝建章宫金铜仙人被迁至洛阳的典故,铜人流泪象征文化劫难,此处暗指南宋文物被元军劫掠,强化亡国凄凉。​​“睨柱吞嬴”​​出自《史记·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持璧怒视秦王,以玉石俱焚的气魄威慑对方。​​“回旗走懿”则运用三国诸葛亮死后以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的典故,借以表达死后仍要震慑敌人的决心。这两句连用两位历史人物,塑造“虽败犹战”的英雄形象:蔺相如的刚烈象征宁死不屈,诸葛亮的智勇暗含绝境反击的期望。“鸥盟”​​巧用《列子·黄帝》中“鸥鸟忘机”的典故,原指隐士与自然和谐,此处指抗元志士的生死同盟。融情于景:“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一句,是这首词中融情于景手法的集中体现。词人文天祥以深沉的亡国之痛为底色,选取“蜀鸟”、“吴花”、“残照”三个意象,共同勾勒出一幅黄昏中的废墟图景:杜鹃哀鸣穿破暮色,宫花在颓垣断壁间瑟缩摇曳,如血的残阳笼罩着崩塌的城池。荒城颓壁的实景既是南京城遭元军破坏后的真实写照,更象征南宋山河破碎的惨烈结局。词人用“忍见”二字将主观情感注入景物——非但不忍看,更是心如刀割却不得不直面这疮痍,将国破之恨、身世之悲凝练于衰颓的物象中,使无情的“鸟”“花”“城壁”皆浸透遗民血泪,真正达到了景语皆情语之境。

3. 分段赏析

上阕的核心主题是亡国之痛。开篇“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借长江天险起兴:金陵城外的江面壮阔无垠,但连东风都不愿帮助南宋的英雄儿女。这里暗含历史追问——三国时长江能阻挡曹操大军,为何如今挡不住元军?英雄孤立无援的悲愤喷薄而出,开篇气势宏大却暗含无尽悲凉。随后聚焦金陵城的破败景象:“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蜀鸟”即杜鹃,相传蜀国灭亡后,君主杜宇化为杜鹃泣血哀鸣;“吴花”指南朝宫苑的花木,如今在残阳映照下仿佛带着亡国印记。惨烈的画面让人不忍直视,凄厉的鸟鸣更不忍耳闻。“铜雀春情,金人秋泪”连续用典:前句化用杜牧“铜雀春深锁二乔”(设想东吴战败的后果),如今竟成现实——南宋谢太后、全太后三年前已被元军掳走;后句引用汉武帝铜人被拆时流泪的传说(见于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比喻宋朝文物被劫掠的伤痛。两处典故道尽江山易主之悲,发出“此恨凭谁雪”的泣血之问。结尾“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最为沉痛:传说宝剑精气能直冲星宿(出自《晋书》),文天祥这般英才本应所向披靡,此刻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宝剑仍在闪耀,志士仍在坚守,但终究难挽颓势,字里行间充满壮志难酬的悲叹。词的下阕聚焦于对文天祥的敬仰与惜别之情。首句“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回顾文天祥九死一生的抗元经历:1276年文天祥被元军扣押,却在镇江脱险后辗转海上、跋涉万里南归。此处既赞叹其胆识过人,又为后文的情感铺陈埋下伏笔。“正为鸥盟留醉眼”二句,以“鸥盟”喻指抗元志士的生死盟约(源自《列子》中与海鸥为友的典故),表明即使病重滞留金陵,作者仍坚持活下来见证局势变化。“留醉眼”暗含双重意味:一是沉痛中保持清醒,二是借酒麻痹亡国之痛,凸显忍辱负重的复杂心境。“睨柱吞嬴,回旗走懿”以典故明志:“睨柱吞嬴”化用蔺相如持璧怒视秦王的典故(《史记》载其“持璧睨柱,欲击柱”,比喻文天祥面对元军时宁死不屈的凛然气魄;“回旗走懿”借用诸葛亮死后以空城计震慑司马懿的故事(《三国志》),暗示虽身陷绝境,仍要以精神力量震慑敌人。借两位历史名臣之智勇,既赞许文天祥的刚烈不屈,又含蓄表达期望——愿他能像蔺相如、诸葛亮那样震慑元军、延续宋祚。结尾“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以孤月意象收束全词:“孤月”既实写金陵秦淮河畔的冷寂夜景,又隐喻两人分离后的形单影只。“无寐”既指病中难眠的生理痛苦,更暗含家国破碎的精神煎熬。末句看似写月下无眠的离愁,实则深藏家国之悲——邓剡虽无法同行北上,却将在每个不眠之夜为文天祥祈愿,并寄望北方仍有抗元火种存续。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的艺术核心在于​​历史典故与情景的巧妙融合​​。词中密集化用“铜雀春情”(南宋后妃被掳)、“金人秋泪”(文化劫难)等典故,借周瑜抗曹、蔺相如威慑秦王、诸葛亮退敌等历史英雄,塑造出抗元志士的刚烈气节。全词严格步韵苏轼《赤壁怀古》,却以“恨东风不助英杰”“秦淮孤月”等沉痛景象,将家国破败的哀恸与“丹心难灭”的赤诚交织,用典虽多却无堆砌感,反在悲怆中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悲壮雄丽,并无叫嚣气息。

清陈廷焯《放歌集》卷二

# 气冲斗牛,无一毫委靡之色。

清王奕清《历代词话》卷八引明陈子龙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欧阳修《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下一篇:宋·释梵琮《罗汉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