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笼带雨摘初残":竹篮沾着雨意摘下初熟的杨梅,
"粟粟生寒鹤项殷":颗颗饱满沁着凉意,色泽如仙鹤颈项般殷红。
"众口但便甜似蜜":众人只觉得它甜如蜜糖般可口,
"宁知奇处是微酸":又怎知其中最奇妙的地方,恰恰是那一丝微酸的滋味。
南宋后期诗坛大家
方岳(1199~1262),南宋文学家。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进士,官至朝散大夫。方岳被视为南宋“江湖派”代表人物之一。其诗从江西诗派入手,后受杨万里、范成大影响,风格疏朗淡远,语言清新,不作艰涩之辞,而喜组织故事成语作新巧对偶。词风近辛弃疾一派,慷慨豪壮,也有散文化及用经史语入词的倾向。文章议论畅达,四六偶对精切,为时人称道。代表作品有《山中》《感怀》《喜迁莺·和余义夫行边闻捷》《与赵端明书》等。著有《秋崖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写雨中用竹篮摘杨梅,其颗粒饱满如粟、色如鹤颈殷红,众人只觉它甜如蜜,却不知奇妙处在于微酸。诗人借杨梅,以采摘场景、色泽味觉描写,通过甜与微酸对比,表达对世俗常忽视事物独特本质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对比:“众口但便甜似蜜,宁知奇处是微酸”,诗中以“甜似蜜”写众人对杨梅的普遍偏好,用“微酸”点出其独特风味,通过味觉体验的鲜明对比,展现世俗审美与独特价值的冲突,暗含诗人对事物本质的思考。多感官描写:诗中用“筠笼带雨”“鹤项殷”绘视觉,“生寒”写触觉,“甜似蜜”“微酸”状味觉,多感官描写让杨梅可感,又借味觉对比突出其独特。
3. 分段赏析
“筠笼带雨摘初残”,首句描绘出一幅雨中采摘杨梅的动态画面。竹编的果篮(筠笼)带着雨水,此时杨梅正被采摘,“初残”二字暗示着采摘尚未结束,还留有部分果实。这句诗以“筠笼”“雨”“摘”等意象,生动展现了采摘时的情景,仿佛能让人看到雨水滴落在竹篮和杨梅上的样子,充满了生活气息。“粟粟生寒鹤项殷”,第二句从视觉和触觉角度描写杨梅。“粟粟”形容杨梅颗粒饱满,如同粟米一般,给人一种质感上的认知;“生寒”则让人感受到杨梅的冰凉,仿佛能触摸到其凉爽的外表;“鹤项殷”用仙鹤颈项的殷红色来比喻杨梅的色泽,形象地勾勒出杨梅鲜艳的红色,让读者对杨梅的外观有了更具体的想象。这一句通过多种感官的结合,构建出丰富的意象。“众口但便甜似蜜”,第三句转向味觉,写众人对杨梅的普遍看法。大家都觉得杨梅甜如蜜糖,“但便”突出了众人只偏爱这种甜味,反映出一种普遍的世俗审美偏好,即喜欢迎合大众、较为单一的口味。“宁知奇处是微酸”,第四句笔锋一转,点明杨梅的独特之处。“宁知”以反问的语气,强调了有谁知道杨梅最奇妙的地方在于那一丝微酸呢?与上句众人喜爱的甜味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的“微酸”不再仅仅是一种味觉体验,更暗喻了独特的价值取向。诗人借此表达出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即那些不被大众所关注的独特之处,往往才是事物的魅力所在,暗含着对世俗审美偏见的诘问,也体现了诗人超脱流俗的审美态度。
上一篇:宋·刘一止《西河》
下一篇:宋·王禹偁《日长简仲咸》