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渴遇甘井":非常干渴时遇到甜水井,
"汲多井欲竭":打水太多,井快要干涸。
"入喉化为汗":水进入喉咙就变成汗水,
"不救胸中热":不能缓解胸腔中的燥热。
"吾闻三危露":我听说三危山的露水,
"迥与众水别":远远地和其他水不同。
"其色莹琉璃":它的颜色像琉璃一样晶莹,
"其冷胜冰雪":它的寒冷胜过冰雪。
"安得一杯来":怎么能得到一杯来,
"为我解此渴":替我解除这干渴。
南宋诗人
戴复古(1167~1247?),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台州市黄岩区)人。长期浪游江湖,一生不仕。戴复古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影响,自比于贾岛、杜甫,对时政国事时有指摘,不限于自叹身世。其诗不囿于一格,各体皆佳,为世所称许。部分作品慨叹山河破碎,关心国计民生。其词亦豪迈疏放,追迹苏、辛。代表作品有《淮村兵后》《织妇叹》《刈麦行》等。著作今存《石屏集》《石屏词》。
1. 分段赏析
“大渴遇甘井,汲多井欲竭”,开篇直写干渴中的境遇。“大渴”点出极度的焦渴,“遇甘井”本是慰藉,却因“汲多井欲竭”生出新的无奈,为解渴而过量取水,竟让井快要干涸,既写出干渴的程度,又显处境的窘迫,语言直白如话,却极具生活实感。“入喉化为汗,不救胸中热”,续写饮水后的徒劳。水刚入喉就化作汗水淌出,丝毫无法缓解胸腔里的燥热,“化为汗”的细节夸张却真实,将酷热难耐的感受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仿佛亲身体验那份焦渴无措。“吾闻三危露,迥与众水别”,笔锋一转,由现实转入想象。“三危露”是传说中的清凉之水,“迥与众水别”强调其独特,为下文铺垫对清凉的向往,从无奈的现实转向虚幻的希冀,情感有了起伏。“其色莹琉璃,其冷胜冰雪”,具体描绘想象中的三危露。“莹琉璃”写其色泽晶莹剔透,“胜冰雪”言其寒冷刺骨,用鲜明的意象勾勒出清凉的极致,与前文的酷热形成强烈对比,更显对清凉的渴求。“安得一杯来,为我解此渴”,以直白的问句收束,将渴望推向顶点。“安得”二字满含迫切与无奈,仿佛能听到诗人焦渴中的呼喊,让全诗的情感在朴素的语言中更具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