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兴亡身独存":国家兴亡之际,唯有她一人幸存,
# 家国兴亡:息国和楚国合作灭蔡,而后楚国借机灭了息国。
"玉容还受楚王恩":美丽的容颜,仍在承受着楚王的恩宠。
# 楚王:指楚文王。
"衔冤只合甘先死":心中含冤,本只该心甘情愿早赴死,
# 合:应该。
"何待花间不肯言":又何必等到困于花丛之中,仍不肯诉说委屈。
# 不肯言:息妫被虏期间,三年不言,最后自尽。
晚唐诗人
汪遵(?~?),唐代诗人。宣州泾县(今属安徽)人。初为县小吏,家贫借书昼夜苦读,于咸通七年登进士第。汪遵善诗,尤擅长七绝,以咏史诗著名,颇寓兴讽。其作品或歌颂历史人物,或抒发怀才不遇之志,或寄寓兴亡之叹。辛文房称其“拔身卑污,奋誉文苑”。诗歌作品有《长城》《题李太尉平泉庄》《五湖》等。有《咏史诗》1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诗,通过春秋时期息国国君夫人息妫的遭遇,探讨了家国兴亡与个人气节的关系。
2. 写作手法
反问:诗中末句“何待花间不肯言”以反问收尾,答案已隐含在尖锐的质问中。通过“何待”的反诘语气,诗人批判了息妫被楚王掳掠后“三年不语”的隐忍态度,认为她应尽早以死明志,而非在富贵与屈辱中沉默。这种反问既强化了诗人对“忍辱偷生”的否定,也凸显了对历史悲剧的愤懑。借古讽今:全诗借春秋息妫国亡身存、未以死明志之事,讽喻晚唐社会中失节苟活、背离传统伦理者,也暗批士人无气节、妥协依附的心态,以古事针砭时弊。
3. 分段赏析
首句“家国兴亡身独存”以凝练的笔触点明核心矛盾,息国覆灭、家国消亡之际,唯有息夫人独自存活。“家国兴亡”四字概括宏大的历史背景,“身独存”则突出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孤独,为全诗奠定哀婉基调。次句“玉容还受楚王恩”转向人物细节。“玉容”以美貌代指息夫人,暗合史载其“有色”的记载;“还受”二字意味深长:既指她因美貌被楚文王强纳为妃的客观遭遇,又隐含“本不该却不得不”的被动感,息国已亡,她的存活反而成为新统治者的“战利品”,“恩”字在此处暗藏讽刺,道尽弱女子的身不由己。第三句“衔冤只合甘先死”直抒人物内心。“衔冤”二字点破全诗核心:息夫人因国破家亡、被迫改嫁,心中积郁深冤;“只合甘先死”以“只合”强调她的自我认知,按常理,含冤之人当以死明志,她却因种种原因苟活,如今回想,只觉“本该”早死,悔恨与不甘跃然纸上。末句“何待花间不肯言”进一步深化悲剧。“花间”代指楚王身边的享乐场景,暗含她身处温柔乡却心如死灰的状态;“何待”以反问强化情感:为何不在当初“花间”时就表明心迹、以死抗争,偏要忍辱偷生?这一追问既是对息夫人选择的反思,也是对历史中弱者无力反抗命运的深切同情。
上一篇:唐·温庭筠《赠少年》
下一篇:唐·李益《夜宴观石将军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