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芙蕖叶叶凉":雨后的荷花叶子每片都凉凉的,
# 芙蕖:亦作“芙渠”,荷花的别名。《尔雅·释草》:“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郭璞注:“(芙渠)别名芙蓉,江东呼荷。”
"摩挲短发照横塘":我对着横塘水在轻抚短发。
# 摩挲:抚摸。《释名·释姿容》:“摩娑,犹末杀也,手上下之言也。”
"一行归鹭拖秋色":一行回家的鹭鸶拖带着几分秋色,
"几树鸣蝉饯夕阳":几棵树上的蝉儿呜叫着为夕阳饯行。
"花侧畔":池畔花开,
# 侧畔:旁边。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畔:边。
"柳旁相":柳树相依,
"微云澹月又昏黄":薄薄的云彩和淡淡的月亮也显得有些昏黄。
# 澹月:清淡的月光,亦指月亮。宋·苏轼《淮上早发》诗:“澹月倾云晓角哀,小风吹水碧鳞开。”金·元好问《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诗:“疎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澹:淡淡的。,微:薄薄的。
"风流不在谈锋胜":有才学并不表现在夸夸其谈上,
# 谈锋:言谈的锋鋩。宋·欧阳修《韩公阅古堂》诗:“酒令列诸将,谈锋摧辩客。”
"袖手无言味最长":而揣着双手不说话才最有意味。
南宋词人
黄升(?~?),南宋词人。字叔旸,号玉林,又号花庵词客,闽县(今福建福州)人。早年放弃科举,以读书、吟咏自适。黄升曾以诗受知于游九功,与魏庆之相酬唱。冯煦《蒿庵论词》谓其词“专尚细腻”。著有《散花庵词》,编有《绝妙词选》20卷,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唐宋诸贤绝妙词选》10卷,下部为《中兴以来绝妙词选》10卷,附词大小传及评语,为宋人词选之善本。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上片以融情于景的手法描绘了雨后芙蕖、归鹭、鸣蝉等景色,下片通过描写依傍花柳的生活情景,暗喻身处繁华之地却有志难伸的苦闷,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怅惘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上片“雨过芙蕖叶叶凉”“摩娑短发照横塘”“一行归鹭”“几树鸣蝉”等景中含情,将作者有志难申的愁苦融入其中,使景与情融汇莫分。下片“花侧畔,柳旁相”“微云淡月又昏黄”等景同样饱含作者的悲凉之感,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相互交融。引用:结尾“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翻用司空图诗话名言,虽无新意,但用作结句,巧妙地留给读者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雨过芙蕖叶叶凉”写景起笔,“芙蕖”点出荷之别名,“雨过”交代环境,“叶叶凉”既写出雨后荷叶的清凉质感,又暗合入秋天气转凉的时节特征,以盛夏时芙蕖带来的清凉惬意对比此时秋凉中蕴含的萧瑟,触景生情,为词人的心境染上几分悲凉,奠定了全词凄清的情感基调;“摩娑短发照横塘”中,“横塘”非指地名,而是以“横”字状园中池塘池水充溢之态,词人“摩娑短发”的动作与“照横塘”的行为相呼应,生动刻画出一个顾影自怜的落魄形象,尽显其内心的惨恻之思,毫无欣慰之情可言;“一行归鹭拖秋色”一句,从视觉角度着笔,“一行归鹭”是目中所见之景,一个“拖”字极具表现力,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归鹭动态,仿佛将秋色从远方曳来,情景交融中暗含时光流逝、秋意渐浓的怅惘;“几树鸣蝉饯夕阳”则从听觉角度切入,“几树鸣蝉”的声响是耳中所闻,“饯夕阳”运用拟人手法,将鸣蝉的啼叫想象成送别夕阳的乐章,词人缘情写景,使秋景皆含愁情,借归鹭、鸣蝉等意象抒发有志难申的苦闷,虽格局稍显狭小,却因情感真挚而极具感染力。下片“花侧畔,柳旁相。微云澹月又昏黄”,前句以“依傍花柳”含蓄概括流寓张园、侧身于花柳繁华之地的生活境遇,暗喻漂泊无依的处境与复杂心境;后句“微云淡月又昏黄”转而描绘夜景,“微云”“淡月”“昏黄”等意象叠加,营造出朦胧、昏暗且悲凉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怅惘;结句“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陡然转为议论,翻用司空图诗话名言,以“无言”类比老庄哲学中的“无为”,此处的“无言”并非真正的沉默寡言,而是一种蕴含着含蓄不尽之意的表达方式,如同“无为而无不为”,看似无为却有无穷意味,虽非全新立意,却作为全篇结句用得巧妙自然。此前的“花侧畔,柳旁相”“微云淡月又昏黄”等句,犹如电影中的“空镜头”,以花、柳、云、月等具体意象构成画面,却无一字直接涉及作者的情与事,让读者在留白中自行品味其中的无限酸楚苦涩。当读者再回顾上片词人所流露的心情意绪,回味全篇时,便觉处处蕴含着令人鼻酸的悲苦之情。全词情景融汇,以景传情,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巧妙的议论收束,将词人内心的抑郁、孤寂与有志难申之苦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虽无直白抒情,却让情感在景与议的交织中自然流淌。
4. 作品点评
该词情感真挚动人,将人性的复杂与完整细腻展现,在艺术层面极具价值。其遣词造句精妙独到,风格含蓄蕴藉,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情景交融之笔,让情感表达自然流畅、真挚深沉;于结构布局上匠心独运,上下片过渡自然,层层递进,将全词情感逐步推向高潮。
上一篇:宋·王琪《句(其二)》
下一篇:宋·赵长卿《阮郎归·客中见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