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解事":秋风好象通晓人意,
# 西风解事:谓西风如懂人意。
"为人间、":为人们
"洗尽三庚烦暑":洗刷尽了三伏天的酷热。
# 三庚:三伏。是中国农历中划定三伏天开始的标准“夏至三庚便入伏”。指的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数到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第一天。庚,与“更”通。
"一枕新凉宜客梦":枕边吹来清新、凉爽的秋风,正适合我这个游子做个好梦,
"飞入藕花深处":而且秋风还吹到了池塘藕花的深处。
"冰雪襟怀":天空的景致宛如冰雪一样凉爽宜人,
"琉璃世界":又恰似玻璃般晶莹透彻的世界,
"夜气清如许":夜里的空气是如此的新鲜。
"刬然长啸":我发出一声长叹,
# 刬然长啸:谓啸声高亢尖利。
"起来秋满庭户":坐起身来,看着那满院的秋色。
"应笑楚客才高":应该笑那才华横溢的屈原,
# 楚客:屈原。
"兰成愁悴":因忧愁而憔悴的庾信,
# 兰成:庾信小字。
"遗恨传千古":他们的遗恨流传千古。
"作赋吟诗空自好":空自喜好吟诗做赋,
"不直一杯秋露":但这怎能比得上逍遥自在的田园生活呢。
"淡月阑干":淡淡的月亮西沉了,
"微云河汉":银河周围飘浮着薄云。
# 微云河汉:明亮的天空中有几片淡云。
"耿耿天催曙":天色渐亮,催促着黎明的到来。
# 耿耿:明亮貌。
"此情谁会":有谁理解我此时的心情,
"梧桐叶上疏雨":恐怕只有打在梧桐树叶上的稀疏的雨点吧。
南宋词人
黄升(?~?),南宋词人。字叔旸,号玉林,又号花庵词客,闽县(今福建福州)人。早年放弃科举,以读书、吟咏自适。黄升曾以诗受知于游九功,与魏庆之相酬唱。冯煦《蒿庵论词》谓其词“专尚细腻”。著有《散花庵词》,编有《绝妙词选》20卷,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唐宋诸贤绝妙词选》10卷,下部为《中兴以来绝妙词选》10卷,附词大小传及评语,为宋人词选之善本。
1.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西风解事,为人间、洗尽三庚烦暑”,一个“解事”将西风拟人化,仿佛西风通晓人意,特意为世间扫除酷暑。酷热的“三庚”天气被一扫而空,让人顿感清爽宜人,展现出秋风带来的畅快之感,也流露出词人对这宜人秋意的喜爱与欣然接纳。“一枕新凉宜客梦,飞入藕花深处”,新凉的秋风让人在枕上安然入梦,梦境还飘进了藕花深处。这里“藕花深处”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意境,暗示着词人内心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一枕新凉”与“客梦”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秋夜带来的舒适感受,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轻柔的秋风和词人惬意的状态。“冰雪襟怀,琉璃世界,夜气清如许”,词人用“冰雪”和“琉璃”来形容自己的胸怀和所处的世界。“冰雪襟怀”体现出词人内心的纯净、高洁,不沾染世俗的尘埃;“琉璃世界”则描绘出一个清澈透明、毫无杂质的世界,展现出秋夜的纯净之美。“夜气清如许”直接点明秋夜的清新之气,强化了这种纯净、空灵的氛围,同时也烘托出词人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划然长啸,起来秋满庭户”,词人突然发出一声长啸,这一举动打破了夜的宁静,却也让秋意更加浓郁地弥漫在庭院之中。“划然长啸”表现出词人的豪放不羁,他以这种方式抒发内心的情感,与秋夜的清旷相融合。“秋满庭户”则从听觉转为视觉,让人感受到秋意的无处不在,仿佛整个庭院都被秋天的气息所笼罩,收束了上片对秋夜景色的描写,同时也为下片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下片“应笑楚客才高,兰成愁悴,遗恨传千古”,“楚客”指屈原,“兰成”指庾信,他们都是才华横溢却命运坎坷的文人。词人似乎在嘲笑他们的才高却遭遇不幸,留下千古遗恨。但实际上,这并非是真正的嘲笑,而是词人对文人命运的一种深刻反思。他意识到即使有出众的才华,在现实的困境中也难以施展,难免会留下遗憾。这种感慨既包含了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也透露出对自己命运的担忧。“作赋吟诗空自好,不直一杯秋露”,词人认为文人作赋吟诗虽然美好,但在现实面前却显得毫无价值,甚至比不上一杯秋露。这体现了词人对世俗功名的淡泊和对自然本真的追求。在他看来,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行为都是徒劳的,不如回归自然,享受秋夜的美好。这种思想反映出词人超脱尘世的价值观,他不愿被世俗的枷锁所束缚,渴望在自然中寻找内心的宁静。“淡月阑干,微云河汉,耿耿天催曙”,词人再次将目光投向夜空,描绘出一幅淡月、微云、银河交织的宁静画面。“淡月阑干”勾勒出月色的朦胧之美,“微云河汉”则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悠远。“耿耿天催曙”暗示着时光的流逝,黎明即将到来。这一景象既表现出词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流露出他对时光匆匆的感慨。在这宁静而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类的烦恼和纷争显得如此渺小,进一步强化了词人超脱世俗的心境。“此情谁会,梧桐叶上疏雨”,最后,词人以景结情,发出“此情谁会”的感慨。他的孤独和惆怅无人能懂,只能寄托于梧桐叶上的疏雨。这疏雨仿佛是词人内心情感的象征,细腻而深沉,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以景语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整首词的情感更加深沉、含蓄。
上一篇:宋·辛弃疾《浪淘沙·赋虞美人草》
下一篇:宋·寇准《春日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