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雨歇":绿林外雨已停歇,
"珠帘风细":珠帘被微风轻拂,
"人在绿阴庭院":佳人置身于绿阴笼罩的庭院。
"夜来能有几多寒":夜间究竟有多少春寒,
"已瘦了、":已经消瘦、
"梨花一半":那梨花已被冻得凋残了一半。
"宝钗无据":想要寄情于宝钗却没了依据,
"玉琴难托":想借玉琴倾诉心事也难以依托,
"合造一襟幽怨":只落得满怀抱负幽怨。
"云窗雾阁事茫茫":往昔云窗雾阁般的美好情事已渺茫难寻,
"试与问、":试着问问、
"杏梁双燕":那屋梁上的双燕是否知晓。
# 杏梁:一作可杏。
南宋词人
黄升(?~?),南宋词人。字叔旸,号玉林,又号花庵词客,闽县(今福建福州)人。早年放弃科举,以读书、吟咏自适。黄升曾以诗受知于游九功,与魏庆之相酬唱。冯煦《蒿庵论词》谓其词“专尚细腻”。著有《散花庵词》,编有《绝妙词选》20卷,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唐宋诸贤绝妙词选》10卷,下部为《中兴以来绝妙词选》10卷,附词大小传及评语,为宋人词选之善本。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词中描绘了暮春时节花事将尽的景象,勾勒出雨歇风细、梨花半瘦的暮春景致,女主人公触景伤情,由伤春生发一腔感怀,抒发了其对人生的恨怨以及爱情方面的幽怨之情。
2. 写作手法
化用:“已瘦了、梨花一半”化用李清照“绿肥红瘦”的意境,以“瘦”状梨花,形象展现风雨后梨花凋零之态,含蓄写春残;“试与问、杏梁双燕”化用前人燕语传情典故,借问双燕,将女子幽思托于禽鸟,以典化新,不着痕迹融入情思,使幽怨更含蓄深沉,添词作典雅韵味。
3. 分段赏析
上片“青林雨歇,珠帘风细,人在绿阴庭院”,此三句从视觉和触觉角度,描绘出一幅宁静的暮春庭院景象。雨过天晴,青林如洗,微风轻拂珠帘,女主人公身处绿阴环绕的庭院。清新自然的环境描写,为后文情感抒发做铺垫,烘托出静谧又略带寂寥的氛围。“夜来能有几多寒,已瘦了、梨花一半”,这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借梨花在春寒中凋零之态,暗喻女主人公因伤春而憔悴的心境。“瘦”字生动形象,将梨花受冻后的残败与女主人公内心的哀怨相联系,以景衬情,巧妙地传达出暮春时节的伤感情绪,委婉细腻地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美好易逝的叹惋。下片“宝钗无据,玉琴难托,合造一襟幽怨”,“宝钗”“玉琴”本是传递情感之物,这里却“无据”“难托”,暗示女主人公相思之情无处寄托。运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情思具象化,直接抒发内心的幽怨,层层递进,深刻展现出其爱情受阻、愁怨满怀的状态。“云窗雾阁事茫茫,试与问、杏梁双燕”,“云窗雾阁”指代往昔美好情事,如今却“事茫茫”,模糊难寻。女主人公无奈之下,试图询问双燕,以求解心中迷茫。以问句结尾,将其对往昔情事的追忆、对未知情感的迷茫与惆怅,表达得含蓄悠长,给读者留下无尽遐想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4. 作品点评
《鹊桥仙·春情》仅五十六字,却将伤春之情抒发得波澜起伏、层次分明。暮春雨歇风定,词中女主人公漫步庭院,瞥见梨花半落,惊觉春逝,“忧从中来”。她先由花落感伤春光将逝,继而自伤身世,最后由今思昔。情感层层递进,真可谓“芳心一点,幽恨千重”。此外,词中“已瘦了、梨花一半”“试与问、杏梁双燕”,巧妙化用前人成句,却自出机杼,清新脱俗,尽显词人的技艺。
下一篇:宋·卢炳《减字木兰花·莎衫筠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