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水明霞":大雨过后,霞光将水面照得十分明亮,
# 水明霞:彩霞照亮了水面。
"潮回岸带沙":潮水从江岸上退去后,岸上留下些许沙痕。
"叶声寒、":秋风萧瑟,落叶的声音透出阵阵寒意、
"飞透窗纱":那声音穿过窗纱。
"堪恨西风吹世换":可恨那西风把时代都改变了,
# 西风吹世换:以季节变换暗示朝代的更替。西风,此处象征蒙古统治者的侵略势力。
"更吹我、":更将我吹落、
"落天涯":流落天涯。
# 天涯:极言其远,衬托词人欲归不能的哀怨。
"寂寞古豪华":昔日繁华的古都如今一片寂寞,
# 豪华:用形容词代指金陵,因其是六朝的京城,以豪华著称。
"乌衣日又斜":乌衣巷在夕阳的余晖中更显衰败。
# 乌衣:即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
"说兴亡、":说历史兴亡、
"燕入谁家":燕子飞入谁家,
"惟有南来无数雁":只有那从南方飞来的无数大雁,
"和明月、":与明月相伴、
"宿芦花":栖宿在芦花丛中。
南宋末爱国词人
邓剡(1232~1303),宋元词人。字光荐,又字中甫,号中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历任宗正寺簿、秘书丞、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邓剡的诗文词在当时俱有名,文如《文丞相传》《文丞相督府忠义传》等,多记宋末史事及忠烈之士,材料翔实,文笔精练,忠义之气溢于言表。词作如《念奴娇》《满江红》等,往往以悲壮之语,写国破家亡之痛,感慨深沉。代表作有《文天祥墓志铭》等。著有《中斋集》《东海集》《续宋书》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伤今题材的词。描绘了雨过天晴后水映明霞、潮退岸带沙、叶声透窗的景象,通过西风这一意象,营造出朝代变换的氛围,表达作者流落天涯的身世之感。下阕借乌衣巷的典故,以燕子不知兴亡归处,体现朝代更迭的无常,最后以雁宿芦花的画面,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自身漂泊的孤寂。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的意思是黄昏雨过,彩霞映照得水面格外明亮;潮退后,江岸边留下了几许沙痕。落叶声声,飞快地透过窗纱,使词人感到寒冷,意识到时令已由夏入秋了。词人就这样用轻迅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江图。词人于兵败被掳之后,面对着此情此景,倍加伤感。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既增添了作品的含蓄蕴藉,又拓展了读者的审美空间。象征:“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在这里,“西风”既作为一种自然物的实写,又作为一种社会物的象征。词人于宋亡后不肯仕元,他把蒙古统治集团比做强横的西风,那是自然的。时移世换,庇身无所,词人把自己比做被西风吹落天涯的枯叶,也是比较恰切。比喻:“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这里作者将自己比作被西风吹落天涯的枯叶,“西风”既实指自然界的风,又象征着蒙古统治者的侵略势力。用风吹落叶来比喻自己流落飘荡的情状,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人民在战乱中逃亡的景象,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对朝代更替的无奈以及自身漂泊无依的哀怨。化用:“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这几句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中“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意境。邓剡在词中为强调昔之“豪华”与今之凄寂的对比,在四句之首特冠以“寂寞”二字,更在“乌衣”与“日斜”之间又嵌以“又”字,使其“昔盛今衰”的兴亡之感,表露得格外淋漓尽致,借古讽今,表达出南宋覆亡的慨叹。以景结情:“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词人通过描绘了一幅南雁在明月下宿于芦花的凄清画面来结束全词。景中含情,这些南来的大雁象征着流离失所的百姓和漂泊的自己,明月与芦花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对身世的感慨以及对离乱中人民的同情等复杂情感,韵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对比:上片“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描绘了一幅雨后初晴,晚霞映照水面,潮水退去岸边带沙,树叶在寒风中发出声响的秋日凄凉景象,展现出当下的衰败与冷落。与之对比,下片“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古豪华”三字唤起人们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想象,如曾经的乌衣巷车水马龙、歌舞升平,与上片所写的眼前萧瑟之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朝代更迭、繁华不再的变迁之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骤雨初歇,天空澄澈如洗,夕阳余晖倾洒,映照得江面霞光辉映、波光粼粼;潮水奔涌而来,漫过堤岸后缓缓退去,在岸边留下蜿蜒的沙痕。阵阵落叶声响穿透窗纱,寒意沁入词人心中,昭示着时序已悄然从盛夏步入凉秋。这眼前的一切,勾勒出一幅凄清寂寥的黄昏秋江图景。彼时作者刚经历兵败被俘,面对如此萧瑟之景,心中的悲戚与伤痛又怎能不愈发浓烈?“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西风”在此处,既是对自然景象的真切描绘,又暗喻着蒙古统治者的侵略铁蹄。朝代更迭、山河易主,邓剡坚守气节,誓不仕元,却发现偌大天地,竟难觅安身立命之所。词人将自己比作被西风吹落、飘零天涯的枯叶,生动又贴切。北朝乐府民歌《紫骝马歌辞》以“高高山上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借风吹落叶之景,写尽战乱中百姓流离失所之态,情感深沉悲怆。此处“天涯”一词,极言漂泊之远,更烘托出词人有家难回、欲归不得的哀怨与无奈。下片:“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建康(今南京)昔日曾是烟柳繁华、盛极一时之地,更是南宋抵御蒙古南侵的重要屏障。可眼前的萧条破败,令词人心中满溢寂寞与衰颓之感。这首词并非单纯抒发悲怆之情,字里行间还带着几分辛辣的嘲讽意味。词人借燕子飞入新巢的意象,暗喻众多南宋遗民背弃故国、屈节事敌的行径。在大悲大痛的慨叹中,藏着深深的讽刺,更鲜明地彰显出自己绝不仕奉新朝、誓守气节的坚定心志。词人将目光投向浩渺天地间,一番寻觅后,只见“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清冷孤寂的寒汀芦雁图。他将群雁置于皎洁明月与洁白芦花的背景之中,这份清寒素净里,寄寓着对乱世中流离百姓的深切同情。这南来的雁群虽数量众多,却无首领引领,更无安身之所,其孤苦伶仃之态,实在令人恻然。
4. 作品点评
全词将深沉情感巧妙融入景色描绘之中,既倾诉了国家覆灭的悲痛,又抒发了个人身世的感慨。词中以永恒更迭、循环往复的自然景致,与转瞬即逝、变幻无常的人事形成鲜明对照。其中,借“燕”暗指那些投靠新朝的官员,以“雁”象征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百姓,如此意象安排,发人深省,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寓意。从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到万籁俱寂的深夜,随着时间悄然流逝,隐隐透露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的必然趋势。
# 亡国不死,仍有羁愁,一语写尽黄梨洲、王船山一辈人。
清文学家王闿运《湘绮楼词选》
上一篇:宋·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