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不复旧桑田":流民们谋生无法再依靠植桑种田,
# 桑田:种桑耕田,指农业生产。,生涯:生活、生计。
"瓦釜荆篮止道边":他们带着瓦釜荆篮,流离失所,栖息在路边。
# 荆篮:荆条编的篮子。,瓦釜:陶制的锅。
"日暮榆园拾青荚":天晚了,只好到榆园中去拾取青荚充饥,
# 青荚:指榆荚。,日暮:傍晚;天色晚。
"可怜无数沈郎钱":可怜这些榆荚又小又轻,难以果腹,就像晋朝的沈郎钱。
# 沈郎钱:晋人沈充铸造的一种铜钱,轻而小。
北宋文学家
晁补之(1053~1110),北宋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元丰进士,曾任礼部郎中、国史编修官、知河中府等职。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散文流畅,论政、论史之作,比较注重“事功”,主张以武力收复幽蓟十六州。诗尤以乐府与古体见长,骨力道劲,辞格俊逸。词的风格与苏东坡的词相近。写景、咏花、赠和、悼亡之外,多写贬谪生涯和田园风光,不作绮艳语。代表作品有《新城游北山记》《拱翠堂记》《摸鱼儿》等。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流民》是北宋诗人晁补之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不管是升平盛世,还是乱世战争,下层农民总是最苦的一部分人。整首诗聚焦流民生活,选取了农民因灾荒或战乱被迫离乡的典型画面。这首绝句,是对农民离乡背井的惨状进行描绘,与众不同的是,他抓住了一个典型的镜头予以披露,更具有说服力。
2. 写作手法
对比:“日暮榆园拾青荚”中,榆荚在传统诗歌中常被赋予诗意,如李商隐笔下“谢家轻絮沈郎钱”,把历来被用得带有诗意的称谓,扣紧眼前被流民当食物的情况,形成诗意美与残酷现实的反差。烘托:以 “日暮” 领起诗句,描绘郊野灰暗的景象,营造压抑凄凉的氛围,烘托流民的悲惨处境,使读者更能共情。
3. 分段赏析
“生涯不复旧桑田”,破题“流民”二字。植桑种田,是农民的本分,是他们赖以谋生的基础。因为“不复旧桑田”,生涯就没有了着落,只能流亡到外乡,谋求一点糊口的粮食,苟延残生。“不复”二字斩钉截铁,直指流民失去生存根基的绝望,奠定全诗悲怆底色。次句便写流亡者的现状,也是“生涯不复旧桑田”的结果——提着瓦釜荆篮,栖息道边,成了流民。这句刻画很形象。“瓦釜荆篮”,说他们带着的器具很简陋,由此可以想到他们拖儿带女、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状态;“止道边”暗写流民露宿荒野,无固定居所的漂泊状态,道旁即“家”的荒谬凸显生存困境。诗人刻意隐去人物本体,仅以器具代人的隐喻手法,使破败物象成为流民群体的缩影。这种以物写人的冷峻笔法,为下文饮食困境的展开埋设伏笔。“日暮榆园拾青荚,可怜无数沈郎钱”,日暮,流民在做什么呢?原来他们拿着简陋的器具,到榆园里去捡青荚来充饥。诗妙在不直接写他们挨饿,也不写榆钱难以代替食物,却从榆钱的小上来做文章,勾画出一幅悲惨的流民图。
4. 作品点评
这首绝句聚焦灾荒下农民流亡的典型场景,通过“瓦釜荆篮”“拾青荚”等细节描写,揭露土地崩毁、饥民求生的惨状。诗上两句写流民,但没有出现“人”,只是通过写瓦釜和荆篮,以物代人,更显出人的不堪。而下文有展现出流民的饮食困境。沈郎钱是种很小很轻的钱,榆荚也一直被人称为榆钱,二者在诗人笔下常常连属作比,如姚合的《题梁国公主亭池》“素奈花开西子面,绿榆枝种沈郎钱”,李商隐的《江东》“今日春光太飘荡,谢家轻絮沈郎钱”。作者在这里把历来被用得带有诗意的称谓,扣紧眼前被流民当食物的情况,力写榆荚的小,用意显得格外的深沉。
上一篇:宋·戴复古《夜宿田家》
下一篇:宋·戴复古《大热五首(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